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陈广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水务投资市场经营模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水务投资市场经营模式(涉足石油地产健康)

水务投资市场经营模式

封面人物

陈广川

同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企业家,要脚踏实地地干,把事情做成作为出发点,不要吹大牛。这些年我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主要集中精力在做产业转型。当前,同曦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必要时为了产业宣传需要出面,我不能推辞。”

从过去到现在,从造风者到模范生,历经六年持续数亿元的研发投入,在用科技点亮健康的新赛道上,每次布局都快人一步的同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广川,再次勇立潮头。

11月11日下午2时许,《徽商》杂志记者从南京南站下高铁,如约前往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商圈。一路向南,途经秦淮新河,从河定桥弧顶处远远望去,高耸的“同曦集团”四个红色大字,在冬日暖阳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新赛道

时间倒回至4个月前。

彼时,同曦集团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因禄口国际机场保洁员清扫俄罗斯入境航班感染“德尔塔”毒株引发疫情传播链延长,南京在7月中下旬打响新一轮“疫情防控战”。

在这场“战疫”的关键时刻,作为民营企业的同曦集团挺身而出,尽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意外的是,同曦引人瞩目的原因并非集团及陈广川个人的捐款善举,也不是同曦农贸市场为封闭式管理小区居民及时送上物资包,而是集团旗下新品牌宙光研发的健康抗菌产品。

“我们从六年前开始进入健康抗菌领域,这对于同曦来说是一个新赛道,此前一直处于研发阶段,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今年夏天南京突发疫情,宙光的各种抗菌新产品算是小试牛刀。”一贯低调的陈广川说起新产业,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自信。

同曦宙光健康 爱心志愿服务队开展“战疫”行动

当时,在疫情的风暴眼——江宁,同曦集团迅速组织一支“同曦宙光健康 爱心志愿服务队”,对近20个核酸检测点进行免费的统一消杀服务,用熟练的环境治理服务技能、先进的消杀设备、高效的抗菌抗病毒产品,协助打造健康无菌的区域环境,为南京“战疫”贡献力量。

“这支队伍由同曦环境治理公司专业消杀人员组成,用的产品全部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而且全部是免费服务。”陈广川自豪地说道。

自豪的背后,是同曦集团数亿元研发投入所结出的“硕果”——掌握六大核心技术、拥有七大先进优势的20余种宙光系列抗菌产品即将全面上市,“每个产品的背后都是一片蓝海,未来可撬动千亿市场,这就是我们这几年转型做出的成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抗菌抗病毒平面口罩,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冠状病毒的抗病毒活性率高达99%,在除螨、防毒、持久抗菌方面也优势明显。在经过50℃加速盐雾试验24小时后,抗菌率仍保持99%。而且,这个口罩采用特殊工艺,更加亲肤透气,长期佩戴也不会过敏”。

全力竞逐新赛道的陈广川,更是在“同曦”之外,启用了一个新孕育的品牌“宙光”

同曦集团全新品牌“宙光”

“‘曦’就是清晨的阳光,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太阳,阳光生万物;‘宙光’很好理解,宇宙之光,比太阳光大,是整个自然界之光,意味着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则去做,也更加具有生命性和科技感,宙光的定位就是‘微观世界的健康守护者’。”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陈广川,对文字的把控独特而细腻。

在陈广川的规划中,“同曦”“宙光”两大品牌分工明确——“同曦”应用于传统产业和新材料领域,“宙光”则主攻健康抗菌产业。

造风者

1999年,陈广川创立同曦集团,初期主要从事石油贸易;2015年,陈广川新设“宙光”品牌,进入泛健康产业。

创业至今22年,陈广川从来都不愿做“追风者”,而是矢志不渝地要做“造风者”

在这22年中,陈广川有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在2001年,在石油贸易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并迅速积累第一桶金时,他毅然决然地进军此前从未涉足过的地产行业,而且选择的是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商业地产。第二次是在2015年,在地产行业如日中天的同曦再一次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站在时代的车轮上回头望去,陈广川的两次转型都是独具慧眼的另辟蹊径。

