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1)

诗文中提到的“血吸虫”,是曾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血吸虫病。新中国成立以后,血吸虫病依然在江南十二个省(市)的三百五十个县(市)肆虐,患病人数约一千多万,江西省余江县受害特重。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余江县的)蓝田坂方圆五十里。过去由于血吸虫病为害,近五十年内,蓝田坂有三千多人患血吸虫病而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变成了荒野。剩下的人也大多挺着大肚子,面黄肌瘦,能吃不能劳动。”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2)

毛主席和党中央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发挥冲天干劲,与瘟神作战,并大兴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治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刊发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的经过》的社论。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写下《送瘟神》两首,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当时的喜悦心情。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3)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意思是江南大地绿水长流,青山环绕,却是空有这么多美好,连神医华佗那样的名医对小小的血吸虫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没有根治的办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极写血吸虫病之惨烈,千村万落荒草丛生,到处都是病人留下的粪便,千家万户只剩下断垣残壁,不见人影,只有鬼在唱歌。遗矢,化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的典故,指血吸虫病后期人常腹泻的症状。

首联与颔联是本诗的第一节。“绿水青山”与“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对比,“枉自多”强调了灾害严重,人烟稀少。四句诗勾画出瘟神肆虐的江南农村秽污遍野,萧条冷落,触目惊心的悲惨图景。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说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观望浩渺的银河。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4)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的意思是牛郎想要问问瘟神的事,只能告诉他,一切的悲欢离合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颈联和尾联是本诗的第二节,诗人从广阔的宇宙着笔,展开恢宏的想象,但却极富科学精神。

毛泽东1965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观望星河,联想到出身底层平民,关心人间疾苦的牛郎,如果他问起瘟神肆虐的事,也只能告诉他:瘟神肆欢、百姓悲苦的样子几千年没有变化,但这一切如同滚滚东流的江河之水,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了。

以无穷无尽的宇宙来渲染旧中国人民无边无际的苦难,伟人的情感表现得深沉而激越,不难领会但耐人寻味。遥望星河,即景会心的想象,都出自诗序中所说的“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尾联与牛郎的问答,是紧承颈联而生发出来的,是第一首诗的结篇,同时引出第二首诗。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以明快的语言描绘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六亿人民热情高昂的精神境界。春风吹拂,万千杨柳挂丝吐新,神州大地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紧承首联的境界,进一步书写新中国的烂漫风光。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畅通桥梁。

“红雨”指落花缤纷,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的“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但意境从暮春的伤感变为新时代的明丽。“青山”不再像第一首诗中那样“枉自多”了,而是富有生机地“化为桥”,尤其是与“红雨”相互映衬,更令人耳目一新。“随心”与“着意”巧妙地把喜悦之情融入到美好的景色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颔联表面写景,其实是从侧面讴歌劳动人民移山填海,大兴水利,劈山开岭,修筑通途的奇迹。写劳动却不写人,为民造福的工程皆是因为“红雨”的“随心”和“青山”的“着意”,不能不说是诗人的生花妙笔。诗歌主题因此而更加明确,诗味因此而更加浓郁。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5)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实写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壮观场景,人民群众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间挥舞着银光闪闪的铁锄,整饬山川,在波涛滚滚惊涛拍岸的大江大河边挥动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

“天连五岭”写山之高峻,“地动三河”写水之浩瀚,一山一水,形成两个雄伟壮阔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挥动铁臂,挥舞银锄移山填海的巨人般的劳动人民形象就清晰地表现出来。诗人着力写背景,是因为山越高,水越大,背景越雄伟,则劳动人民的形象越突出,劈山治水的力量越强大,“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内涵越具体。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诗作中的战天斗地,绝不是单纯的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而是为了根治血吸虫病。前文讲过,血吸虫病危害人的健康,让人丧失劳动力,直至死亡,非常可怕。但最可怕的是血吸虫随水而生,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可能会有血吸虫,因此总会有人不可避免地被传染。因此,大兴水利,填壕平沟,消灭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成为根治血吸虫病的唯一办法。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英勇的中国人民确实用这种方法,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彻底消灭了盘桓在江南大地上2000多年的血吸虫病。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6)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结尾扣题,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对瘟神的蔑视与嘲讽。请问瘟神君,你要去哪里呢?让我们点起明烛,烧个纸船,在照耀天空的火光中为你送行吧!

尊称瘟神为“君”,极富调侃意味,表现了伟人的豪迈情怀和乐观精神。“照天烧”描绘了人民欢欣鼓舞,瘟神狼狈逃窜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病、送走瘟神的力量和决心。

送瘟神,本是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习俗。伟人以此为诗题,突出表现了血吸虫病肆虐之久,危害之重,以及人民群众为消灭血吸虫病而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昂扬斗志。第二首诗的最后一联对“送瘟神”进行的着力渲染,其实也是对两首诗的总括。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7)

《送瘟神》虽分两首,实为一体。这种形式就是联章体,即两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密切关联;各臻其妙却相得益彰,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一首诗写历史,写旧社会之悲,写出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疫区萧条凄凉的景象和人民群众的悲惨处境。

第二首诗写现实,写新中国之喜,写出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动人场景和消灭血吸虫病的丰功伟业。

写旧社会之悲是为了衬托新中国之喜;写新中国之喜,则是为了表现六亿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分属不同的时代,于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篇章组织上犹如一首词的上下阕,一气呵成,融会贯通,含蕴深厚,耐人寻味。

《送瘟神》巧妙地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科学、诗词典故与现实中的山川江河、人民生活、劳动景象融合在一起,意象丰富,形象生动,其中的喜怒哀乐皆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感受。伟人的诗篇,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是对人民大众最真挚最热忱的歌颂,是欢心雀跃、响彻云霄的胜利赞歌。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是什么病?借问瘟君欲何往(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