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材插画?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助手,它让沉默的文字鲜活起来。能做到贴切、形象就是好的教材插画。
印象最深刻的教材插画是鲁迅先生的画像。记得是作者阿累在《一面》这篇课文中写道: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教材中的插画再现了鲁迅先生的神韵,至今记忆犹新。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中的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插画中的刺猹小英雄,栩栩如生。让人顿时想到了勇敢的少年闰土。
插画是这样神奇,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把我们拉到学生时代。那么,现在的教材插画是怎样的呢?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向您做一个展示,由您从我的视角来看看当今的教材插画。我把教材中的插画分成了如下几类:
一、风俗场景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像一幅《清明上河图》。
上面两幅描绘了男女老少在年货齐备的街头进行采买的热闹场面,往昔北京街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儿从中可见一斑,画中人们的服饰也极具老北京地域特色。下面一幅描绘了儿童提着灯笼过元宵节的情景,孩子们手中的灯笼各式各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二、人物类。表现出文中人物的情态。如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
文中所配插图为八儿被妈妈双手抱起,看到锅内熬煮着的腊八粥时,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的惊喜样子,足见儿童的可爱稚态。图中灶台的正中,是那一大锅氤氲着热气的浓稠的腊八粥,颜色深褐,食材丰富,不断散发着香气。
还有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插图别具匠心,第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我”跳房子、看天彩走、拨弄蚁穴和翻看画报四个情景。同一个人,做四件不同的事,不用 四幅画呈现,而是集中在一幅画面中,这种类似于“蒙太奇"的呈现方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紧凑感和紧张感,生功地展示了“我”在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形象地表达了“这段时光不好挨”。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地、关联着看这四个情景,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情。第二幅插图描绘了“我”一声不吭地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的情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内心的委屈和失望。
冯至《表里的生物》。
文中这幅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的美丽世界。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突显了“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也表现了人物的天真和好奇。
《孟子•告子上》中的《学弈》。
课文配的这幅插图,画的是弈秋在教两个人下棋,两个学习下棋的人神情截然不同,右边的人托着腮,看着棋盘认真思考;左边的人手里拿着棋子,头却抬起来看着天空,等待鸟来。这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学弈》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情节类。生动展示故事情节。如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鲁滨逊带着狗到森林去打猎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描绘的是鲁滨逊从船上取出东西的场景。两幅插图为学生了解名著和理解节选的片段提供了帮助。
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童话作品《骑鹅旅行记》。
选文部分的插图共有四幅,第一幅是白鹅在空中飞翔的局部图;第二幅是小人尼尔达在院子里的台阶上向鸡、鹅询问小狐仙的去处,庞然大物般的鸡、鹅和弱小的尼尔斯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幅是牛棚中的牛正怒气冲冲地盯着小人儿尼尔斯,对尼尔斯之前的做法表示不满;第四幅为小火尼尔斯坐在围墙上环顾自己的家,他像蚂蚁般弱小,显得无助而孤独。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被困在山洞中的汤姆和贝琪摸索出口的场景,汤姆手举火把,贝琪紧随其后,神色凝重。
享誉全球的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一幅插图,表现玛琪听机器老师讲课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文中描述的未来由机器老师一对一授课的教育场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课文内容。
四、写意类。诗词配的插图,勾勒出诗词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插画没有不适和丑恶。相反画面美观生动,成为老师讲解课文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