2001年,江宁撤县建区,陈广川察觉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从此开始的十余年时间里,他率领的同曦集团先后开发了同曦艺术家园、同曦胜泰华府、同曦新贵之都、同曦大厦、同曦青春水岸、同曦国际、同曦假日百货、同曦万尚城、同曦瑞都等十余个商业及住宅项目。“江宁百家湖商圈肇始于同曦,它不仅引领了整个江宁商业地产开发,更成为业内众多开发商的借鉴模板。”媒体曾如是评价。

正当同曦商业王国的宏伟蓝图逐步展开之时,陈广川再一次凭借超前的“嗅觉”与智慧,转型进入健康抗菌领域

有人说我是跨界专家,其实是不准确的。2001年我察觉到了国家正在收紧石油资源,所以选择转型。为什么是商业地产呢?商业和住宅本身就有很强的关联性,当别人都只关注住宅地产的时候,我选择商业地产作为切口反而更好突破,而且有商业肯定会配套住宅。2015年,中国地产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是很强,央企纷纷到地方拿地,竞争已经白热化,我感觉是逐步收缩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人类的居住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所以转向抗菌材料领域,抗菌材料未来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阔。”

“逆势投资之王”霍华德•马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提过一个重要法则——多数事物都是有周期性的。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逆向而行:不从众

陈广川之所以成功,也源于它具有深邃的洞察力。“我一直认为做企业是一个长期行为。而地产就是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块地,然后把房子盖好卖了,就没有了。科技和健康不一样,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可持续性的。

每一次布局,陈广川都快人一步。

模范生

非专业出身的陈广川,何以在新赛道上再次“快人一步”?

“从传统的地产领域到如今的健康抗菌产业,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以前做地产单块面相对单纯,现在涉及的面大、产品多,事情也多,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向专业的人学习,借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陈广川的言语虽然不惊世骇俗,却铿锵有力。

进入新赛道的陈广川“非常非常地忙”,平均每天要推进30多个项目,一年下来要看上万个计划书。在他的办公室内,里里外外整齐地码着近百本产品手册,记者随手拿起其中一本,足足有256页。

这六年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发上,连以前酷爱的书法“都没有时间练习了”。挂在同曦集团三楼入口处的“精品同曦制造未来”八个遒劲大字还是他好几年前写的。

“不是在做科研,就是在探讨科研合作的路上”,以此形容陈广川近些年的日常,再贴切不过。从陈广川最近一次公开出席的活动,便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类似的“专家研讨会" ,同曦集团每周举行好几场

9月14日,“同曦集团—东南大学—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打造高水平新型抗菌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平台专题研讨会”召开。东南大学以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技术团队为参与主体,凭借高端的科研人才、前沿的科研技术,为该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注入创新力量;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平台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保驾护航;同曦集团作为该平台建设的依托单位,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的企业实力和科研实力,为平台的结构优化、创新资源聚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发展支撑。

在陈广川的身体力行下,同曦集团成为了产学研领域的“模范生”。“我们的研发团队有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抗菌领域的资深专家,还有公司自己培养的一些博士,共计30多人。这几年,我们在抗菌技术应用领域先后申请专利128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参与制、修订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经过六年的淬炼,陈广川自己也完成了身份转变,从地产精英蜕变为技术大牛。

对于企业如何和大学步履一致“共跳一支舞”,陈广川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以往说企业家和教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实际上是没有站在‘角色互换’的层面来思考问题。作为企业家,只要你认真做事,一定能和教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陈广川直言,从传统行业转型至新领域,跨度很大,很多项目、提案都是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夜以继日“碰撞摩擦”,才“开花结果”,“但这么多年,没有和一个教授红过一次脸”。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六年如一日深耕不辍,同曦集团也收获了学术界的好评:“同曦集团领导层实干、有眼光”,“同曦集团和我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蔚然成风”。

进阶路

只有说到技术的时候,陈广川才会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正在开发的新产品。而问及其成功之道,他又显得那么不善言辞,唯有一句“并没有什么”

“并没有什么”的陈广川第一次“出圈”就一鸣惊人——2012年4月9日,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陈广川获得“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作为南京市安徽商会会长的他,迎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同曦的名声也随之从南京走向全国。

当年,媒体给陈广川贴的标签是“低调的慈善家”。时隔多年,陈广川对此一笑置之:“我就是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离‘慈善家’还有距离。如果非要我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话,就是一个不甘于传统,有创新思想的人。”

