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从我买了一台领克01的双离合版说起的。
在留言里头,有相当大部分是在讨论双离合。一种典型的留言是这样的:YYP你过去一直劝人别买双离合,为什么现在自己又选了领克01双离合,甚至还在夸它好?
大家对双离合真的有很多误解。你看就上面这一小段不到50字的话,对我的误解就“深似海”啊。
首先我要说,我并不是劝人别买双离合,我是劝人“纠结双离合就别买”。如果不纠结,你是可以买的,因为确实有很多双离合的车值得买。但如果你纠结,就大可不必买双离合,因为市面上也有那么多不是双离合的车可选啊,干嘛要跟自己过意不去,买一个不放心?
第二点,我并不是夸领克的双离合怎么好,我只是指出双离合具有哪些好处,你既然选了双离合,就应该尽情享用这些好处。
具体来说,双离合的好处在领克01这款车上,还是体现得比较淋漓尽致的:动力传输直接,能给你开手动挡的直接快感;挡位衔接匹配良好,行进中的换挡平顺性比很多AT都要好;还有就是因为传动效率高,动力和油耗都比较出色。
当然,世上不存在只有好处的东西。双离合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变速箱都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会同时存在好几种变速箱,如果某一种变速箱有压倒性优势,它早就一统天下了)。双离合不好的方面包括:起步动作粘滞不自然;容易溜坡;中低速容易产生顿挫感;容易有明显的换挡杂音;还有,可靠性、耐用度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定时炸弹”。
本篇的主题是“能不能买双离合”,所以下面我就对这几个纠结点,做一些经验分析。
◆ 起步粘滞
◇ 代表案例:奔驰A级、CLA、GLA的1.6T车型
具体感受是,车辆静止挂D挡,松开刹车后,车先是“不愿动”,然后好像慢慢苏醒了,开始缓缓地动起来。与之对应的是,一般AT自动挡的车在松开刹车后,是立即有反应的。
双离合这种粘滞感,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平地上松刹车,等半秒会动,但如果地面有一点点小坡度,松开刹车可能等上一秒都不会动;另外这跟双离合的保护程序也有关,如果一段短时间内走走停停太频繁,或者刚一起动你又踩下刹车,它就可能断开离合器,松开刹车也不动,要踩下油门才有反应。这会给人比较怪异的感受。
还有不少双离合车,在前进挡和倒车挡的起动反应也不一样。这些不但需要适应,而且要根据每一次起动时车辆的反应来调整脚部动作(例如要不要加大油门)。所以双离合的性格总体上是需要驾驶者去琢磨的,不如AT自动挡来得容易掌控。
◆ 坡起溜车
◇ 代表案例:Jeep自由侠;领克01
双离合起步溜坡的原理,和手动变速箱是一样的,就是因为起步时离合器来不及接合到位,车该上坡时动力没接上,或接上了但不够,车就往后溜了。在各种变速箱形式里,AT是天生最不容易溜坡的,因为它是天然地“憋”着一股向前走的劲,只有遇到特大的坡才会溜后,所以开惯AT的车,基本上就不用拿坡道当回事,这也是大家都那么爱开AT的原因。
但除了AT外,像CVT、AMT、双离合,以及MT手动挡,其实都是会溜坡的。把溜坡说成双离合的错,其实也对它不公。(比如第一代飞度CVT就是狂溜坡,但到第三代已经优化得只有大坡才溜了)
对于会溜坡的变速箱,解决方法就是借助电子坡道辅助功能——通过坡道传感器,感应到车在坡道上,在起动松开刹车时就会自动保持住刹住车,防止溜坡。但有些电子系统对坡道的监测不够敏感,遇到小坡不会激活坡道辅助,就会出现溜坡(自由侠、领克01都属于这一种,就是大坡不溜、小坡反而溜)。还有些时候,车辆在平地上,但车轮压到减速带边缘,或者处于一个小坑洼边缘,有驱使它溜动的外力,但这时候坡道传感器感觉车辆是在平地上,不会介入辅助,所以起动时也会有意料之外的溜车(我的保时捷Macan就有这个现象)。
对于有Autohold(制动保持功能)的车,打开Autohold可以杜绝一切溜坡,这不但对双离合有用,也适用于任何变速箱类型。但有些Autohold释放感觉不轻柔,或者和自动启停配合起来有顿挫感,会让人不愿意长时间使用它,这时就只有对溜坡更加当心了。
◆ 换挡顿挫
◇ 代表案例:雪佛兰科鲁兹、别克昂科威1.5T
换挡顿挫,往往和两大问题有关,一是变速箱的齿比设置,二是发动机的输出特性。一般而言,小排量涡轮发动机的输出特性比较突兀,如果每次换挡前后转速对应的动力输出有显著落差,就很容易产生顿挫感。有些车会用刻意放慢离合器结合的速度,来削弱这种感觉,这对于平稳加速是有效的,但快节奏驾驶时,过慢的换挡动作又会给人慢半拍的感受,这也是一种顿挫感。
但上述的换挡顿挫,其实不限于双离合,即便是自吸配AT,如果发动机输出特性不好,换挡也很难做得平顺(比如早年同是1.6自吸 4AT,丰田顺得很,但标致和雪铁龙就顿挫得很,原因就是后者的发动机出力特性上)。手动挡换挡,绝大部分时候也是有顿挫的,如果我们用仪器来测量顿挫程度,往往手动换挡的实际顿挫要比双离合的大许多。
