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主要是讨论经脉的根穴与结穴在治疗上的作用。根,是经脉之气始生之处;结,是经脉之气归结之地。本篇详述了足之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对应于开、阖、枢而具有的不同作用及其所主的疾病;又列举了手足三阳经各自之根、溜、注、入等部位的主穴。由于本篇的内容,着重于经络的根结本末与治疗的关系,所以篇名叫做"根结"。

【原文】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 [1],不可胜数,不知根结 [2],五脏六腑,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提要】本段由人体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所发生之疾病,引出了经脉的"根结"以及针法的原则等问题。

【注释】

[1]奇邪离经:奇邪,指不正的邪气。离经,指反常气候所生的病邪,由经络深入脏腑而流传不定。

[2]根结:据马莳所言,脉气所起的地方叫根,脉气所归的地方叫结。根,有根本之意;结,有终结之意。

黄帝内经灵枢讲解第三集(一起读经典之黄帝内经)(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话解】

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的变化表现为寒热相互交替推移。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阴阳的象数各不相同,阴的法则是偶数(二、四、六、八、十),阳的法则是奇数(一、三、五、七、九),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发生在春夏的疾病,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阴气少而阳气多。对于这类阴阳不能调和的病变,应该在哪一经用补法、在哪一经用泻法呢?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阳气少而阴气多。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草木的茎叶(相对于根部而属阳)就会因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零,水湿和雨露就会下渗并滋养于它的根部(相对于茎叶而属阴)而使之更加粗壮,由此就顺应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完成了阴阳相移的转化。根据这种阴阳盛衰相移的情况,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又应该在哪一经用泻法、哪一经用补法呢?在感受了四季反常气候而生的异常邪气后,因治疗不当以致病邪离开经脉,流传无定,甚至深入脏腑,而造成各种疾病的情况真是数不胜数,这主要是因为不懂得经脉根结本末的含义,不了解五脏六腑之开、阖、枢的深浅出入的作用,以致机关折损,枢纽败坏,脏腑开阖失司,精气走泄不藏,体内的阴阳之气受到极大的损耗,而正气也不能再起而抗邪所致的。至于运用九针调和根结本末的玄妙机理,其大要就在于了解经脉本末根结开阖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够懂得经脉本末根结开阖有始有终的含义,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原文】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 [1],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 [2]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 [3]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

【提要】本段讲足三阳经的根结所在、足三阳经的作用及其相应的病证及治法。

【注释】

[1]颡大:颡,sǎng,音嗓。颡大,穴名,指头维穴。

[2]宛膲:宛,音与义同"郁"。膲,jiāo,音焦,即肌肉不丰满的意思。

[3]骨繇:繇,yáo,音摇,通"摇"。骨繇,形容骨节弛缓而不能收缩以致身体动摇不定的样子。

【白话解】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指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之次趾前端的厉兑穴,其上端结于额角处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入发际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足窍阴穴,其上端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听宫穴。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阳明为三阳之里,主里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如门户之枢纽而为枢。由于太阳主表为开,敷布阳气以卫外,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表阳不固、皮肤干枯,外邪易于侵袭人体而出现急暴发作的病证。所以对于这类暴发的病证,就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肉节渎"的"渎"字,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阳明主里为阖,受纳阳气以供养内脏,倘若阖的功能受损,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痿软无力的痿疾。所以对于这类痿疾,就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无所止息"的意思,是说胃气不运,就会导致真气留滞不行,病邪盘踞不去而发生痿疾。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可出可入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所以对于骨繇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骨繇病患者,骨节弛缓不收。之所以称它为"骨繇",就是因为其患者骨节缓纵而会出现身体动摇不定的病状。对于以上各种病证,都要根据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和相应的病候,从各种病证的具体病象中找出其致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才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原文】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1]。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 [2],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 [3]无所输膈洞 [4],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提要】本段讲足三阴经的根结所在、足三阴经的作用及其相应的病证以及相应病证的治法。

【注释】

[1]太仓:就是位于脐上四寸处的中脘穴,其穴属于任脉。据《甲乙经》,中脘穴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太仓。

[2]玉英:就是任脉的玉堂穴,其穴位于膻中穴上一寸六分处。据《甲乙经》,玉堂穴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玉英。

[3]仓廪:贮藏谷的器具叫仓,贮藏米的器具叫廪。仓廪,在这里代指脾胃。[4]膈洞:膈,就是膈塞不通;洞,就是下泻无度。

【白话解】

足太阴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其上端结于上腹部的太仓(即中脘穴)。足少阴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心的涌泉穴,其上端结于咽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其上端结于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向下联络于膻中穴。太阴是三阴之表而为开;厥阴是三阴之里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由于足太阴主脾,在表为开,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脾失运化,不能转输水谷精气,而在上出现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现直泻无度的洞泄。对于这种膈塞以及洞泄的证候,应当取用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以说足太阴脾开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因阴中之阳气不足而发生此类疾病。足厥阴主肝,在里为阖,倘若阖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肝气阻绝于内,精神抑郁而时常感到悲哀。对于这种时常有悲哀之感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足少阴主肾,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肾经脉气有所郁结以致大小便不利。对于这种二便不通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凡是这种有经气郁结不通的病证,都属于虚证,当取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按语】

以上两段,统论足之三阴三阳的经气,都根于四肢末端,而分别结于头、胸、腹等部位。从根部到结部的走行方向,都是由四肢走向躯干,这就说明了十二经的经气,都是出自四肢末端,而分别走向头面与躯干内脏,渐行渐深,渐行渐大的。由此可知,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有出入流注等名称,也是基于这种根结理论而得出的。十二经各有根结这一理论,在经络、腧穴以及针刺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将本篇与《灵枢·卫气》所载之"十二经标本"的内容合参并阅,就可以对根结标本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