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而早已失传的兵书《孙膑兵法》,正是在此次发掘中重见天日。但在识读了《孙膑兵法》的内容后,学者们却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并连连感慨,孙膑被庞涓挖了膝盖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报应。

那么,《孙膑兵法》究竟写了什么呢?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

此次出土的《孙膑兵法》应该并不算是完整版,但其中有个章节至关重要,那就是《擒庞涓》篇中的桂陵之战。

提到桂陵之战,恐怕不少人都会想到“围魏救赵”这个经典战术。孙膑也凭借着这一精彩的理论,成功地在我国漫长的军事史上留下了姓名。

然而,多年以来,随着对大量古代文献的考据,中国史学界对于桂陵之战中细节的疑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2)

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影响,大多数历史读物中的“围魏救赵”,基本描述的是,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而齐国为了维持魏、赵两国之间的实力平衡,决定帮赵国一手,于是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带兵前去帮忙。

而孙膑在此时建议,魏国为了攻打赵国,倾巢而出,国内空虚,可赵国的魏军却是一路势如破竹,士气正旺。我们可以暂时先不去和魏军正面接触,而是反过来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这样一来,魏王必然会让庞涓回援,赵国之围自然就解除了。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3)

魏王果然中计,急叫正在前线的庞涓部队回援。但是庞涓带领大队人马长期在外作战,外加这么一个“折返跑”,所以整支魏军都十分疲惫,而且在首都危机的情况下也颇为慌张。此时,孙膑在桂陵设下圈套,一举歼灭了庞涓的部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桂陵之战的整体逻辑都十分合理,各个人物的处理方式也没有问题,但随着对桂陵之战的考据深入,不少学者都发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4)

首先,庞涓前去攻打赵国的兵马并不算多,只有区区八万人。这个结论一出,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大梁毕竟是魏国的首都,自然会有精兵悍将防备。难不成没了这八万人,魏国的首都就保不住了吗?那魏国怎么可能会称王称霸如此之久呢?

莫非是田忌、孙膑用兵如神,天下无敌,仅仅是率领齐国的一支普通军队,就能把大梁包围住?那既然如此,齐国怕不是早就统一天下了。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5)

除此之外,史学界还十分惊讶地发现,桂陵之战后,赵国的局势不但没有解除,反而急剧恶化了。魏国在桂陵之战后,仍然攻占了赵国首都长达三年之久,最后在楚国的调停之下才撤走,这又和《史记》的记载大相径庭。

所以,《史记》上的桂陵之战,乍一看虽然合理,实际上却禁不起推敲。但现在《孙膑兵法·擒庞涓》篇的出土,为我们填补了这段史料的空白。毕竟孙膑是桂陵之战的指挥者,他的视角是最为全面的。而被打了补丁的桂陵之战,其过程就相当合理了。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6)

根据记载,孙膑和田忌领了兵之后,并没有立刻直奔大梁而去,他们一开始的关注重点,是一个平凡而重要的城市,平陵。

孙膑向齐军建议,上来先攻打平陵。但是这个建议一公布,便在齐军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齐军将领都对这个安排十分迷惑,直呼看不懂。

原因很简单,齐军内部公布的战略目标,是攻打魏国首都大梁,以逼迫魏王命令庞涓回防,解除赵国的危局。但平陵这个地方,一来,它不是攻打大梁的必经之地,二来,平陵虽然城池很小,可绝不是一个软柿子。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7)

平陵是魏国东部的核心城市,实际管辖的范围非常大,兵精粮多,一呼百应,是块难啃的骨头。

除此之外,平陵的周围,基本都是零散的居住点。这些居住点放在平时,是可以用于民用的,但是在战时,立刻就会化身为军队的据点。魏军大部队依托这些设施,可以轻而易举地袭扰齐军的后方,特别是粮道。因此,攻打平陵的难度,绝不会比攻打城防坚固的大梁还轻松。

最重要的是,如果大梁这种大城市遭到直接威胁,魏王可能还真的会脑子发昏,把庞涓叫回来。但是如果打平陵呢?那魏王百分之百不会叫庞涓回援,只会调动国内的兵马前去解围。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8)

