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打响了起义第一枪。后来,他跟后人回忆说,他之所会走上革命之路,是跟荆州籍革命志士朱子龙对他的开导和影响分不开的。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1)

李现饰演“良乡”

武昌起义的革命前躯:朱子龙

朱子龙(1875—1907年),谱名朱家梃,是今荆州区纪南镇淸河村人。他自幼丧母,其父朱传绶为前清廪生,因其笃于行谊,乡人尊为墨乡先生。当时,中国积弱不振,朱子龙小小年纪,便受父亲影响,立下报国大志。在朱子龙14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他便由祖母抚养成人。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倡新政,训练新军,朱子龙前往武昌投军,被编入湖北陆第八镇工程营,不久以学行超卓而由士兵擢升为营书记。1904年6月,他与张难先、胡瑛与吕大森等组织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后转入革命团体“日知会”, 朱子龙任干事部干事,秘密从事反淸串联。据其同时代人记忆,他患有口吃的毛病,平时话语不多,可奇怪的是,一当他谈及“到强利用满清以灭吾国与种”等国家大事时,便能口若悬河,“论古今成败得失,刚博辨莫穷”。

1906年11月,同盟会准备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等地举行反清的武装起义,孙中山派朱子龙与梁钟汉、胡瑛等回武汉准备响应。不久,起义失败,清廷湖广当局悬赏五百两银子缉拿朱子龙。因叛徒郭尧阶出卖,他于次年1月,被捕入狱,成为清末时政震惊全国“丙年党狱”的首位蒙难者。

在狱中,朱子龙遭受严刑拷打,却坚不吐实,拒不招供。清吏变换手法,将他单独关押,并供以华衣美食,意图软化其意志。朱子龙毫不动摇,说:“我罪罪我,非罪释我,胡纠缠为?”不久,当局识有将他转押于江夏监狱。

这年2月5日,湖北按察使梁鼎芬亲自出面审讯朱子龙。这时,他昂首挺立,毫无惧色,说:“革命党遍天下,杀之难,杀尽更难;不杀革命党,革命党就不多;革命党不多,革命就不容易成功。革命党人的血就是灌溉汉人自由的肥料。杀,是我求之不得的。”随即引颈大呼:“杀!杀!杀!”大义凛然,气凌霄汉。

清廷湖广当局决定将朱子龙与刘静庵等9人处以死刑,后经美国公使乐克西和在京党人吴禄贞等多方营救,刑部批复以“从缓处理”。

在江夏监狱里,与朱子龙同室关押的党人殷子衡因患瘟疫,病势沉重,再三劝他搬出。朱子龙不愿在危难之际离弃战友,反而对殷解衣推食,尽心侍候。后来,殷已痊愈,可他却染染病在身,每天血痢不止,竟于1907年5月6日逝世。

朱子龙垂危之际,写绝命诗一首:“死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满清窃国归乌有,到此天心合我心。”在他身后,两湖地区的革命后继者如风卷云涌,其声势愈来愈壮,终于引发了武昌起义。

198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追认朱子龙为革命烈士,以表彰他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初期创立的不朽功绩。

南北战场上活跃的荆籍俊彦:胡鄂公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派兵猛烈反扑,革命军官兵奋起抵抗,全国各地的党人纷纷云集武汉,历史上所称的“(汉)阳夏(口,即汉口的原称)保卫战”随即激烈展开。此间,正因秘密反清而被清廷通缉的荆州籍党人胡鄂公主动请战,就任都督府高等侦探科长,负责查缉清廷爪牙,以保障革命首脑机关的安全。

胡鄂公(1884—1951),系江陵县郝穴镇南五洲胡家台(其地现已划属公安县)人。早在青年时代,他便怀有远大志向,于1903年便与同学组织了“日新社”,力图改造社会,救亡图存。1906年,胡鄂公转入鹤汛(郝穴镇)预备中学堂,因其年龄稍长,且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更兼其腹笥丰厚,沉稳大度,故当之无愧地成为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在他的影响下,同乡熊得山、钱纳水等与他共同东渡日本求学:胡本人就读于土官学校,而熊得山先入宏文书院,后入明治大学学习;钱纳水则先入弘文书库普通科,继入早稻田大学至毕业。

