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爱猫的时候,到底爱的是什么?2月13日,大型人文谈话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将迎来第二期节目,戴锦华、李洱、史航、李敬泽畅谈养猫文化与当代人的亲密关系。在此之前,首期节目《创造我的故乡》已于元宵节当日上线。在全部7期节目中,梁晓声、双雪涛、贾樟柯、刘震云、徐则臣等陆续登场,议题从故乡,养猫,说话之道到父子关系等。
《文学馆之夜》第一季共七期,是一档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腾讯合作、李敬泽策划并主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出品、南瓜视业参与制作的大型人文谈话类节目。
文学如何与当代人的关切紧密联系?《文学馆之夜》制片人李蔚超介绍,“每一期节目都是从文学经典出发,看待今天的生活。”提到“文学馆之夜”这个名称,可能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博物馆之夜》,但在李敬泽看来,文学馆和博物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文学馆的夜晚,满头星斗,“那些星星是谁呢?在咱们的院子里,那些星星就是鲁郭茅,巴老曹……是那些一直在精神上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的人。”
2月9日,《文学馆之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发布会上,李敬泽提到,在《文学馆之夜》拍摄预告片时,自己手里所拿的书是《一千零一夜》,“人类讲故事的冲动,人类讲故事的欲望,人类讲故事的激情,还有讲述和倾听,真是如此持久、如此基本、如此重要。”李敬泽表示,“我们在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但其实一切都与文学有关。”这让李敬泽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表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星空下的大千世界,人类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与文学有关。”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故乡都凝结了太多的情愫,鲁迅先生开启的现代人与故乡的情感模式至今影响深远。正如李敬泽所说,“故乡意味着我们的家,意味着那个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的地方,意味着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意味着我们在心里永久回望和要回去的地方。”这也促成了《文学馆之夜》的主创团队将首期节目的主题定为故乡,在主创团队看来,开启《文学馆之夜》,是为今天的人们找回精神上的故乡。
“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贾樟柯说。“飞出去了,走出去了,你才发现你有一个心病叫故乡”,李敬泽在节目中说道。在这期节目对谈中,李敬泽、贾樟柯、双雪涛、李蔚超给出了思辨意味强烈的回应——所谓故乡,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近百年才产生的现代经验,没有大规模人口流动,没有数以亿计的人口为了生活而离开,故乡本是平庸之物,少有人向往,亦少有人珍重,可现代化涂改了大多数的人生,只有失去时,才有一种难以描画的疼痛萦绕在心中。百年来,今天中国人的心中依然荡漾的是两个文学家的故乡,一是鲁迅的故乡,一是沈从文的故乡。这就是文学的穿透力与概括力,不论南北,今天的我们其实并没走出鲁迅与沈从文的世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写和创造。在李敬泽看来,中国文学馆汇集了中国现代以来的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数量的资料,这些史料和文物非常珍贵。李敬泽表示,文学馆并不仅仅是一座文学的博物馆,它应该是一个无墙的博物馆,不仅保存着过去,同时也应该在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充分的作用,《文学馆之夜》的诞生正基于此。
在节目前期录制的过程中,制作方拍摄了许多馆藏珍品:《呐喊》的初版本、老舍的手稿、冰心的书房……在《文学馆之夜》的会客厅中,陈列的书籍、照片、文具等,都是从现代文学馆中9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包括萧军收藏的鲁迅像、朱自清“抗战”后回清华大学时使用的皮箱、曹禺用过的镇纸等。
曾经悬挂在萧军书房中的一张鲁迅画像。
会客厅的书架上有一张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刘心武看望冰心时所拍。照片中,刘心武怀中所抱的猫咪就是冰心的爱猫“咪咪”,照片旁边的小瓷猫摆件也是冰心过去摆放在书架上的原物。
冰心先生一生爱猫,照片为上世纪90年代刘心武看望冰心先生时所拍。
《文学馆之夜》第二期节目谈论养猫,就源于冰心一生爱猫,她养的“咪咪”融入许多当事人的记忆。更有趣的是,在现代文学馆,恰好有一只“馆猫”,大家戏称它是“馆长助理”,它经常趴在冰心的纪念碑上,俨然是一只“懂文学的猫”。
“馆猫”。
第三期节目谈当代人的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的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的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这一期的嘉宾中有脱口秀演员李诞,在看了老舍先生的手稿后,李诞显得特别兴奋——事实上,在脱口秀演员的身份之外,李诞一直坚持创作小说,还出过短篇小说集。
第四期节目谈父子关系,从文学馆内朱自清雕像想到他写父子关系的名篇《背影》;第五期节目谈脑机接口,是因原来鲁迅和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就曾把科幻小说引入中国;第六期节目谈跑步文化,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名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入手,聊到中国作家里谁最热爱跑步;第七期节目聊人类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是因科幻文学中,关于“长生不老”的想象随处可见。主创团队表示,每一期节目都是从文学经典出发,凝视和思考今天中国人的生活。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