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一位“明星刺客”。

从《史记》起,荆轲的身上就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同情和遐想。因为他要谋杀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而且最后差一点就成功了。可以说后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但是,用道德来判断一件事,从来都是很容易掩盖事情真相的,做研究还是要讲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那我们就来用事实作判断。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国完成统一之前的六年。

当时,在秦王嬴政统治下的秦国,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近了燕国国界。

没错,就是太子丹、荆轲、秦舞阳所在的燕国。

当初,燕国为了讨好秦国,曾经将太子丹派到秦国作人质。

所以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算得上是童年玩伴,然而此番太子丹来到秦国做人质,嬴政却并没有善待他,这让太子丹很生气,于是找个机会逃回了燕国。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史记·刺客列传》

如今秦国大军来袭,燕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复在秦国遭受的耻辱,太子丹想派刺客,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国朝政不稳,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太子丹选中的刺客便是荆轲。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2)

从司马迁《史记》的描述中我们得知,荆轲本来是卫国人,并不是燕国人。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他流浪到燕国以后,非常喜欢燕国的狗肉和美酒,经常在闹市上与狗屠们混在一起,饮酒高歌。

如此看来,荆轲既不是燕国贵族,也不是在朝官员,在燕国他不过是个过客,燕国的存亡,其实浑不关他的痛痒。

事实上,刺杀亲王,荆轲并不是主动请缨,而燕太子丹则是买凶杀人。所谓“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便一语道破天机。

既然被太子丹以国士待之,那么荆轲也就只能士为知己者死了。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3)

太子丹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他 :“太子丹令百人捧金瓦而进,荆轲用尽,复进。太子丹与荆轲共乘千里马。”

为了能够刺杀成功,还给他配了一位助手,他就是燕国的勇士,13岁就杀过人,走在大街上没人敢正眼瞧他的秦舞阳。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史记·刺客列传》

此外,还帮他准备了一把“徐夫人匕首”,这把匕首也值得多说两句,它不是一般的匕首: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史记·刺客列传》

可能有人听名字,以为制作这把匕首的人是一个姓徐的夫人,是个女的。事实上,制作匕首的是一个赵国的男子,这个男的姓徐,名字叫“徐夫人”!是不是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哈哈,古人起名字很奇怪,比如说在明代,曾经有一起“王大臣事件”,这个王大臣,并不是说一个姓王的大臣,而是这个人的名字就叫“王大臣”,实际上他不是什么大臣,只是一个到处逃窜的逃兵。

说回这把匕首,这把匕首是燕国太子丹花费一百金打造的,锋利无比,而且在毒药水里面反复地浸沾过,所以这把匕首如果碰到人的血液,那人是必死无疑。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史记·刺客列传》

除此之外,燕国还准备了两件秦王非常喜欢的礼物:一件是秦王嬴政最恨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这个樊於期因为在秦赵之战中被李牧打败,不敢回到秦国,而逃往了燕国;另一件礼物是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区,督亢(gāng)地区的地图。送来这张地图,是为了使秦国相信,秦军不必再劳力伤神,大举进攻燕国了,燕国已经想主动投降了,还要把最富庶的地区献给秦国。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4)

公元前227年,荆轲和秦舞阳,带着要献的两件礼物,一起前往秦国。

临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5)

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们。

荆轲手里端着一个盒子,这个盒子里边盛的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另一边的助手秦舞阳,拿了一张督亢地图。古代的地图很长,用卷轴卷着,两个人一起进殿了。

进入大殿以后,这个秦舞阳,本来是个燕国的勇士,可是见到秦王嬴政,再见到四周的这些武士,秦舞阳吓得双脚直打哆嗦。

荆轲赶紧给他打圆场,笑着解释,说他从小地方来的,没见过大场面。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看秦舞阳哆哆嗦嗦的,不放心他,让荆轲把秦舞阳手里拿的督亢地图献上殿来。

因为这个地图是卷轴的,荆轲一点一点地展开地图,等到地图展开到最后,突然露出了一把匕首,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来源。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6)

从这个时候开始,荆轲有三次刺杀秦王的机会,但是他都错过了。

第一次: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秦王拼命把衣袖拽掉

我们前文说了,这把匕首是燕国太子丹花费一百金打造的,锋利无比,而且在毒药水里面反复地浸沾过,所以这把匕首如果碰到人的血液,那人是必死无疑。

所以秦王看到这把匕首,非常吃惊,但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荆轲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准备用这把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

秦王拼命地把袖子拽掉了,拔腿就跑,荆轲错过了第一次刺杀的机会。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7)

第二次,嬴政绕着柱子跑,荆轲也没有追到

把袖子拽掉后,秦王在大殿上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史记·刺客列传》

底下秦国大臣们着急,也没有办法,因为秦律规定,秦朝所有大臣上殿不能带兵器。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他那是一把七尺长的长剑,并且挎在腰间,又是在逃跑途中,所以很难把长剑抽出来。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8)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秦王嬴政的御医夏无且(jū)站了出来,他背着一个药箱,夏无且把药箱从背上拿下来,用力掷向荆轲,荆轲紧急地侧身一躲,趁着这几秒钟,嬴政把荆轲甩开了几步,有时间把长剑抽出来了。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史记·刺客列传》

这时候,底下的大臣们也看明白了,嬴政把剑挎在腰上,很难拔出来,如果把剑移到背后,就好办了。

大臣们齐呼:“王负剑,王负剑!”

“负”就是背的意思,让嬴政背着剑,反手不就能抽出来了,而且动作还帅。古代大侠不都把剑背在身后吗?

秦王就照着做了,抽出了剑,七尺长剑对上七寸匕首,形势发生了逆转。

荆轲错过了第二次刺杀的机会,而且形式已经变主动为被动了。

第三次,荆轲把匕首扔向嬴政,但被秦王避开

秦王挥起长剑,第一下就砍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不过荆轲没有放弃,他把匕首向秦王扔了过去,秦王一躲,匕首扎到了柱子上。

由此,荆轲三次刺杀的机会全部错过,已经基本可以宣告刺杀任务失败了。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9)

然后秦王又上来连砍了荆轲八剑,以缓解自己刚才受到的惊吓。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史记·刺客列传》

此时,荆轲知道无法完成太子丹交给他的刺杀任务了,荆轲靠着柱子,仰天大笑,两腿叉开,显出非常不恭敬的姿态。同时口中不停地叫骂,荆轲对秦王说:“如果不是我想活捉你,是不会让你逃走的。”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没有撒谎,太子丹的计划就是如此:劫秦是第一方案,刺秦不过退而求其次。

可是刺杀失败,也只能怪荆轲剑术不精。秦王近在咫尺,他却一败涂地,抓,抓不住;追,追不上;刺,刺不中,三次机会全部错过。如果说错过一次机会可以理解,连着错过三次,不能赖别的,只能说自己水平不够。

然后秦王的侍卫上前,杀掉了荆轲,荆轲横尸殿上,秦王嬴政面对荆轲的横尸,愣了很久。

最后秦王说了一句话:“无且爱我”,赏了夏无且二百金。

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是受谁之托入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10)

小结:

荆轲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侯战乱,产生了一大批侠客,后人们总结起来,认为这一时期有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要离、聂政以及荆轲。

在四大刺客中,荆轲最为后人所熟悉,他最负盛名,但是在四大刺客中,荆轲其实是唯一一个行刺失败的刺客,其他三位都成功了。由此看来他的剑术水平确实一般。正如邯郸的武林高手鲁勾践所言,荆轲剑术不精,还不肯虚心学习,结果只能刺秦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