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购竞品与分析(一)全注新译精讲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竞品分析怎么写毕业设计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竞品分析怎么写毕业设计中(审稿意见与出版建议)

竞品分析怎么写毕业设计中

一、所购竞品与分析

(一)全注新译精讲版

1.中华书局:《尚书》

丛书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

版次:2012年1月第1版,2013年7月第3次印刷。印数:14001-20000

字数:270千 尺寸:880×1230 1/32 印张:16.125 页码:496 定价:32.00

本书简介:此书根据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而略有改动。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对有些篇目进行了合并,如将原参考底本中的《尧典》《舜典》合为一篇,并将《舜典》前多出的28字删除。全书对原文篇目顺序做了重新排列,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编排。

栏目:目录 前言 题解 原文 注释 译文

前言:10页(背白1),约7000字。依次论述《尚书》产生过程及流传、《尚书》内容。

题解:有长有短,长则2000余字,短则200多字。一般交代今人对该篇的考证成果和篇目历史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艰深的原文。

原文:均以小段呈现,无篇幅较大的连贯段落,符合碎片化阅读要求,便于读者读通读顺。

注释:注音详细,注解简单明了。

译文:意译。

(该书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两本《尚书》类书籍问世,此书在旧有成果上做了改进,然对当下最时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不足)

2.中华书局:《尚书全译》

丛书名:中华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金兆梓著

版次:2010年8月第1版,2013年6月第3次印刷。印数:5501-7500

字数:350千。尺寸:880×1230 1/32 印张:15 页码:442 定价:36.00

本书简介:此书为金兆梓先生未来得及完成的遗著。作者计划译解今文尚书中除被《史记》所记6篇外的其他22篇,并重订篇次,然未及完成。出版时虽请梁运华先生润饰,可体例不一、内容重复之处未能尽改。本书对今文《尚书》中的12篇做了诠译,另有附录五篇介绍《尚书》相关知识及作者生平。

栏目:出版说明 目录 前言(全书) 篇目前言(有些篇目无) 原文 诠释 篇末全篇译文

出版说明:1页(背白)

目录:1页(背白)

前言:33页(背白),约2.6万字。包括五部分内容:书名辨、今古辨、古文尚书真伪辨、尚书研究的其他问题、诠译者选译凡例说明。

篇目前言:一般1000字以上,多为文章时代、作者的考据文字。

原文:略。

诠释:此为本书主体,多反复考证。

篇末全篇译文:翻译整篇文章。

(注释知识点解说深入;不囿成说,有些见解比较精辟独到)

(整体架构不够完整;全书收录篇目少,不适于大众读者;译文全部在篇末,不便阅读)

3.中华书局:《尚书通论》

丛书名:无

陈梦家著

版次:2005年6月第1版,2016年3月第3次印刷。印数:6001-6800

字数:262千 尺寸:850×1168 1/32 印张:11.625 页码:362 定价:36.00

本书简介:此书是陈梦家先生关于《尚书》研究的作品集,主要是对《尚书》相关问题的考证。

栏目:重版自叙 第一部尚书通论 第二部尚书专论 尚书讲义 尚书补述 参考书目 校后补记

对出版参考意义不大,各栏目没有需要特别交代之处

(考据详细;《尚书》研究专书,不适合大众读者)

4.中华书局:《今文尚书考证》

[清]皮锡瑞 撰;盛冬铃,陈抗 点校

丛书名:十三经清人注疏

版次:1989年12月第1版,2015年5月第7次印刷。印数:10701-11700

字数:305千 尺寸:850×1168 1/32 印张:17.5 页码:536 定价:58.00

本书简介: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79),为皮氏《尚书》研究的代表作。全书秉承“只论是非,不争门户”的理念对今文《尚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栏目:出版说明 点校说明 目录 序 凡例 原文 考证文字

