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世界,可照见心中世界看别人千眼、万眼,抵不过回看自己一眼,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能读懂你内心的想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能读懂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心弦)

我能读懂你内心的想法

眼中世界,可照见心中世界。

看别人千眼、万眼,抵不过回看自己一眼。

随时随地,五官之所及,都是机会,观起心动念,从而离念。

从前看《大秦帝国之裂变》其中有一段剧情感受很深。

(一)嬴虔受过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经济差,文化低,人口少,秦国西河土地,大片被强大的魏国吞并。诸侯卑秦,连周天子都看不起秦国。如果再不发展强大,很可能被六国吞并。

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后,决心向天下广招贤士,发出求贤令,招天下士子入秦。“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许以高爵,共享秦国。卫鞅得知求贤令,来到秦国,开始变法。

历来深层变法因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都会伴随流血或牺牲。

第一批法令颁布,孟西白三大老世族与老戎狄因争水私斗,按新法斩七百余人,法场血流成河。但新法颁布在前,三令五申,其中虽有人为阴谋者挑唆,毕竟公然犯法,罪责也是该得,没有太多感触。

之后,又因施行废井田、开阡陌政策,世族拒缩封地,公然抗法,再次斩杀世族及官吏二十四人。其中有秦国名士赵亢。赵亢,作为文人尚可,但作为官吏,确实有渎职,处置不力之过,所以不觉有何冤枉。

直至太子违法,斩杀脱奴籍新国民三十四人,激起民变。《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电视剧改为因太子未及弱冠,只是褫夺封地等经济处罚,没有处以刑罚。但作为太子的老师,太子傅嬴虔,右傅公孙贾,教导无方,被刑罚。作为观者这里深受触动。

嬴虔,何许人?

秦献公之子,国君嬴渠梁的大哥。剧中的嬴虔,勇猛善战,在军中,在朝野极具威望。为左庶长,上将军。虽是秦献公义子,但与太后、嬴渠梁及小妹感情甚笃。在远见、格局、国家治理上虽不及嬴渠梁,但却也识大体,对变法非常支持。数次力排众议,在老世族一干旧势力对抗变法时,坚决护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与嬴渠梁、卫鞅并肩作战的坚强同盟。

当初之所以会成为太子太傅,也是为了将左庶长这一实权位置腾出给卫鞅,便于卫鞅大权在握,强力推动变法。

就是这样一个自己人,因太子之过,而遭受重刑,实在觉得冤枉。

史记中记载,并未说明此次所受是何刑罚。剧中也许为了制造更强烈的冲击,将后来嬴虔又犯了过失,被处以劓刑合并至此处。

劓刑即割掉鼻子,一生的标记,很具有羞辱性质的刑罚。剧中嬴虔外形威武,在意颜面,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受刑前请求卫鞅改为砍胳膊或腿,卫鞅不同意,刑法不可改。

嬴虔为顾全大局,接受了劓刑,但从此寒心,八年闭门不出。场景也从意气风发,转换为昏暗灰黄,沉闷压抑,牵涉之人,或悲痛或心死。卫鞅的眼神、表情都可感受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二)情绪因何而起

难受情绪从何而来?

嬴虔和那七百余人、那二十四人有何不同?

剧中对他的刻画场景很多,一个勇武、果敢、温情、担当、又有些呆萌的坚强后盾,得力干将,并肩作战的战友。而那七百余人及二十四个世族、官吏,却似乎无关紧要,没有太多情感链接,而且又确实有违法行为,只是个数字,激不起太多感触。

面对自己人,法治和人情之间剧烈纠结摇摆。

对信任,支持自己的人,有很深关系的人,而且还是因为别人犯下罪责,代为受罚,却不能网开一面,甚至只是换一个受刑的部位都不能稍作变通。

亲人、友人,信任、支持的人,不是应该力所能及的保护吗?不是应该得到好处吗?

