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达摩是谁?

去过嵩山少林寺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个达摩洞。据说达摩当初在此地修炼,由于面壁时间过长,至今还可以看到达摩反映在石壁上的影像。这个说法当然有些超现实主义,我们站且把它当作一种象征意义。达摩又称"达磨”“菩提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宗当作开山祖师。但是达摩是谁,生于何方止于何地、何时,却说法不一。

达摩有一个绝技(达摩是波斯人还是印度人)(1)

元代僧人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及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上说他是南天人。《释氏稽古略》上明确地说他是“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名剩帝利”。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波斯人,北魏人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说:“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入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以上三本书都是佛教研究的重要文献,但记载却相差甚远南天竺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波斯相当于现在的伊朗,达摩究竟是印度人还是伊朗人?这是一桩无头公案。

达摩有一个绝技(达摩是波斯人还是印度人)(2)

达摩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也是一个无头案。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有520年、526年、527年三种,它们分别出自《释氏稽古略》《景德传灯录》《佛祖统记)。我们本来可以从中任选一种,但是,《景德传灯录》中又说“(达摩)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乃端居而逝。"而南北朝时期用过“太和”这一年号的只有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是495年。这样,矛盾就出来了:一个已经在495年去世的人,如何到了520年(或526年、527年)又来到了中国?这除非是仙话。达摩是哪一年去世的?这也很难确定。

除了上面提到的北魏太和十九年以外,还有528年、534年、536年、537年等几种说法,它们分别出自《释氏稽古略《续高僧传》《日唐书》。达摩来华后到过少林寺吗?答案扑朔迷离。

达摩有一个绝技(达摩是波斯人还是印度人)(3)

根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人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履而已。”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达摩来中土后的活动路线:达摩来中国以后先到了南朝的梁帝国,并且与梁武帝萧行有过一面之缘。萧行是一个度诚的佛教徒,曾三次舍身寺院,而且亲自召开无遮大会,亲自说法。然而,他对佛教的观点与达摩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两人谈得很不投机。之后,达摩渡江北上,到了北朝的北魏帝国,并隐居于満山少林寺。《旧唐书》的作者是谁,目前尚存在争论,通常的说法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刘陶。刘昫生活的时代距达摩所生活的时代达四百多年之久,而之前提及达摩其人的《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中,均未提及达摩曾经到过少林寺一事,所以《旧唐书》中的说法值得怀疑。

达摩有一个绝技(达摩是波斯人还是印度人)(4)

在《旧唐书》之后,成书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的《景德传灯录),再一次提到达摩曾止嵩山少林寺“按照该书另一处的记载,达摩于495年居端而逝。那么,书中所提及的和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都没有什么关系。正是积于此,有学者认为,达摩倘若说达摩未去过少林寺,少林寺却有许多与达摩有关的遗迹、遗物,如千佛殿前的“达摩亭”、天王殿西北的“一苇渡江”石像、少室山脚下的“达摩庵”、少室山顶上的“达摩洞”、“面壁石”等,这又如何解释呢?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达摩确实曾经在少林寺建立之前到少室山修行过,因此后来的《旧唐书》等书把后事加诸前人头上,说达摩“寓止于少林寺”。这就像史书中把刚出生的刘邦称作“太祖”是一个道理。

达摩与少林寺武术有关吗?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又源自何方?这一问题自明清以来就争论不体,其中以达摩或少林初祖跋陀创造两种说法流传最广。

我们姑且以为达摩确实到过少林寺,那么,他与少林寺武术有什么渊源吗?也没有。因为《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一大批史书中,均没有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经》)的武学著作。该书收录了两篇富有神话色彩的序,作者据说是唐初名将李靖和南宋名将牛皋。这两篇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达摩有一个绝技(达摩是波斯人还是印度人)(5)

话说达摩面壁九年圆寂后尸解,即登仙,提着一只芒鞋年行于“西天”葱岭之中。后来,其面壁处开始破损,少林寺僧重修时发现一个石箱子,将封在石箱上的胶烤开后,发现内有两本书,一本是《洗髓经》,另一本第是(《易筋经),两书均以梵文写就。慧可拿走了《洗髓经》,其他僧人拿了《易筋经》。僧人们将く易筋经》译出一小部分,发现这是一本武学著作,又是达海老祖的遗物,于是便照着练了起来。后来有一个名叫般刺密饰的天竺人将《易筋经》全部译出,转传给隋末唐初“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又交给其义妹夫李靖。李靖去世后数百年,这本书又神话般地传到一个老和尚的手里。老和尚自称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老师,他把这部奇书又传给了牛皋。老和尚为什么不把此书传岳飞呢?据说是因为他早就看出岳飞“名虽成,志难”这显然是指岳飞被奸人秦桧害死之事。但是,牛皋最后也是被秦桧派人毒死的。牛、岳同样的结局,传牛却不传岳,似乎说不过去。再说虬髯客不过是一个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因此,这篇序言毫无说服力。

近代的研究结果认为,把武术带到少林寺并发扬光大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禅师。稠禅师又名僧稠,祖籍河北昌黎。

稠禅师在三十三岁或者之后来到少林寺,时间约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512年)。根据文献和实物的相互印证,稠禅师少年时期在另一所有大量武僧活动的佛教寺院一一邺下寺院(遗址在现河南省安阳县善应镇境内)修行。下寺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的寺院,这也就是说,稠禅师是带艺进寺”。当时少林寺的方丈是高僧跋陀,在他主持之时,少林寺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与武术有关的记载,由此可以判断,稠禅师应该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禅师接任主持少林寺后,少林寺习武风气渐浓,并逐渐发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了精湛而丰富的少林武功。据考证,闻名天下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中的第一僧一一少林寺主持志操法师,原先就是邺下清云寺的著名武僧。

稠禅师谢世后,骨灰一分为二,分别存于登封少林寺和安阳云门寺,也证明了稠禅师入少林寺之前与安阳寺院有很深的渊源。所以说,少林武术的源头应在河南省安阳市的鄭下寺院,与达摩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