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刘晓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vc投资分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vc投资分红(2022VCPE投资幻灭)

vc投资分红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破发!又见破发!

4月22日,科创板又一新股开盘破发。赛微微电开盘一度跌超30%,盘中最低达到51.31元/股,收盘时仅为55.12元/股。

4月20日晚间,赛微微电披露上市公告书,将于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74.5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83.74倍。按照每个中签号码能申购500股赛微微电股票,投资者中一签亏11620元。

破发,已经成为了今年的常态。投资者直言:中签如中刀。

破发率创近十年新高,中一签亏几万

据统计,截至4月19日,A股今年共有104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有28只;若按最新收盘价计算,104只新股中已有59只跌破发行价,破发率达56.7%,创下近十年新高。

对比过去十年的大多数年份中,新股在上市当年的破发率不及2%。

截至目前首日跌幅最大的是4月12日上市的唯捷创芯,发行价为66.6元/股,不过开盘即破发。当日收盘报42.6元/股,大跌36.04%,总市值为170.43亿元。也就是说,上市首日,唯捷创芯的总市值就蒸发了96亿元。若以首日收盘价计算,则中一签巨亏1.2万元。

不过若论中签亏损程度,唯捷创芯还不算最惨。今年1月14日上市的翱捷科技-U,号称“基带芯片第一股”,发行价164.54元,如今股价只有63.45元,整整跌去100亿。上市三个月股价打四折,勇夺20年来的上市三个月最大破发幅度。

这意味着——中一签翱捷科技持有至现在,已经浮亏5万元了。以前“凭实力赚的钱”,现在终于“凭运气亏回去”了。

其他个股方面,迈威生物-U破发超48%位居次席,亚虹医药-U、首药控股-U、天岳先进、思林杰等股均破发逾40%;唯科科技、大族数控、普源精电-U、唯捷创芯-U等股破发逾30%。

估值3000亿市值40亿,大牌机构被深度套牢

打新者中一签亏几万,信心已被击穿。而一同被击穿的,还有背后VC/PE们的成本线。

比如今年3月17日在科创板上市的格林深瞳在创立时曾头顶“天才AI公司”光环,并且背靠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策源创投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公司创业史上有个最广为流传的故事——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和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曾就格灵深瞳未来值1000亿美元还是5000亿美元有过争论,最后双方妥协在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亿)这个“中间数”。

然而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笑谈——格林深瞳开盘即破发,不满1个月,就跌了近40%,最新股价才25.13元,对应市值为46.49亿元。

还有4月8日上市的普源精电,号称是打破了高端数字示波器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的独角兽企业。早在2020年,普源精电的A轮及A 轮一共融了4.5亿元,引进了七家投资者,包括檀英投资、乾刚投资、招银现代、招银共赢、高瓴耀恒等大牌VC/PE云集。A 轮时估值已经升至40亿元,折算单价为43.74元/股。

而上市首日收盘,普源精电的股价仅为39.78元/股。光是高瓴资本旗下的高瓴耀恒一家,就每股亏损近4元、合计被套近千万。

还有翱捷科技,“基带芯片第一股”,背后站着多家知名公司和机构,其第一大股东为阿里巴巴,其他股东还包括小米、上海浦东系,投资大咖红杉资本、深创投、红土创投等。

然而“出道即巅峰”,相比发行价,翱捷科技上市至今已蒸发400多亿市值。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翱捷科技-U的第一大股东,截至上市首日的持股比例是15.43%。这意味着阿里的持股价值在三个月里时间里,缩水了60多亿元。

定价逻辑被击碎,股民们不肯为高估值买单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的大面积破发,也是当初高估值的必然结果。

像翱捷科技,上市时估值达到688亿。而此前2020年4月,该公司上市前最后一轮对外融资的价格为4.05美元,对应估值为106亿元。也就是说,翱捷科技20个月估值增长超5倍。