非但不能保护,不能给予好处和帮助,反而带来伤害。感同于当事人被伤害的失望、心寒,卫鞅强烈的内疚。

加之由此可能将有极高权威、权势之人从我方阵营推到敌方阵营,被孤立,甚至遭至猛烈地报复。卫鞅本就不是秦国人,在秦国毫无根基,只是国君的信任,得以施展。经历此事,嬴虔必感遭到背叛,毕竟是国君的亲人,加上又有威望权势,树立这样的敌人,心中难免恐惧。

(三)亲疏远近,有用无用

把人分为亲疏远近,不同关系区别对待,为分别心。无关的人也有各自相关之人,相关之人又何尝不是区别对待?如此一来,就没有制度、公平了。法制就会失去公信力。

亲近的人,就应该照顾,给予好处、帮助,能让他们占到便宜,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亲近的人有用。如果没用,就不配成为亲近的人,就会感到内疚,羞愧。

朋友曾说起,经常听到父亲抱怨,亲朋好友没有能帮忙的。母亲也没有用,不能帮到他,甚至还拖后腿。

于是朋友在很小的时候,潜意识里生成一种观念,连最亲近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无关的人。认定与人相处就应该能带给对方好处,如果不能,别人就会不满意,遭冷眼,自己也惭愧与他人为伍。当觉得自己有用时,还能好好相处,当觉无用时,就不舒服,远远地躲开,避免与他人有过多交集。多年以后,才逐渐解开心结。

如果能够明白观念的形成和运作方式,就会明白这只是他在面对外界环境、人、事件,通过自我观念系统选择性处理,编织的认知、观念,并不是真相。同样父亲的观念也是父亲的观念系统编织出来的,也不是真相。

从本质讲,这种所谓的感情,并不是真感情,只是交换。只是在感情包装下的利益。不过世间能称得上真感情的,确实是少之又少。

(四)害怕孤立,一团和气

人通常是追求得到认可,在群体里的。

从前孩子多的时候,家中为群,邻居伙伴为群。即使是独生子女,3人也成群。上学同学为群。走上社会,同事、合作者为群。

在群体里才有安全感,在群体里被认同,不被孤立才有安全感。群中又有权威,得到权威的认同就更加安全。

家庭群体里,占主导地位的家长是权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处理社会关系、社会事务的观念。

家长开明,孩子对权威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抗拒和畏惧,甚至不太会有权威、非权威的分别心,更容易,更善于表达自己。但没有经历过反抗压迫,也会少了些反抗精神,或者对应的体验。

家长在意自己的权威,强权压制,大体会有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孩子屈服于权威,不敢表达,事事看权威脸色,迎合,以获得安全、肯定、关爱。更进一步,没有自信,失去主见,等待明确指示、标准答案。内心抗拒,又不敢反抗,心思郁结。

一种结果,孩子叛逆反抗,激烈对抗,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有的是点对点反抗,有的是全盘反抗,你说东,我就一定去西。极端的则走上歧途,也是在寻找出路,寻找安全和爱,只是方向跑偏了。

会有些人,在反抗中找方向,形成勇敢、刚毅的性格,有主见,不拘泥陈规,忠实于自己,实践所想。

群体不代表爱,不代表安全,不代表真理,不代表正确方向。和所有外物一样,都不会带来爱、安全、真理。

路,在心里。走心里的路。

人的成长过程,不同境遇,沉积不同对世界的认识经验。

再由这些认识经验,有选择地生发出各种认知,

用这些认知指导行为,再反作用于认知,周而复始。

烦恼即菩提。

产生矛盾困惑,是第一步。

直面,是第二步。

探寻,是第三步。

接着才会有后边的发展。

(五)私欲与公义

继续来说私欲和公义。

按法制执法为公义,为亲近的人脱罪,或者降低刑罚,徇私,是私欲。害怕被孤立,被报复,而不按规则执行,是私欲。

执法之人,是国家公器,公器不可私用。如果不能履行公器职责,就不应该在此位置上。回去老老实实做能承担的角色,做个普通人。既然决定成为国之公器,必当行使职责。

比如,魏国丞相公孙痤,是卫鞅的老师,卫鞅也曾经救过他。公孙痤病重,魏惠王亲往慰问,公孙痤举荐卫鞅为相国,魏王不以为然,他知道魏王不会用卫鞅,便建议杀之,不使其为别国所用。

魏王走后,公孙痤又叫来卫鞅,据实相告,让他赶快逃走。劝魏王杀掉卫鞅,出于公心,于国做分内之事;告知卫鞅,则了私义。也算某种意义上做到了公私分明。

对友人的善,和对国家的善,对大多数人的善,何为小善,何为大善?

为越多的人谋幸福,立足长远,则越刚毅坚定,胸怀坦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