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

——《狂飙》的审美跨越

成从妹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1)

一 缘何吸引众多人的目光

文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狂飙》电视剧作为今年国产剧的开年来力作,播出至今口碑和收视率均已创新高,豆瓣评分由开分时的8.7涨到9.1,国产剧中少见的黑白博弈、激烈的内部斗争、充满野心的价值主张、以小人物命运展现大时代变迁等等都是看点。《狂飙》讲述的是盘踞京海市长达20年的黑恶集团强盛集团的“发家史”和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斗争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众多政府官员、政法系统干部、公检法干警等沦为高启强的“保护伞”,民警安欣与鱼贩高启强从曾经的相知相惜到针锋相对,直到2021年全国政法队伍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和“刀刃向内,倒查20年”的教育整顿工作,安欣所代表的正义力量才在中央和省扫黑除恶专项指导组支持下,最终扳倒高启强、蒋天等黑暗势力,打掉他背后的“保护伞”,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一次创新回归。

《狂飙》的主题是扫黑除恶,符合当下的国策和社会群体的需求。作为反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首创性作品,这是一部向在守卫正义的道路上狂飙前行的英雄致敬的用心之作,聚焦现实扫黑除恶中的黑白对抗,讴歌在打伞破网行动当中的时代英雄,着力展现一群在黑暗中勇担责任、砥砺前行的时代英雄。电视剧以扫黑除恶名义打开案子缺口同时也是剧情“缺口”,进而挖出背后“保护伞”,刀刃向内深度推进政法队伍反腐。打黑反腐题材敏感却有“料”,人民群众高度关切,成功将观众“代入”剧中,剧集环环相扣、悬念重重展开叙事,正反角色的出场及其不断反转的人生命运,社会背景、时代跨度,道貌岸然、满嘴正义的政府高层领导、警界精英却私下与黑恶势力推杯换盏、充当帮凶,剧情惊心动魄、丝丝入扣,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反腐除恶斗争的艰辛与牺牲,追剧欲罢不能。

“你讲大家身边的生活,展现民生的故事,真实度要非常精准,每个人都可以对标自己的生活。一旦戏剧感太强了,观众立马就会觉得游离。”对于剧中2000年、2006年到2021年三个时代背景的刻画,《狂飙》导演徐纪周要求“非常真实”,“但是《狂飙》本身是一个黑白对抗的故事,这些在灰色地带的人,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又是那么的充满戏剧性,所以在真实和戏剧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别被形式所左右。”《文汇报》评论“真实的有伞必打疾风骤雨,是创作最大的底气”,这主要是对该剧的尺度和真实性做出了肯定。诚然,《狂飙》在黑白对抗之外展现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刻画和生活还原,让20年的历史跨度平稳落地,借助刑警安欣和鱼贩子高启强两个小人物对立的成长与命运曲线,实现了刑侦剧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

“狂飙”二字于剧情而言有何特殊含义?导演徐纪周对此作出了一些创作阐述。之所以要选择这个词语作为剧名,是因为徐纪周觉得,“毛主席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下‘狂飙为我从天落’一句,‘狂飙’二字组成了一个很有力量的词,就像这些年来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保护伞的打击力度、调性和力量。”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为全国上下扫黑除恶指引着方向,坚定着全国上下公职人员扫黑除恶的决心和信心,合力保障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电视剧用戏剧性、艺术性、现实性相统一的故事传递党中央对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的信心、决心和行动,全新的创作新表达,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2)

二 红与黑

安欣兄弟,你不知道我踏入怎样一个深渊,这城市另一面的黑暗,让我始料未及,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谭思言身上像你一样的执拗,就像黑暗里闪光的萤火虫。可如今,这一缕光也熄灭了。

——《狂飙》李响台词

无论是早年的《便衣警察》、《黑冰》,还是近年的《破冰行动》、《扫黑风暴》一直以来人物群像的刻画都是涉案剧的重点,而时代群像的全景式呈现正是《狂飙》的一大亮点。《狂飙》展现了黑白交锋下京海市的众生百态,人物塑造不是单一和扁平化的,《狂飙》塑造的每一个角色绝不是非“白”即“黑”,而是丰富而复杂,细腻又饱满,以不同人物视角全景式展现黑白交锋与复杂人性,同时勾勒出中国社会20年时代变迁下的众生烙印。

本剧是非常标准的双雄对决戏码,在同类警匪、扫黑、犯罪题材中比比皆是。而这样的设计往往会有一个弊端就是:演员再出色,也比不过角色设定。正如张译的演技不比张颂文差,但在《狂飙》剧情设计中,反派人物高启强的性格在初期和后期有着巨大的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反观安欣则是从头到尾的坚持正义的形象出现,尽管后期开始变得圆滑,懂得隐忍,但缺少反差感的角色设定势必会拉远他与观众的距离。

