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十种智慧(再释老子千古之惑)(1)

这个问题,也是《老子》两千年以来,被误解最大的地方。这个错误,甚至已经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所以不敢用解,只敢用释。

从古至今,对【大象无形】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一般的理解:大象无形,最宏大的形象没有外形;

2、高阶的理解:大象无形,最宏大的景象没有一定的形状;

3、深奥的理解:大象无形,最宏大的气象仍然在发展中,所以看不到形态。

以上的解释,对于【大象无形】来说,都勉强可以自成一说。

但是,这些解释,对于《老子》后面章节里面的【持大象,天下往】来说,就完全解释不通了。

请看孔子在《周易.系辞》中几句话: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易者,象也】

天意的传达方式是:天成象,垂于地,化为形,显变化,见凶吉,圣人象(描绘)之。

圣人用什么来接受、描绘、了解、传达天意呢?当然只能是《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为什么不把大象直接写成天意了。

因为圣人虽然可以通过《易》来接受、描绘、了解、传达天意;但是,天意是无法掌握的,圣人所掌握的,只是天意的象!

所以,《老子》才使用了大象这个词。

所以,准确的理解应当是:

【大象无形】:天意之象无形。

【持大象,天下往】:掌握了天意之象,就能够使得天下往归。

其实这也是一个基本史实。周文王创作了《周易》,然后天下归于西周。

《老子》在这里总结了“圣人执掌天意之象,可以使得天下往归”的规律。《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规律,得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得道者皆可与天意合一。而《列子》就更厉害了,在天人合一的概念上继续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普通人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与天意相互感应。

由此,也逐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思想体系,也是中华文明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