而且,平陵不好攻克也就算了,打它带来的风险,也要比打大梁麻烦得多。

平陵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复杂。它的北边是卫国,南边是宋国,这两国对于魏国的这块膏腴之地可谓垂涎已久。哪怕齐军拼尽全力,给平陵守军以重创,也难保卫、宋两国不会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到时可真就是“给他人作嫁衣”了。

所以,不管怎么看,攻打平陵都是一个稳赔不赚、意义不明的计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招”。不光战略目的不会达到,还会损兵折将。然而,面对众将的质疑,孙膑却不紧不慢,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9)

在屏退了众将后,面对全军主帅田忌,孙膑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们这一番“围魏救赵”,预想自然是十分美好的,但庞涓也是久经战阵之人,他很有可能识破这项计谋,率领军队稳扎稳打。因此,我们要示敌以弱,先打战略优先级不高的平陵,让对方误以为我们的主帅不会用兵,从而产生轻敌冒进的心理。

随后,孙膑问出了一个十分阴冷的问题:军中有哪些地位虽然高,但是打仗水平极差的将军?让他们去打平陵!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0)

田忌愣了一下,随后,他意识到了孙膑的想法,于是派了临淄、高唐两城的大夫作为前锋,开赴平陵。

齐国施行“五都制”,也就是说,齐国有一正四副,五个都城,分别是临淄、高唐、平陆、即墨、莒。派出了两个都城的长官当诱饵,其中还有正都临淄,可见这次,田忌是下了血本了。

果不其然,临淄、高唐两城的大夫在平陵被打得大败而归。而碰了“钉子”的齐军,此时似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作战任务,所以赶紧开始向大梁包抄而去。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1)

就在这个时候,魏王和庞涓也“明白”过味儿来了。合着这支齐军不但打仗水平“不行”,而且战略目标也“一团浆糊”。

鉴于从别的地方调兵过来太麻烦了,魏王掐指一算,只有在赵国前线的庞涓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且赶回来是最快的。所以他干脆直接命令在前线的庞涓,抛弃粮草辎重,带几支轻便部队迅速回援,赶紧把齐军赶走。

而庞涓得到了命令之后,果然依计行事。但孙膑做戏也要做全套,他不断派出少量的弱势部队去和庞涓接触,这些部队也自然被庞涓杀败。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2)

时间一长,庞涓果然被孙膑忽悠地飘飘然了起来。他随后便率领孤军突进,而孙膑早已在庞涓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这一战下来,魏军全军覆没,而庞涓本人也被俘虏了。

如此一来,桂陵之战的结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齐国固然大胜,俘虏了庞涓,但他们歼灭的只是八万魏军中的一支轻装部队,魏军并没有伤筋动骨,仍然占领了邯郸。

当然,齐国俘虏了庞涓这名魏国大将,这也是个极其有分量的筹码。如果没有这个人质,魏国可能也不会在三年后的调停中,做出“撤出邯郸”这种实质性的让步。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3)

毕竟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庞涓仍然担任了魏军的指挥官,可见“释放庞涓”应该也是魏国退兵的条件之一。总而言之,桂陵之战的真相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爽快,但是却足够合理。

当然,桂陵之战的战果虽然让一些人有点失望,但这丝毫不影响“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声誉。事实上,“围魏救赵”是很多擅长打运动战的军事家们,都非常喜爱的战术,甚至不少人还总结出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调侃:一切战术转“换家”。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4)

最后,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孙膑在对庞涓进行战术欺骗的时候,做的事情实在有点不地道。观看整个《孙膑兵法·擒庞涓》篇,可以发现,孙膑这种示敌以弱的安排,全程没有跟任何人商量,除了主将田忌外,所有人都被他蒙在鼓里。

这种行为虽然起到了非常合格的保密效果,但是对于高唐、临淄两城的大夫,和他们率领的军队来说,就实在太过残忍了。他们被孙膑忽悠上去以卵击石,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死的。

定州汉墓出土竹简(1972年山东出土竹简)(15)

而且折了两个都城的大夫,结果换来一个赵、魏、齐三国僵持的局面,最后这一仗还得靠楚国的调停才算结束。这个战果是否算得上值得,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因此,不少人对此发出感叹,孙膑用计如此阴毒,坑自己人也不带含糊的,被庞涓挖了膝盖骨,也实在是一种报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