1908年春,胡鄂公转辗各地,后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学习,并代为编辑由清政府出资主办的《农务官报》。当年暑假,已参加了同盟会的熊得山与钱纳水从日本回国,与胡鄂公联袂积极着手开始筹备共和会的组织工作。这时,李大钊及众多革命青年加入共和会,从而使这个团体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革命组织。由于胡鄂公的反清活动公开显著,使他遭到保定当局的通缉。不久,他便返回湖北,先后在武汉、荆州成立共和会支部,秘密反清。

武昌起义爆发后,胡鄂公主动参与起义军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清军大举进攻之时,他受命担任鄂军都督府高等侦探科的科长要职,负责武昌的卫戍工作,并负责侦破、缉拿清军派来的各色密探。这时,清军长江水师的兵舰“楚豫”号进抵汉口刘家庙码头,湖广总督瑞澄坐镇该舰指挥清军反扑。胡鄂公化装成洋行大班,乘汽艇到江上侦察“楚豫”虚实,黎元洪接到他的报告,以“状字第一号”颁发委任状,授予胡鄂公任鄂军都督府水陆总指挥,命他协调各部队行动。胡鄂公受命之后,调集青山炮兵的八尊大炮,齐轰汉口刘家庙江边的清军船舰。经此炮击,“楚豫”舰尾中弹,黑烟腾空,瑞澄魂飞胆散,仓皇逃离汉口水域。

不久,黄兴出任武昌战时总司令,委任胡鄂公为总司令部副官,主管兵员补充,再派他担任大别山要塞监督,负责坚守龟山。

南北议合后,黎元洪亲拨一万银洋作为活动经费,派胡鄂公、钱纳水熊得山等潜回保定,秘密从事反请斗争。为了直接动摇清廷统治,他们秘密发动清廷近畿禁卫部队20个营的官兵于,1912年1月2日在滦州举行起义,史称“滦州起义”。后因叛徒告密,再加上接济未到,这次起义惨遭失利,一线指挥官王金铭、施从云在行动中遇伏被执而难,熊得山在混战中被俘,受到关押。当年二月,清室逊位,熊得山经营救出狱,当即与胡鄂公军投身于讨袁斗争之中。

胡鄂公、钱纳水、熊得山皆是荆州郝穴镇人,胡年岁居长,辛亥革命爆发时27岁,钱、熊则不过20来岁,史称他们为辛亥革命中的“郝穴三杰”。

身居时代暴风眼的荆旗官兵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在两湖地区唯一驻扎的荆州满蒙八旗军,便不可避免地陷身于时代风潮的暴风眼中。而镶白旗驻防军人铁忠,就是清廷首批赴日留学归来的“海归”之一。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2)

南纪门-荆州城(江陵城)杨冰/拍摄

铁忠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该校教学严谨,课程繁多,大体上分为学科和术科。前者如战术学、战史学、军制学、卫生学、教育学等;后者如兵器学、射击学、筑垒学、交通学、测绘学等。铁忠自幼在军营长大,他能顺利毕业,回国后自然官运亨通,武昌起义前已身任湖北军事参议官兼兵备处总办。

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也部分展现了这段历史:庚子国变后的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有志青年奋而崛起挽救家国。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3)

贵族少年良乡(李现饰)、革命党杨凯之(魏大勋饰)、北洋武右卫军李人骏(周游饰)成为最早一批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深造的进步青年,在邮轮上和革命流亡者俞天白(朱亚文饰)、秋红(春夏饰)相遇,从此五个人宿命被紧密勾连。

在日本东京各种思潮包裹来袭,他们结义、追逐爱情、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归国后,良乡壮志踌躇探求富国强兵之道,却深陷权利漩涡,满腔热血无处施展,最终认清时代风向,在隐居中崛起。凯之在延吉之战力挫日本帝国主义嚣张气焰,被誉为“戍边英雄”。

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军政长官瑞澂、张彪等相继逃离,铁忠率领由荆州旗兵组成的新军第三十标全力反扑,无奈大势已去,军心散尽,终归惨败。仓皇之中,他只得领兵且战且逃,由文昌门到江岸,如丧家之犬搭乘水师兵舰顺江而逃,武汉三镇相继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革命党、立宪派、北洋系较量不断,辛亥年间革命志士们浴血奋战,推翻了存续千百年的旧秩序。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4)