主角的设置源于惨烈“悲壮”的现实。安欣的满头白发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主创团队在采风时见到的真实人物,安欣背后有无数个坚守在一线的干警作为原型,他们很多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中牺牲了生命。“安欣的人设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如果不是这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他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安欣的一头白发和他尝试用委曲求全和世故圆滑来保护自己,间接反映的恰恰是京海市黑恶势力的猖狂以及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的必要性。这种设计不是故意虐观众,而是用残酷的事实来正告观众:“现实中扫黑除恶的情况可能更为严峻,而我们的政法队伍付出的牺牲也更加惊人,我们想告诉大家,扫黑除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安欣的名字,带有强烈的反意,他何曾安心过?

安欣是警察的缩影,也是时代的缩影。他身上集理想主义、忠贞良善、“人”的善良一体,把守护好百姓安危、一方安宁当做毕生使命,孤儿出身的他性格自卑,但却异常善良。由于偶然间帮助了被市场恶霸欺辱的高启强,安欣的善良却成为了高启强狐假虎威、逐渐沦陷权利深渊的工具。安欣也凭着内心对正义的追求,在黑与白的游走中坚守初心,与黑恶势力斗争到底,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好警察。从风华正茂、满怀职业理想,一身警服笔挺的青年刑警,到满头白发,谨小慎微,剧作开场的两集已经紧紧抓住了观众急切探究的心理:20年中,安警官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和精神摧残。40多岁仍孑然一身,可以说是社会的“边缘人”。

“公生明,廉生威,唯有执法者严守公正廉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柄永不生锈的钢刀。”主人公安欣与黑恶势力斗智斗勇 20 多年,可歌可敬,他的形象更像是古希腊戏剧中带有“神性”的悲剧英雄,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执法者所需要具备的,从而满足了观众对绝对正义形象的幻想。因此黑恶势力越强大,折射在安欣身上的光芒就越闪耀。正反两派角色之间的相辅相成,对立与博弈的互相成就,构成了《狂飙》对主角设计的突破。这个世界上的“安欣”之所以少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在顺从人性。而敢于对抗人性的人,一定程度上是由成长环境因素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安欣和高启强互换人生体验,最终形成的他们还是他们吗?

作为人民警察,主人公安欣除了塑造高启强和安欣这两个特色鲜明的小人物来撑起整个悬念重重的剧情,《狂飙》中其他人物的描摹也十分有特点。基层刑警李响是安欣的搭档,他一身正义,深知社会黑暗,但却无力改变现实,于是他以身殉职,使得观众泪目。此外,指导组组长徐忠所代表的是党中央对于公安干警内部的“蛀虫”的深恶痛绝和铲除决心等。无论是好人还是反派,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欲望和动机,也有着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抉择和恐惧,最终《狂飙》呈现出了时代大变迁下错综复杂的人生际遇和人性变化。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3)

三 黑与罚

“人后的苦尚且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高启强的堕落确有命运的偶然,但作品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人性蜕变的历程及走向深渊的必然。它植根于旧厂街这个被社会转型抛出轨道、规范丧失的社会土壤中,风气败坏的街区、同辈伙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治理难题。当恃强凌弱成为人们的相处习惯与生存法则时,高家兄弟在饱尝委屈欺侮中必然会积聚更强烈的翻身渴望,如果他们像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普通人通过自我奋斗去改变命运,那无疑将是另一种人生。但高启强面对人生的变故时,他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失、更不愿承担责任,而是以谎言加以掩盖,进而错上加错、助纣为虐。这既是他人性蜕变的关键节点,也是验证他善恶的试金石。被刺激的权欲物欲与报复心理在命运偶然的驱使下被迅速地调动起来,他们过去有多受欺压,之后他们就会多么地耀武扬威、欺压别人。他以犯罪完成的草根逆袭,也必将以接受惩罚终结罪恶。高启强的发迹堕落和他身处的社会环境正是与时代光华相背而生的社会暗影,作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症候样本,也让人物有着艺术典型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随着剧集热播,演员张颂文和“黑老大”高启强同上热搜。观众反映“他所饰演的黑社会老大,太形象太真实了”“张颂文根本就不像演的,建议查一查他。”黑社会老大并非生来就戴墨镜、穿皮衣,前呼后拥、巧取豪夺。高启强是很多观众一开始“入坑”。 《狂飙》的震撼感还来自于高启强这个草根鱼贩的迅速发迹。在这场带有强烈迷幻感的华丽变身背后是高启强对诚实、良心与自尊的不断抛弃。作品从他的全部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去把握他的发迹、覆灭的全过程。他与安欣渐行渐远,剧中多次出现安欣、高启强二人面对面或擦身而过的画面。《狂飙》的重要因素,勤恳小人物似乎“被逼无奈”走向最初的堕落,引起很多观众的同情。然而,当剧情进行到中后段时,人们的这点同情荡然无存,因为他已蜕变为真正的恶魔,他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他不配再为自己寻找任何辩解的理由。