出版说明:3页(背白),约600字。交代丛书规划出版缘由和规划书目。

点校说明:6页,约2500字,介绍成书背景、作者生平和点校者的点校原则。

目录:2页,30篇。

序:王先谦作,2页,约500字。疏览《尚书》历史,约析今古之辩。

凡例:8页,约3800字。交代注解原则和体例特征。

原文:略。

考证文字:略。

脚注:交代校改过程中发现的原书不妥之处。

(考据详细,在文献的校勘、辑佚、对比方面有不少可取之处)

(《尚书》研究专书,只收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和序言,文字艰深不适合大众读者。音韵方面的考订似有欠缺)

5.中华书局:《尚书今古文注疏》

丛书名:十三经清人注疏

版次:1986年12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版,2016年8月第10次印刷

印数:25501-26700 字数:349千 尺寸:850×1168 1/32 印张:20

页码:614 定价:69.00

本书简介:本书为孙星衍《尚书》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今文28篇以及《泰誓》篇进行了详细注疏。

栏目:出版说明 点校说明 目录 尚书今古文注疏序 尚书今古文注疏凡例 原文 注 疏 脚注

出版说明:3页(背白),约600字。交代丛书规划出版缘由和规划书目。

点校说明:6页,约2500字,介绍成书背景、作者生平和点校者的点校原则。

目录:3页(背白),30卷。

尚书今古文注疏序:3页(背白),孙星衍撰。简介《尚书》注疏情况。

尚书今古文注疏凡例:3页(背白),约1200字

原文、注、疏:略。

脚注:交代校改过程中发现的原书不妥之处。

(博采众家之长,注疏详细,是清人《尚书》注疏最为成功的一种)

(排斥宋代以来的《尚书》研究研究成果;《尚书》研究专书,不适合大众读者)

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尚书正读》

丛书名: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

曾运乾著

版次:2011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6001-6800

字数:200千 尺寸:850×1168 1/32 印张:10.5 定价:40.00

本书简介:本书收录《尚书》篇目100篇(有些篇目有题无文),是《尚书》研究从训诂研究转向语法研究的发轫之作

栏目:前言(1页约300字,背白) 目录(3页,背白) 序(杨树达作,2页约700字)原文 注释 附录

栏目无特色,略。

(全书列出今古文尚书全部100个篇目,文章内容亡佚者仅列题目,并简要概括主题或背景或创作动机。作者兼善训诂与音韵,注解多有创见)

(《尚书》研究专书,不适合大众读者。此版本编者校对不到位,多错误)

7.上海古籍出版社:《尚书译注》

李民,王健撰

丛书名:国学经典译注丛书

版次:2012年8月第1版,2016年7月第2次印刷。印数:4301-5350

字数:320千 尺寸:700×1000 1/32 印张:23 页码:336 定价:32.00

本书简介:此书以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校改,分为原文、题注、注释、译文诗四个部分注解。以历代学者关于《尚书》研究的成果为标准,分段标点、注释,多吸收前代和现当代的研究成果。

栏目:前言 译注说明 目录 题解 原文 注释 译文

前言:26页,约2.8万字,论述《尚书》名称演变、名称涵义、《尚书》源流、《尚书》篇目及中心内容、尚书注译的历史和和成果。

译注说明:2页,约1600字,介绍译注思路和过程。

目录:4页。

题解:少则100余字,多则近千字。简析主要人物或事件。

原文:略。

注释:接排,注解较为详细。

译文:略。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5页。

(参考已有成果,但不知甄别;繁多的注释采用接排方式排版,读者心理上不易接受;部分内容布局不当,造成注释和译文篇幅过长,有碍阅读)

8.上海古籍出版社:《尚书正义》

丛书名:十三经注疏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

版次:2007年12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6次印刷。印数:5401-6450

字数:800千 尺寸:890×1240 1/32 印张:27 页码:832 定价:78.00

本书简介:书中经文、传文和疏文均以《古逸丛书三编》所收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刻《尚书正义》本为底本;书中陆德明音义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经典释文》影印本为底本补入。对于编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于篇末另加校勘记。

