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春回大地,花草竞相开放。时令舌尖上的美味在我的故乡岳西叫毛香粑,“三月三,毛香粑”。在我的第二故乡慈溪叫艾青团。

地域差异,名称不同,源于主要食材不一样。在大别山区,尤其是我们岳西县,清明节前后,农村山上有一种长在树木、草丛间的小草,特别引人注目。你看它,竖着毛茸茸的耳朵,披着淡清色的绒装,嫩嫩的,特别招人喜欢。生长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的,可能它是喜欢群居的,山上采集很快。这就是岳西人情有独钟的毛香草。

毛香草的学名,叫鼠麴草。关于它的命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鼠麴草得名,是因它嫩叶如鼠耳,花黄如酒曲,综其二意,故称鼠麴草。它属菊科,下分两种:宽叶鼠麴草,即生于山中的毛香;细叶鼠麴草,即生于田畈中的水菊。鼠麴草,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沙土、粘土、酸性土、碱性土,均能良好生长。农历二三月间,山上,稻田田埂上,茶园桑地里,到处长满了鲜嫩的毛香。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1)

山上的毛香草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2)

田间地头的毛香草

我小的时候,提着竹编的箩筐,跟着妈妈,上山采摘毛香。采的时候,妈妈会告诉我只掐嫩得出水的那一部分,老的不要。不一会儿手上全都香香的,因为毛香自带一股淡淡的清香,非常好闻。不要多长时间,妈妈一大框,我一小框,就满了。调皮的我再采几枝芝兰和映山红,才肯回家。

毛香粑的制作是很讲究的,做工十分精细。先要提前一天泡上自家种的大米和糯米,两种米比例大致是3:2,第二天用竹编淘米筐将水沥干。采回来的新鲜毛香草要分拣、清洗、沥干。然后一起拿到村里石碓上分开捣。

捣好回家,点火起灶,先炒馅,记忆中的馅有甜有咸:甜的是芝麻砂糖做成的,一般搓成圆形;咸的我最爱放了辣椒粉、上好腊肉、红薯粉丝和自家种的大蒜做成的馅。再烧开水,用开水将捣好的米粉和毛香团一起豁开,再反复用力揉搓,让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最后揉成碧绿的毛香团。准备完毕,包毛香粑了,做成扁圆状的,将做好的毛香粑放进竹编的蒸笼里,大火蒸个20分钟左右,就大功告成了。

刚蒸熟的毛香粑,掀开笼盖,妈妈让我递给她大碗,装满,打开窗户,放在窗台上,妈妈念念有词地叫列祖列宗回家来吃毛香粑。我们孩子习惯了,尽管浓香扑鼻,但都会等仪式做完,才开始享用。妈妈还是担心烫着,叮嘱慢点吃。谁叫那么美味,顾不得斯文了。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3)

毛香粑

长大成人,来到慈溪谋生,家乡的味道就成了记忆中难以言表的窖藏,也慢慢适应了沿海丘陵地区的生活。

妻子心灵手巧,桃花开,油菜花黄的时候,妻子有时也会拽上我一起去地里采摘艾叶,回来做艾青团,类似我家乡的毛香粑。

艾叶别称:黄草、灸草、医草、家艾、蕲艾、甜艾、艾蒿。在采摘时,妻子教我识别尖头的艾和圆头的艾,让我采圆头的,尖头的苦,不要采。拣顶上嫩的部分采,装满两大方便袋,才打道回府。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4)

艾叶(艾蒿)

一样要先炒馅,甜的一样用砂糖芝麻,搓成圆形,外面再粘上糯米;咸的像荠菜、香干、肉末馅的,咸菜、笋干、肉末馅的我都爱吃。再把艾叶分拣、清洗、开水煮,糯米粉只用超市里买买来就行,开水拌糯米粉,用力揉捏成团。妻子做成饺子形状,所以慈溪这边又称为“裹尖”。最后放进蒸锅蒸个十几分钟。香气四溢的艾青团,引入口水欲滴,就好这一口。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5)

咸味的艾青团

毛香粑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毛香粑艾青团)(6)

甜味的艾青团

这道美食是一种传统美食,之前是清明祭祀用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家常美食。生活好了,家乡的味道忘不了,生养、教养之恩忘不了;美好的日子,离不了辛劳,付出了,才会有滋有味。感恩、感谢,我就爱过这种充满人间烟火味,带着淡淡乡愁,安然、恬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