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中国文字

七、成语禅解

成语,是有着约定俗成的确定定义,被人们广泛应用的固定词组,在口头交谈或者书面行文之中,得到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能够起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奇效。所有的成语都是有缘由的,特别有些成语,与佛教缘分匪浅,读来时时能见禅机。禅,是真善,是智慧,是大美,是心悟。禅宗虽有北渐南顿之分,但两者只是悟道前后之区别,顿悟植根于渐悟,“打破天下是一家”。长期心持,自然“水到渠成”,终会“恍然大悟”。禅,源于佛教,却不专属于佛教。如达摩祖师言:见本性为禅。本性存于生活之中,因此,生活中有禅心、禅悦、禅悟、禅行、禅境、禅机、禅趣、禅意……如此,也就有了成语禅解。

“盲人摸象”是小学课本中的一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得要领,也常用来讽刺片面观察问题的现象。这条成语的出处却是《涅磐经》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罗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头者言“如石”,触其鼻者言“如杵”,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最后,王总结道:“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在佛法中,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修外道者往往如群盲摸象那样,执著于事物的局部,从而产生各种极端的偏执观点。在生活中,以偏概全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盲人摸象”也就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一刀两断”作为成语,现在多用来表示彻底断绝关系。由此还引出两条歇后语:“包大人铡陈世美——一刀两断”;“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实际上,这一条成语是来自佛教典故。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初年,徐明起兵反叛朝廷。兵经乌镇时焚烧杀戮,百姓纷纷逃亡。当时性空庵的庵主妙普为此前去见徐明,劝徐明少做恶业,多行善事。徐明不仅不听,还要杀掉妙普。妙普毫不畏惧,说:“我死是一定的了,希望你给我一顿送终饭吃。”徐明就让人拿来僧人不吃的酒和肉想为难妙普,妙普见状要来一支笔,在四周墙壁上写了著名的自祭文《见佛不拜歌》,写完之后,拿起酒肉举箸大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妙普口诵一偈:“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断!”说完又挺颈大喊:“斩!斩!”徐明被他的凛然气势镇住了,钦佩不已,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向他“稽首谢过”,并派人护送他回到性空庵,乌镇的百姓也因此而免于兵火之灾。

“龙蛇混杂”也是人们常用的成语,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或者能人与庸人混杂一处。这条成语亦是禅林常用语,表示修养不同的人混合在一起。《五灯会元·无着文喜禅师》中有这样的描述:无着文喜禅师参谒五台山时,文殊菩萨化身老翁,与他攀谈起来。文殊问无着:“近离甚处?”无着云:“南方。”文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无着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文殊云:“多少众?”无着云:“或三百,或五百。”轮到无着问文殊:“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文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无着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

“泥牛入海”也是一条常用的成语,用来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里就用到这条成语:“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这条成语实际上也是佛家禅林用语,出处在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第八卷,卷中记载:洞山良价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见到了隐居的龙山和尚。良价问道:“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龙山和尚答曰:“我见两个泥牛相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佛家认为,只有呼出的气息与吸入的气息均衡且互相抵消,修禅者才能进入定心状态,这就叫做“消息”。龙山和尚的话一语双关,一是说自己修禅要像泥牛入海那样,永远与世俗断绝关系;二是说自己还没有达到“消息”的定心状态,所以来此修行。

成语“家贼难防”似乎和佛教扯不上关系,其实,这条成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系。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亦称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亦称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六根的贪欲就是六个“家贼”。《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中有记载:“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西游记里有一段写道,唐僧见路上无数艰难险阻,不禁哭了起来。

悟空笑道:师傅啊,有多少我们就过多少艰难险阻;再说了,你若心里有灵山,就处处是灵山。

唐僧说:徒儿啊,你看没看见那团团浓雾,闻没闻到那阵阵妖风,听没听到那隆隆怪声?

悟空又笑道:师傅,你把那《心经》忘光光了吧?

唐僧道:不敢忘,天天诵念。

悟空道:既然没忘,你可记得里面有两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眼观浊色,耳听浊声,鼻闻浊气,内六贼、外六贼,一个都没有守住。即便去到灵山,灵台却不能澄明,又有何意义?

从字面上看与佛、禅扯不上关系的成语还有很多,“一丝不挂”也是其中的一条。作为禅语,“一丝不挂”指的是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丝毫不受尘俗的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楞严经》里说:“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意思是钓鱼人虽然钓竿随身,却空无一物连钓丝也没有。《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曰:合同船子并头行。”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苏轼《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云:“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比喻人活于世上,当无所牵挂,不为尘俗所牵累。

最直接表现禅宗施教之道的成语是“当头一棒”。禅宗门派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领悟佛理。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了一则故事:唐代高僧希运到宜丰黄檗山开寺讲法,凡是向他问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一年轻僧人义玄从学希运三年自认为未得法要,一日向希运大师求问禅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希运并不回答举棒便打。如是三问,三次遭打。义玄怪自己愚笨,不能领悟,第二天来向希运辞行,希运对他说:“别的地方你也不要去,就去高安的真如寺找大愚禅师吧。”于是,义玄离开黄檗山求教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义玄得省悟,又重返黄檗山,并向希运大师转述大愚禅师的话,希运笑了笑说“这老汉真饶舌,下次我见了他定痛打他一顿!”义玄接话道:“还等什么下次,现在就打!”说完就给希运一拳。希运笑骂道:“你这疯颠后生,倒敢来捋虎须呀!”义玄也不管了许多,对着希运又大喝一声。希运见状心中窃喜,知义玄悟着了禅机,但他并不露声色,只是吩咐侍僧道:“快领这疯后生参堂去!”终得师从希运大师。后来义玄在临济院接引僧徒,也袭用希运“当头一棒”的接引法,同时伴之一声大喝,后世故又有“当头棒喝”之语。

《五灯会元·黄檗希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里也有如是记载:“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棒”、“喝”遂成为禅林的风气。后以“当头一棒”、“当头棒喝”泛指警觉迷误。《五灯会元》卷第十七上记载: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禅师,他有四种“喝”法,门下“棒喝交驰”。还说道:“德山棒,临济喝,留与禅人作模范”。

其它源自佛教经典的成语尚有功德无量、善男信女、普度众生、西方净土、三生有幸、看破红尘、在劫难逃、三灾八难、想入非非、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大彻大悟、步步莲花等等,实难尽数,就此打住吧。

含有一字的成语故事(麻凡文集第五辑)(1)

含有一字的成语故事(麻凡文集第五辑)(2)

含有一字的成语故事(麻凡文集第五辑)(3)

含有一字的成语故事(麻凡文集第五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