栏目: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序 校点前言 目录 尚书正义序 原文 注 疏 校勘记 附录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序:号召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十三经。

校点前言:6页约4000字。介绍丛书传承传统文化之目的、十三经由来和刊刻流传情况、已有书目的缺点和此书欲达到的改善目标。

校点前言:9页(背白)约5000字。内容包括《尚书》简介、前人研究和此次整理体例。

目录:7页(背白),20卷,计58篇。

尚书正义序:孔颖达作,3页(背白)约1100字,简介《尚书》历史和作疏义之标准。

原文、注、疏:略。

校勘记:介绍此次校勘出版过程中的改动。

附录:唐以来各家为尚书注疏写作的序、跋文。

(对《尚书正义》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校勘)

(封面底部的“类腰封”设计有点另类;装帧较差;整理校对有欠缺)

丛书名: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

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尚书易解》

丛书名: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

作者:周秉钧

版次:201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4000 字数:200千

尺寸:850×1168 1/32 印张:9.625 页码:298 定价:30.00

本书简介:以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刻本为底本,收录今文《尚书》28篇,对底本文字中确系后人增加的部分予以删除,对原先篇目确为一篇而后人予以分割者,则重新整合,虚词释义多依《词诠》和《经传释词》。

栏目:目录 杨遇夫先生序 自序 凡例 原文 注释

目录:2页,收今文《尚书》28篇。

杨遇夫先生序:3页,介绍与作者的交往及对本书的看法。

自序:1页约400字,简介作疏缘由。

凡例:2页约500字。说明注解体例。

原文:略。

注释:略。

(间出新解,但注解不细,不适合一般读者)

10.贵州人民出版社:《今古文尚书全译》

丛书名: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

版次:200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未标注 字数:360千

尺寸:787×1092 1/16 印张:24.75 页码:372 定价:37.00

本书简介:本书主要参考《尚书正义》《书集传》《尚书今古文注疏》《尚书正读》和《尚书易解》。篇次和文字依据《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义》,今文二十八篇原则上依据《尚书易解》断句,“晚书”二十五篇主要依据《书集传》断句。

栏目:目录 前言 尚书序 题解 原文 注释 原文 今译 主要参考书目

目录:3页(背白)。

前言:8页约8000字,主要介绍《尚书》内容、版本流变、内容真伪和历代学者《尚书》研究。

尚书序:略。

题解:少则100字,多则600余字。一般介绍相关人物、事件、文章主旨和史料价值。

原文:略。

注释:简洁明了。

今译:基本采用直译手法,力求保留原文语言风格。译文一般不与注释重复。

主要参考书目:略。

(封面设计古朴;注释详细,篇章布局合理,便于阅读)

(有一些错误未加校对)

(二)百部普及版

1.中华书局:《尚书》

丛书:中华经典藏书

慕平译注

版次:2009年3月第1版,2014年7月第11次印刷 印数:66001-70000

字数:360千 尺寸:880×1230 1/32 印张:10.875 页码:330 定价:17.00

本书简介:本书以今文28篇作为注译篇目,正文依照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标点有改动。注译过程中另外参考了李民、王建《尚书译注》及周秉钧、王世舜、陈戍国、钱宗武等人研究成果。

栏目:前言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前言:10页,约7000字。主要介绍了《尚书》的传习及辨伪、《尚书》篇目和内容、阅读《尚书》可供参考的书籍、对本书选文校点的说明。

目录:4页。

原文:今文《尚书》28篇。

注释:简单明了。

译文:意译,文笔较同类图书优美。

装帧及版式设计精美,内容简略得当,排布合理,适应了碎片化阅读的要求)

2.中华书局:《尚书》

丛书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顾迁译注

该书未附版权页,以下信息多数为根据手中图书推测

版次:201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未知

字数:360千 尺寸:880×1230 1/32 印张:10 页码:330

定价:全套丛书100册,共2280元,无单本定价

本书简介:可参考慕平译注《尚书》

栏目:前言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相关栏目除目录改为2页之外,其他均可参考慕平译注《尚书》的栏目分析。

