一、江氏来源江氏来源有二:一是“以国为氏”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伯益生三子,长曰大廉,是秦、赵之先祖;二曰若木,系传费、徐先祖;三子恩成,字元仲,事夏帝启为大理,是为江氏传代始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紫金江氏家族来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紫金江氏家族来由(紫金江氏家族来由)

紫金江氏家族来由

一、江氏来源

江氏来源有二:一是“以国为氏”。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伯益生三子,长曰大廉,是秦、赵之先祖;二曰若木,系传费、徐先祖;三子恩成,字元仲,事夏帝启为大理,是为江氏传代始祖。

至十一世江寻时,因夏杰无道,江寻佐商汤伐杰有功,拜司马师大将军。及至三十一世江济,佐武王伐纣有功,爵封为东京侯,赐南郡地百里,是为江国受国之始,以国为氏。时为公元前1102年。据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等的考证认定,古江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大林乡涂店附近。

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国势力之间,加之淮河经常泛滥,淹没江国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有强盛起来。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江国。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后裔以原国名“江”为氏,故其始祖为嬴姓,称江氏原嬴姓。

二是“指江为姓”。相传,秦始皇当政以后得知自已不是嬴氏血脉,便想杀绝嬴氏以防后患,当追兵追到江边时,嬴氏无路可走,追兵问他姓什么,被追赶嬴氏被追得答不出语来,只指着江说:“姓……姓”,追兵便以为他们姓江,以后这部分人便以“指江为姓”。

图片

二、迁徙史略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继续向北迁至陈留围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因黄河泛滥无常,江氏后裔又继续向江南迁移,至浙江的山阴、临安,安徽的合肥、宣城、旌德,江苏的广陵等地。还有部分江氏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唐初,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有91人,61姓在福建落籍,其中有河南的江姓,是为江氏最早入闽者。

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开封),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104世祖江塙迁入江西,选择都昌林塘开基,江塙为江氏江西始迁之祖。传至109世江晔(号八郎)生三子:万里、万载、万顷。江万里为南宋度宗左丞相,江万载为锦衣卫摄行中军事,江万顷宋封一品,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升户部佐侍郎。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破饶州,江万里与子江镐及同僚100多人同赴止水池,与国共存亡。同年,江万顷与其长子铎被元兵肢而死。江万顷之妻钱九娘,携着子侄媳随江万载奉宋帝昺命航海入闽,祥兴元年(1278年)江万顷二子江锜偕江铎兄之子自福建宁化迁上杭,十月又偕子侄徙居福建永定县溪南里武艺坪(现为务义坪)。

三、迁入紫金概况

迁入紫金江氏均为江氏109世江晔(号八郎)之子江万顷之后裔。

(一)江孟德世系

明朝洪武年间(约1380年),一百一十三世江孟德兄弟因避洪武抽军迁入广东海阳县仙洞横坑(今丰顺县仙洞横坑),后又转徙长乐(今五华)黄竹洋。同时迁来广东惠州郡的有永安(属归善,永安尚未开县)、河源、长乐、兴宁、海丰五房。随后,江孟德三子江顼(号三郎),由五华迁入永安乌石约杜田村(现紫金乌石书田)开基。部分裔孙分居乌石大坡,附城上樟、谢木坑,瓦溪半岗,蓝塘告坑,柏埔花乾、岭头,龙窝下村、宝洞。古竹江氏则由好义、下书和林田迁入。

(二)江法通世系

一百一十六世江法通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从五华郭田迁入紫金县临江石公神榄柑塘。

(三)江继山世系

一百一十八世江继山,于明朝万历48年(1620年)迁入紫金县黄塘长岌开居。

(四)江碧赣世系

一百一十九世江碧赣由福建永定务义坪迁入乌石上杜田开基。

(五)江荣川、江怀龙世系

一百二十一世江荣川、江怀龙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从福建永定武艺坪迁入永安县(现紫金县)城附近,再迁好义高尚。

(六)江如海世系

一百二十六世江如海于明隆庆年间,亦从永定武艺坪迁入永安林田(今紫金县附城林田村),今紫其长子江跃龙移居蓝塘黄沙,江甫周迁入中坝袁田。

清朝康乾年间,江氏人口大增,四川、广西等地却因瘟疫人口大减,朝廷组织大批人口移居川、桂。江氏大量迁往四川、广西和肇庆、高要、高明、四会、广宁、海丰、增城、广州、花县、番禺、河源等地,因而永安县成为该地江氏的迁居地。

图片

四、堂(郡)号、祠堂与堂联

(一)堂号

紫金县江氏,上、下书、好义江氏用“淮阳”郡号,林田、袁田等地江氏用“济阳”郡号。

“淮阳”出自江氏古老发源地的郡号。

“济阳”江氏昌盛时的郡号。

“洛阳”满清时颁布江氏的郡号。

(二)祠堂 堂联

紫城乌石上书赤树塘(虎形祠,堂号馀庆堂)、石牙头、中坝袁田、附城中埔、好义高尚均建有江氏宗祠。

1、紫金县城江家祠

江氏在紫金县城下厚街立有全县江氏宗祠,占地500多平方米。该处原为林田江氏房产,后全县江氏集资改建为江家祠。解放后列为公铺,曾作过兵役局办公场所,近年崩毁,江氏赎回重建。