即便是在记者采访间歇,陈广川也先后听取了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和公司内部两拨共五个团队的项目汇报。

面对研发人员的课件汇报,陈广川除了认真聆听,还穿插式地点评,要求更新一些数据指标。“所有项目董事长都是亲力亲为、亲自参与,对每一个产品都要求经过层层试验,要有权威机构的检测认证,最后才能面市。”一位研发人员悄悄告诉《徽商》杂志记者。

每个产品汇报结束后,陈广川都要追问一句:“安全测试做了没有?要把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结果加上去。”在他看来,因产品应用广泛、覆盖面广,“安全弦”一定要绷得紧紧的。

“我对重点问题如技术路径和潜在风险非常敏感,每天要求自己做30至50项重点工作,定下大方向后再由分管副总负责落实和跟进。这样,我们做研发就能有的放矢,投入产出比也相对高效。”

目前,一个崭新的产业集群已在同曦集团内部孵化完成,正“锋芒出鞘”。

这其中,最让陈广川振奋的无疑是一项将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融为一体的宙光抗菌自新风共享体育馆。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服务、技术、设备、生产全方位共享,并拆卸自如的装配式建筑。

“面积从200平方米的健身馆,到几千平方米的大型体育场馆,都可以造出来。像一些社区、学校,原本没有室内体育场,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制。这个体育馆实现了在空气流通中抗菌,关键时刻可以作为方舱医院使用。更重要的是,它的用电量只有传统体育场馆的20%,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从同曦到宙光,在相互交融中,造风者陈广川带领同曦集团一次次进阶——到2022年,健康抗菌及新材料产业在整个同曦集团的营收比重将超过传统地产模块,“保底15亿,争取20亿”。按计划,到2024年,同曦集团新业务将达到40亿至60亿的营收规模,贡献利税8亿到12亿元。

陈广川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就在《徽商》杂志记者采访结束时,陈广川的办公室外还守着一拨人,他马上又要集中精力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推进会中。

“细菌无处不在,宙光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无菌环境。”看似谈吐平和的陈广川,实则心中江河奔流。

宙光抗菌新材料展厅

记者手记:一个徽商的“守正出奇”

许久未接受媒体采访的同曦集团董事长陈广川,在11月11日“挤”出半天时间,接受《徽商》杂志记者专访,“公开发声”。

在8年前的2013年10月,记者首次采访陈广川。当时,“2013年度华人经济领袖商学院巡讲”走进南京大学商学院,陈广川作为特邀嘉宾,做题为《实业为基,资本为翼》的演讲。分享时,他将同曦在商业地产方面的成功,归结于“一直坚持的都是实业为重的正统路子”。

从那以后,他慢慢从地产行业转身,躬身入局新的产业领域。这么多年,作为一名低调、务实而又热衷创新的成功徽商,陈广川诠释了什么是“守正出奇”

“守正”——时至今日,陈广川依然没有舍弃当年起家的“正统路子”,新产业研发上的巨额资金投入,亦来自地产行业的收益。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广川的转型,是从一个实业领域,进入到另一个实业领域。“实业兴国”,这是陈广川的坚守。

“出奇”——早在2015年,陈广川便开始进入健康抗菌产业,彼时还没有“疫情”,陈广川只是隐隐觉得这其中蕴藏巨大的市场机遇,毅然决然地在房地产最红火的时候,投入到一个全新而未知的领域。

在采访快结束时,陈广川透露,对新领域的投入全部来自同曦集团自有资金,“很多风投来找过我们,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引进风投,不划算”。

终于理解,陈广川当年所说的“资本为翼”“翼”并非“插上翅膀、展翅高翔”,只是“辅助”的意思。并且,还要加一个前提:在合适的时候。

今天,已成为一个拥有20余家子分公司、开发数十万方商业体、总资产114亿元、年均销售额55亿元多元化集团型企业掌门人的陈广川,办公室依然偏居于一座不起眼的三层裙楼内。虽然,同曦集团的业务板块在不断扩张,但陈广川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初心之地”,把办公条件更好、设施更先进的空间留给了宙光抗菌新材料展厅。

原文刊载于《徽商》杂志2021年11月刊

原标题《陈广川:用科技点亮健康》

文 | 吕珂 摄影 | 李朦 审稿|胡金海 马园园

制作 | 吕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