(从“中华经典藏书”《尚书》脱胎而来,不知“慕平”是否为顾迁所用笔名)

3.上海三联书店:《尚书译注》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樊东译注

版次: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未标注 字数:120千

尺寸:960×640 1/16 印张:16.75 页码:372 定价:20.80

本书简介:本书底本采用《十三经注疏》,另外参考了《尚书正义》《尚书今古文注疏》等相关著作。注译只选取今文《尚书》28篇。

栏目:目录 前言 原文 题解 注释 译文

目录:2页。

前言:4页,约2400字,简单介绍《尚书》书名由来、成书和流传概况、今古之别、真伪之争、《尚书》文体、本书译注原则。

题解:多数在100字左右,最多200字。首先解释题目涵义,其次介绍全篇主要内容,精简明了。

原文:略。

注释:注释过短时,偶有接排。

译文:对他家翻译多有借鉴,较为优美。

(全书金黄色有些扎眼;封面塑胶套日久变质发粘,手感差;各板块之间排版空隙过大;有些篇目内部分化篇幅大小不够合理,造成阅读困难)

4.商务印书馆:《尚书》

马将伟译注

版次:201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未标注 字数:未标注

尺寸:915×630 1/16 印张:16 页码:246 定价:15.8

本书简介:本书以中学生为阅读对象设计,选文26篇。

栏目:序言 本书编写说明 本书知识点链接 名家导学 目录 正文 注释 译文 (成长启示)或(品读思考) 本书经典名句记忆 本书相关名言链接 读后感

序言:2页,约1200字。号召学校教育要立足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扎根。

本书编写说明:1页。略。

本书知识点链接:1页。简介《尚书》成书背景、内容和影响。

名家导学:2页,约1200字,介绍本书3个阅读要点、2个知识要点、1个成长要点。

目录:2页。

正文:共选26篇。

注释:注释简略。接排。字号过小。

译文:字号过小。

插图:小幅黑白线图,然作图粗糙,很多插图不合原文内容或史实。

成长启示、品读思考:成长启示着重于优秀道德品质的论述;品读思考着重文中基础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质的自觉培养方面发问。

本书经典名句记忆:从8篇中选出18句。

本书相关名言链接:6句与《尚书》内容有关的名言。

读后感:2页,约1300字。阐述阅读《尚书》的感受。

(版式设计方面,页面上方留白太多,显得头轻脚重)

二、审读意见(初审)

书稿为扬州大学博导、教授、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先生与其学生秦力博士合著,约52万字(Word字数34万)。

这是一部原文精确、注解翔实、引证丰富的《尚书》全注全译精讲丛书。全书以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十三经注疏》中《尚书正义》为底本,对原文进行了注释、翻译,每篇篇末附以精讲,全书书末提炼出“典出《尚书》的成语”,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尚书》普及性著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充分的可读性。稿件体例和内容基本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编排,无需大改。

书稿基本按照体例约定的栏目要求演绎:前言 目录 题解 原文 注释 译文 精讲 附录(1.《尚书》成语;2.主要参考文献)。现逐栏评述如下:

1.前言:约3300字。主要介绍《尚书》得名及篇目、《尚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历代学者评价、当代书学复兴和点校情况。

从《尚书》的普及与传承的角度看,来稿前言论述相关问题都比较简略,相较于其他各家出版社的《尚书》前言,篇幅过于短小,对普通读者应该了解的一些问题一笔带过,无法吸引普通读者了解《尚书》;没有分小标题或分部论述,普通读者阅读起来会有障碍。

2.题解:一般在100到200字之间。解释题目涵义,介绍主要人物或事件及全篇主要思想。

3.原文:以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为主要参考底本,收录今古文58篇。参之以《尚书易解》《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和凤凰版《书集传》断句分节。