但是,这家公司一直是深陷亏损泥潭。2018-2020年以及2021年1-6月,分别亏损约5.37亿元、5.84亿元、23.27亿元以及3.72亿元,4年累计亏了45亿。

普源精电也是如此,亏的多估的高。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92亿元、3.04亿元、3.54亿元和2.1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9亿元、0.46亿元、-0.27亿元和-0.20亿元。但是2020年时一众VC/PE却给出了它40多亿元的估值,显然是严重高估了的。

“天才AI公司”格灵深瞳更是逃不过亏损的魔咒。其2018年至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是-0.70亿元、-4.14亿元、-0.78亿元、-0.68亿元。此外,与同类公司相比,无论是从营收体量、研发人员数量还是专利获取方面,格灵深瞳已落后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与依图科技等。

总的来看,在本轮破发潮中,那些高价股正是成为了重灾区。据钛媒体数据显示,发行价超过50元的新股,共有28只,其中15只首日破发,平均涨幅仅0.73%。而覆盖发行价低于22元的新股共有33只,上市首日均未出现破发,且平均涨幅达到70%。

所以对于一级市场‘高股价’、‘高募资额’、‘高估值’,但是‘持续未盈利’“巨亏”的公司,股民们越来越不买账了,多只新股都被大额弃购。

4月17日晚间,年内最高价新股纳芯微公布发行结果:本次发行股数2526.6万股,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338.15万股,弃购股数占本次发行总量比例13.38%,弃购金额7.78亿元,高于中国移动,刷新A股纪录。

同样惨遭大比例弃购的,还有翱捷科技。该股发行价为164.54元/股,从网上投资者弃购金额来看,打新弃购金额为1.7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上市的所有新股中,至少有90只遭到投资者弃购,其中20只弃购比例在1%以上,占比为22%。

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种高价股,一个不小心大肉签就会变成割肉签。

B轮都开始亏了,投资机构们已没有退路

此外,破发新股集中在电子、医药、机械、互联网等热门赛道。这些领域在上市前均受到资本的疯狂追逐,如今的现实将机构们的定价逻辑打得粉碎。

虽说近一两年PE阶段投资机构亏钱是常态,但没想到如今相对较早的B轮投资都出现了账面浮亏,更别说C、D轮进去的机构了。

比如奈雪的茶,上市之前曾有300亿市值的预测,然而在2022年3月时,奈雪的市值最低跌到了60多亿港元,已经接近它2018年B1轮融资时的估值。2021年的C轮融资中,奈雪的估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还有今年3月上市的创新药企首药控股,2020年第三轮融资时估值超过50亿元,但目前市值仅32.03亿元。

都一直在说一级市场有泡沫,但大家从来没有正视过,因为只要有人接盘,这个泡沫就不会破。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就明显不买账了,一方面随着注册制深入推进,新股供应量逐渐加大,市场的竞争也开始加剧;另一方面疫情叠加外围战争局势,影响市场预期;复杂形势之下,市场对企业后续的增长信心不足,一二级市场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倒挂。

其实这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二级市场的表现未来将会进一步传导至一级市场投资,使投资估值回归合理。未来同一行业质地相似的上市企业,市场给出的价格很有可能一个比一个低。

甚至有投资者直言,“现在还坚持Pre-IPO投资的话,大概率是亏本的。”

然而明知要亏损,可惜很多投资机构并没有退路。

虽然上市,则意味着很可能遭遇破发,账面浮盈变浮亏。

但不上市,很多公司创始人会与股东有对赌,他们拖不起。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中国创投市场持续处于募资高位,存量基金规模增长迅速,这些钱三、五年内必须投出去。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22年2月底,中国存续的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是13.2万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末这个数字不过为11.64万亿,2015年更是仅仅有3万亿元。

金钱涌动,资本驱动的资本不进则退,他们必须得全力追逐。那些没有超强前瞻眼光、资源整合能力、深入研究能力的机构,恐怕很难熬过这个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