青年演员李现在全剧杀青后发表了自己对于“良乡”这个人物的看法:

历经150天,良乡杀青了。时至今日,依然记得一年多前,看完全集剧本时的兴奋与激动,有幸能看到江老师如此精良且有历史厚重感的剧本,从此便迫不及待想要走进《人生》的片场。从围读,排练,到学骑马,学日语,看历史文献,剃头,无数次的定妆,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最纯粹的创作中来,而这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氛围。良乡很难,这种难,不仅在于活在当下的我,对120年前的他的解读,更在于他在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艰苦卓绝的道路上的茫然,到底该如何前行?同时我也很害怕,害怕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良乡,害怕在塑造上没有帮助良乡去完成他的使命。但我又那么喜欢良乡,仿佛命中注定的感召:同样是庚子年,同样名字的首字母是LX,同样来自于荆州。种种缘分把我和良乡交织在了一起。也是梁正文之后,我又一个特别不舍的角色。不舍他的家国情怀,救国的理想抱负;不舍那个时代下,良乡身上的那股劲,那股倔强,那股不服输。好吧,良乡的路,我暂时替他走完了,未来我的路,还得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剧中“良乡”从荆旗子弟-清朝王爷后代到赴日留学归来的革命者,留日带来的思想冲击可想而知,而取“良乡”一名:太多寄托,太多希望,也有太多现实的无奈,但同时也内涵有一种奋斗的力量!

而这在当时,这种突破何其难!作为武昌清军的一线指挥官,同为留日归来的铁忠最先侦知革命党人将在这一年的中秋节发动起义。由此,他饬命下属官佐严加防范,对各营新军存放的弹药全部收缴,妥善封存,并将早已调入省城的荆州旗防营部署到了楚望台。

中秋节到了,铁忠令所有的在营官兵均提前过节,从而使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流产,不得不被迫将起义日期向后推延。情急之下,宪兵营正目彭楚藩于10月9日晚赶至武昌小朝街85号军事指挥部,打算找总指挥蒋翊武商议对策。不料铁忠等已经命令关闭四城,带兵四处搜捕革命党人。在小朝街事发地点,身着宪兵服的彭楚藩面对军警,掩护其他同志紧急转移,遂与刘复基等人一起被捕。

深夜,铁忠连夜会审彭楚藩、刘复基与杨洪胜等被捕党人。这三位革命志士宁死不屈,于次日黎明在督署东辕门内慷慨就义。

铁忠捕杀革命党人的暴行,激起广大新军士兵的极大义愤,无疑是引发了武昌起义的直接动因。距彭楚藩等英勇就义不过十多个小时,由工程八营后队正目熊秉坤打响的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由此便敲响了淸朝反动统治的丧钟。

在那场战斗后,被抛弃在武昌城内的荆州旗兵大概接近六百名,在人迹混杂的战乱中,有一些逃脱,有一些死亡,被俘的大约有三四百人,均收押于武昌模范监狱,最后逃归荆州老营的不过百余人。

荆州驻防旗人宝瑛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他先是担任第十五协第三十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后来武昌陆军小学堂成立,瑞澂调他前往出任学堂总办(校长)。起义士兵在肃清残敌的过程中,闯入宝瑛公馆,查抄隐匿者,发现屋里惟宝瑛胞妹一人在留守看家。当时,有些人要杀她,也有人想阻止这一杀害无辜的暴行,结果有个叫顾忠伟的士兵假装酗酒,一刀杀死了这个妇女。后来,黎元洪听说此事,派人特别传令:“勿得滥杀旗人。革命党是文明的,顾某如此胡闹,是野蛮行为,余不取也。”这种不向青红皂白滥杀旗人的行为,随即得到了制止。

而在这之后,中国历史,也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呈现了这段历史,从荆州到京师,从东京到“归乡”;透过“良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荆州青年的精气神。从同为贵族的“屈原”到“良乡”,一代代荆州青年继承了传承千载的家国精神,进而为民族复兴,国家崛起而付出,而这也是当代青年们成长的力量之源!

部分文字摘自:陈礼荣先生 近代烟云 荆沙风致系列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5)

湖南革命历史故事(人生若如初见鉴证一段荆州青年的革命史)(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