2、乌石下书江氏宗祠

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基1089平方米。明末清初下书江氏原在乌石巷子建有江氏宗祠(现为乌石中心小学瓦房),后与谢氏在下书的祠堂对调,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后不断扩建至今日规模。喝形为飞鹅孵卵,堂号为“光裕堂”,出自该江氏9世祖江用智之谥号。2001年重建,祠内古匾全部复原,桅杆重竖。

大门联:

生花世泽,谏草家声。

上厅顶梁联:

祖德积千年,前创后承,江右家声垂百世;

宗功传万载,文经武纬,淮阳世泽著天朝。

中厅顶梁联:

家学肇济淮行傭竭力上水盟心作忠作孝垂令绪;

宗功昭汉宋击钵成章梦笔生花能诗能赋起文风。

副梁联:

生花荣甲第,随月耀堂阶。

新增下厅联:

生花门第鹅泳鄱阳飞南国;

忠烈后裔卵孵书田耀神州。

3、好义高尚宗祠

始建时间待考,解放后用作高尚小学,后江氏赎回,2003年重建,200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304平方米。

大门联:

笔花世第,谏草家声。

上厅顶梁联:

系由淮济阳笔可生花书增随月能诗能赋统绪先垂山子角;

派分东西晋行傭竭力止水盟心作忠作孝贻谋丕著曲兴坊。

似祖扩鸿箕基裘大启堂寝宏开穆序昭敦百世;

诒孙掩燕翼藩建宗坊余庸复整尊爱亲聚六房。

下厅顶梁联:

栋宇喜重新登斯堂须念祖德宗功漠烈长诒恩泽大;

梁厚依址旧临此地当知水源木本频繁时著孝思深。

4、附城中埔江氏宗祠联:

追思老祖鸿徵或进谏或行傭惟期子子孙孙忠孝不忘先世德;

缅想前人骏范若梦花或随月还愿绵绵翼翼诗书勿改旧家风。

五、家训

江氏沿用江文忠(即江万里)家训,作为行为道德标准。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义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重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重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长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仇将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人有小过含而容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责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非义之财则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知。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谨哉,可不慎哉!

六、轶事习俗

620多年前,明朝初年,江氏祖先初来永安,县未开县,田未开垦,树高林密,生活艰辛,先祖为了生存和发展后代,披荆斩棘,饱经风霜,艰苦创业。江氏祖先注重风水,崇尚文化,讲究以德育人。留下许多轶事趣闻,其中乌石下书江氏3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一)杜田江氏种黄豆有荚无豆

江氏来到杜田,传至八代,仍人丁未发,事业无成,后来八世祖娶了黄祖婆,人勤又多智,生了三个儿子,人多了,事也多了,逐渐有了家业。一天,黄祖婆的儿媳妇去地里种黄豆,黄祖婆背着孙子在家煮饭。昼了,孙子肚饿了,黄祖婆又叫长乳祖婆,乳特别长,她把乳反转过来给背上的孙儿吸。过久了,孙儿吸不出奶来,把婆乳用手一推,这时黄祖婆正捞锅里的热饭,乳房被推到锅里,烫伤了,当时没有医生没有药医,不久祖婆死了。临死前气愤的对儿媳妇说:“以后不要种黄豆了,你们(江氏)种了黄豆有荚也无豆。”在解放前过来的人都知道,书田江种黄豆确实是有荚无豆,种其他品种豆子就不会。解放后有了化肥,书田江氏种黄豆才有豆。

(二)正月初二争先祭黄祖妣墓

由于黄祖婆生前受人尊敬,故黄祖妣之死使书田江氏大为伤心。黄祖妣不单对子女好,对外人也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一天黄祖婆到村边老鸦山割草,忽然跑来一人求救,黄祖婆问明来历后,急中生智将此人用鲁箕盖起来,追赶者问及,有无人在这里跑过。黄祖婆用手一指,追赶者沿着黄祖婆所指方向追赶过去。后来得知此人是风水民师钟端穆,因在邻村与外姓人发生口角而被追赶。江家留他喝水,发现他脚发炎,就留他住在江家治疗。黄祖婆死后,江家找到钟先生,想找块安葬的地方。钟先生爽快地回答:“藏我之地即是吉穴也。”江氏就将黄祖婆安葬在老鸦山,呼为大座人形。说来也巧,从此,江氏人丁大发,事业大振。过年了,大家都想到好日子来之不易,应该好好酬谢祖宗,想到祖宗就想到黄祖婆。故每逢年初二子时未到,江氏各村各片,各家各户都准备好祭品,打着灯笼从四面八方朝向黄祖婆墓地,争先恐后排成长龙,老鸦山升起一片浓烟。祭完黄祖妣再到祠堂去祭列祖列宗,成为乌石下书江氏几百年来的传统。

(三)兴学重教,大兴文化之风

江氏一向注重文化,讲究风水,从宗祠到各村各户都充满书香气氛。为望子成龙,江氏宗祠正前方——水口横岭山上,建造了一座九层高的文笔塔,塔上雕塑了一个神童,左手拿书,右手拿笔,寓意江氏渴望后世能诗能画,出人头地。

旧社会靠各村各房自建书房,遗址留存的有叫上书房、下书房、横书房。上书有友琴书舍,下书有学古书舍,其中江凤兰倾其蒸尝所有献给下书村民,作为办学经费。下书各姓子弟读书都不用交学费,连周围外姓都来下书求学。1928年起一批文人建议将杜田改为书田,以表示杜田人读书之意愿。书田村名沿用至今。至1960年江火华等6人从紫金中学考取大学,创历史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