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无数英雄豪杰为这虚名争得头破血流,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最终夺魁的也仅仅一人而已,这还只是称霸一时的人,要长久地守住这天下第一的位置就更难了,至于做到“一生不败”,那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只怕王重阳、张三丰这等高手也不敢夸此海口,阅遍金庸全书,还真有一人做到了,那人便是自诩“剑魔”的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是最厉害的吗(独孤求败是怎么死的)(1)

(独孤求败剧照)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这便是独孤求败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但在留下这段遗言之后,他又做了什么?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一、纵横武林三十年之后

独孤求败是个怎样的人?虽说金庸在他身上花费的笔墨并不多,但独孤求败的形象却是深入人心,笔者脑海中的他就是手执长剑,旁站一雕,矗立于山巅俯视天下,一个孤高之人。

若再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个“武痴”,一个不断追求变得更强,却又期待有人能够击败自己的矛盾综合体。

这一点能够从他留下的几柄剑中看出,他最初用的是利剑,说明那时的他尚且还需要依赖武器的锋利来伤敌,后来他用的是软剑,说明他已经有了不错的身法,能够驾驭不同的武器类型,再到后来用重剑,这意味着他已有深厚的内力驾驭重物,最终不滞于物,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

可这都只是记录了他闯荡江湖的三十余年间的故事,在那之后呢?

以他的性格,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那剑冢上的“遗言”不过是他行走江湖三十余年后的阶段性总结,只怕在那之后,他依旧在探寻变得更强的方法,也依旧执迷于寻找一个能够击败自己的人。

换言之,他还是在苦心习武,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结局恐怕不会太好。

二、武痴的结局,多半是悲剧

金庸笔下有不少执迷于习武的人,这类人被统称为武痴。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阳顶天,张无忌是因为有九阳神功的加持,又入了乾坤一气袋,这才轻松练成乾坤大挪移,而阳顶天则没有那么幸运,他苦练乾坤大挪移,最终也只达第四层,后来还在练功时因为妻子与成昆有染而怒火攻心走火入魔而死。

独孤求败是最厉害的吗(独孤求败是怎么死的)(2)

(阳顶天剧照)

又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尽管他已经有了蛤蟆功、灵蛇掌法、灵蛇杖法、透骨打穴法、神驼雪山掌等神功,却依旧觊觎那《九阴真经》中的精妙武学,最终是被黄蓉欺骗,逆练《九阴真经》沦为疯子。

还有就是《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他一心只想学尽天下武学,最终也是走火入魔,若非段誉及时吸走他体内的内力,他必然会当场暴毙。

独孤求败是最厉害的吗(独孤求败是怎么死的)(3)

(欧阳锋剧照)

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不难推测独孤求败的结局,应该也不会太好。

三、杀人的法门,终将害了自己

为何武痴最后都会走火入魔?其实金庸在《天龙八部》一书还正儿八经地解释过这个问题。

在原著第四十三回中,金庸就借扫地僧之口提到了习武之人应该避免的误区。

原著道:“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本寺之中,自然也有人佛法修为不足,却要强自多学上乘武功的,但练将下去,若非走火入魔。

独孤求败是最厉害的吗(独孤求败是怎么死的)(4)

(扫地僧剧照)

习武之人追求的那些杀人的法门终将会害了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扫地僧在书中展现的武功都是防守类的武功,无论面对何种进攻,他总是用那“三尺气墙”将对方的杀招化解,也不反弹,足见他的武学境界之高。

而独孤求败修炼的什么?无论是软剑、重剑、木剑还是不滞于物的无剑,他用的始终是剑法,是伤人的法门,而独孤求败并非佛门中人,他仍旧不断在精进他的“独孤九剑”,戾气不断增长,没有佛法去化解,自然难免走火入魔。

所以独孤求败这样一位武痴的结局只怕是很惨,十有八九是走火入魔暴毙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