如此生活化市井式还原“黑老大”从人到魔的成长史,暗含创作者良苦用心。剧作让观众眼睁睁看着底层小人物高启强一步步登上权势的顶峰,又一步步堕入命运的深渊,生动完整展示了一个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最终被欲望反噬,无法回头的过程。生存还是毁灭,人生十字路口存在诸多抉择,追剧到“大结局”,带给观众的是一场直抵人心的“莎士比亚式”灵魂终极叩问。这是《狂飙》创作团队最为良苦的用心所在和创新贡献。

“打伞破网,刀刃向内,挖得越深,疼的人就越多。”《狂飙》对赵立冬这位保护伞形象的塑造与对其破坏性的揭示也富于启示意义。他张狂蛮横,对威胁到他的安全与利益的代理人,轻则取而代之,重则杀人灭口,冷血狠戾令人不寒而栗。在官场明面上,他则以各种借口堂而皇之地党同伐异、安插亲信。恰如李响生前在日记中写下的,“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头怪兽,它不过向我们亮一亮牙齿,就已经足够撕碎我们普通人的一切——生命、尊严、亲人、朋友、爱人……”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4)

四 善与恶

《狂飙》除了触发观众对黑恶势力的憎恶之情,更带领观众进入更深层的追问:为什么安欣、李响们会这么难?为什么好人会活得这么不容易?地方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政法系统部分领导不作为、一些干警在金钱官位诱惑面前守不住底线,都是要铲除的毒瘤。

黑恶势力之所以无法无天,就是源于背后“保护伞”,他们给黑恶势力发展壮大提供土壤,放任黑恶势力插手干部任命等重要事务,让安欣、李响、陆寒等所代表的正义的力量一再受阻,甚至受到打压迫害以至被杀害。比如2000年前,京海市的黑恶势力就有时任政法委书记赵立冬的撑腰,而赵立冬在省里又有更大的权力撑腰。只要“保护伞”存在,黑恶势力就很难铲除。赵立冬等还借刀杀人,“保护伞”用腐败和权力私用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隐藏更深,危害更大。

公权力的“暗黑”让一线民警直接暴露在黑恶势力面前,单枪匹马在战斗。《狂飙》中很典型的体现是安欣的两位所谓“靠山”——看着他长大的孟德海和抚养他长大的安长林。他们曾经一个是市公安局局长,一个是副局长,也屡次在一些案件的侦查中发现高级别官员的身影,但他们没有积极作为,在个人官位与公义的抉择中,他们向前者妥协了。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5)

五 真与假

扫黑剧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此类作品不仅要让观众单纯从观感上得到刺激,更需要沉浸在当下大环境中,得到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反馈,同时实现普法教育。因此对于制作方来说,不仅需要保持扫黑剧“正义必胜”的内核,也需要在人物设定和叙事方式上下功夫,让观众关注剧情的同时,加深对剧集主题的印象。作为一部聚焦现实中扫黑除恶的涉案剧,邪不压正、激浊扬清是个必然的过程,讴歌在打伞破网行动中的时代英雄,亦是应有之义。如何在正义必胜的“可预知”结局到来前,让故事扣人心弦,则是电视剧的艺术追求。

《狂飙》能牵动观众的高关注度,在于剧本从社会真实中提取素材,以此拨动了大众审美情绪里最敏感的部分:对朴素公平正义观、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捍卫。而从目前的社会反响看,高热同时,该剧亦获得上乘口碑。它创新视角的叙事设计、富于深意的镜头语言、逼近现实的氛围感营造、环环相扣的悬念编织、一大批实力派演员对表演准确度的细腻把握等,都能在开年的国产剧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使得作品的社会意义有望真正彰显——有价值的剧作,能在人性幽微处照进一束光。

最后结尾用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来共勉“只有坚定心中的信念,行于光之下,才能无愧于自己。”

民国与现代跨时空对望(二十年风云彰显正义交锋)(6)

成从妹,诗人、随笔作家。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作品见于《中国爱情诗选》《中华文学摄影》等选本。主编《中国当代新诗品·二十四位名诗人》。现任金盘电气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出版《眼中的世界——成从妹诗文集萃》,部分选本收藏至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