4.注释:注释参考了近百种古今主要传注,间下己见,言必有据;或不能决,诸说并存。但有些注释显得繁冗;有些注释没有严格按照“先总后分”的格式进行编排,需要调整。

5.精讲:篇幅根据所在篇目不同有所变化,少则500余字,多则2000多字。有些篇目精讲的内容组织不够合理,显得有些零乱,需要进一步完善。

6.附录:

(1)出自《尚书》的成语:罗列出自《尚书》的成语147个,计15000余字,篇幅过大。有超过1/3的成语过于生僻,当下几乎不会再用。应适当删减。

应该给成语定一个标准:可以不囿于《现代汉语成语大辞典》,但过于生僻、已经不具备使用的可能性的成语,应删除。

(2)主要参考文献:罗列参考书目,约4000字。

列举文献过多,占了8页;分类标准不够明晰,最好能有类别名称;常用工具书应无需列举。

7.存在的其他问题:

(1)有些文献的引用格式不够规范,有些引文有错误。

(2)稿件繁简转换之后存在繁简字交错运用的问题。

(3)标点符号运用存在不统一问题。

三、出版建议

全注新译精讲丛书(精装)

1.成书形态:890*1240·32开,20.5或21印张。

封面。前后衬(各2页,100或120克双胶)。

内文(70克纯质):书名页(P1) 编委会(P2) 作者绣像画像1幅(P3) 原刻本或经典刻本封面或书影1或2幅(增加历史感与古籍意味)(P4) 目录 前言 正文 附录 版权页(置于最后,单页码)。

说明:

(1)目前旧版校样尚在作者手中核对,新版式尚未套取;旧版约36.25印张,580页;新版版面字数略有减少,换版式后粗略估算内文约652页,约20.375印张(不含扉页、前后衬、编委、书目等)。王教授一直跟编辑强调对稿件只改不删,要做大的改动或删减务必请作者自己动手;注释和精讲部分是作者最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不宜过多删减。所以,如内容确定且换版式后出现印张不能为1位小数的情况,可采取适当缩减行距或与作者互动删减等方式实现。

(2)《尚书》无确定意义的作者。可与注译者商量:是否可遴选1—2位重要辑录、讲传者绣像,或遴选今古《尚书》最有价值的原刻本的封面或书影(1—3幅均可)。

2. 体例与演绎:

(1)前言:需将“全注新译精讲版”前言扩充至8000~10000字,以增加小标题或用“一二三四五”作小标题的形式,并增加一些《尚书》读者必须知道和有兴趣知道的内容,体现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创造性的传承与发展。

A.分标题,或用“一二三四”的序号分部分,针对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础且希望全面了解《尚书》的读者,将围绕《尚书》的有关问题、《尚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尚书》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当下书学的复兴或《尚书》在当下的价值等交代清楚。——这样眉目清晰,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B.因为市场上《尚书》的普及性版本众多,且本书有了“精讲”,请译注者在原序基础上,结合当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发展的语境及体例演绎的实际,应该介绍自己这个“第一部精注新译精讲普及读本”在注译整理与精讲方面的若干特色,及现代人怎样去读《尚书》。

(2)题解:简单介绍篇目成书背景、相关人物、事件和全篇主题思想

(3)原文:依照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尚书正义》篇目顺序进行编排,每篇合理分段(条件允许,每段尽量简短),符合碎片化阅读要求。

(4)注释:注音注解明晰,注释不接排。

(5)译文:直译为主,适当辅以意译以避免译文干涩。

(6)精讲:根据文章内容作适当讲解,不做无关论述。

(7)附录:

A.录取《尚书》名言及出自《尚书》的成语。

比较生僻,几乎不再用到的成语全部删去,保持8页即可。

B.主要参考文献:现有6页,最好不超过4页,应遴选主要的的文献;文献分类的标准要清晰,要有类别名称(百部经典本可不出现该内容)。

杨威威

2017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