双离合最“普发性”的一种顿挫,是在减速再突然提速——我们称之为“Change mind”(改变主意)的驾驶瞬间。比如,在交通灯前你看着红灯,轻踩刹车准备停车,快到灯位时转绿灯了,这时你为了快速通过路口,加大油门提速。就这一下从减速到加速的“改变主意”,就很容易导致双离合变速箱出现“无所适从”,表现为驾驶者有瞬间的踩空感,然后等上片刻,变速箱才降挡,然后才有动力提速。这个现象是双离合特有的,因为这种“change mind”操作,和双离合变速箱预先挂好下一个挡位的习惯是相违背的,它相当于是对变速箱的一种“愚弄”,绝大多数双离合变速箱在这个场景下,都是做不到平顺自然地作出反应的。
◆ 换挡噪音
◇ 代表案例:荣威i6、传祺GS4
有些双离合在换挡时,变速箱会传来“咣当、咔嗤”之类的机械声响。通常是在30Km/h以下,1、2、3挡之间切换时出现,因为这时车速慢,没有其它噪音源,如果打开车窗会听得更清楚。这种噪音是双离合独有的,AT、CVT绝少会这样。
这纯属一个NVH标准把控问题。优秀的变速箱设计阶段会尽可能遏制换挡噪声,即便有换挡噪声也可以通过声学包(用隔音结构和材料阻挡)来减低。对于有换挡噪声的双离合,我们会认为它的研发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或者成本投入有限。举个例子,大众第一代双离合变速箱(高尔夫6之前)是没有任何换挡噪声的,但到了新一代部分车型上,反而出现了细微可以听见的换挡声响了,说明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某些标准降低了。
◆ 可靠性
◇ 代表案例:说不准,人人自危……
双离合变速箱在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软硬件系统开发不完善,出现失效、卡死等问题。早年大众双离合就属于这类,后来一代代更新,才逐步解决问题。现在双离合技术更成熟了,发生系统性问题的机率已经不高,主要可靠性问题就集中在第二点:磨耗快,维护成本高。
双离合变速箱由离合片承担传动的作用,离合片失效是最常见的故障。而离合片失效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温度过高,导致磨损过快。其实这问题手动变速箱也有,“不会开车”的人开手动挡,操作离合不当,短短一两分钟就可以把离合器烧掉。但双离合毕竟是自动换挡,和人的技术无关,厂商有责任保证变速箱有合理的使用寿命。
这些年厂商对双离合耐用度的改进,主要就是围绕“热容度”(俗话就是耐热程度)做文章。一是用湿式离合器替代干式——干式离合器的好处是轻,但离合片不是泡在油液里,容易升温;湿式离合器片泡在油液里,温控更好,但结构复杂,成本比干式高。二是提高离合器的热容性,让整个系统更能承受高温。三是在软件上做更多保护,上面说到的起步粘滞、坡道溜车、“改变主意”时的顿挫等,成因其实都是变速箱在工作逻辑上要考虑对离合器的保护,不让它“过劳”或者“过激”地工作。
即使有这么多办法,双离合相比起AT、MT和CVT,故障率还是偏高的。并不是说100%的双离合都会出问题,毕竟双离合车辆如今在中国的保有量也十分巨大了。只能说,不是所有厂商都掌握了研发生产可靠的双离合的方法,不同厂商对于可靠性的把控标准也不一样。而在整个双离合世界里,“猪队友”抢的风头比较多,造成人们对双离合“谈虎色变”。
小结:我到底怎么看双离合?
细数完问题之后,我们可以搞清楚两点:第一,有些缺点是先天性缺点,至少以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克服不了的,你要买双离合就必须接纳这类先天性缺点,比如出于保护离合器需要造成的动力粘滞感这类。
第二,有些缺点并不是先天性的,反映的是不同厂商的开发水平,比如顿挫、噪声、溜不溜车,甚至包括可靠性。这就是为什么双离合变速箱有很多“前车之鉴”,但依然有众多厂商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项技术的应用上。因为作为厂方,他们看到这项技术的优势方面,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研发手段,消除已知的弱点和问题。
但是,厂商研发层面努力追求的,是否就真能如愿实现呢?别说我作为车评人无法给大家一个答案,就连任何厂商研发人员,都不可能说自己已经把双离合做到了完美。这需要时间,和大量用户的实际经历去证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现阶段买双离合的用户还是“小白鼠”,这个定性是没有错的。
回到“我们能不能买双离合”上来:我认为,如果你有当“小白鼠”的心,你就可以买。这并没有贬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具有“追新”性质的消费,多少都要有小白鼠精神——上到买一款最新的手机,下到看一场刚上画的电影,其实都是在拿自己当小白鼠,只是那个付出的代价是你可以承受的。
备受可靠性诟病的大众DQ200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欧洲和中国都累计生产了超过400万台。
回到选车上,我被人问到最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XX车的双离合到底靠不靠谱?”我当然不能绝对地说它靠谱还是不靠谱。但你要知道,中国每个月都有几十万人买双离合的新车,包括大众、ABB这种品牌每年在中国卖出数以百万辆的双离合车型,这就证明了有很多人纠结,也有很多人不纠结;在同一个问题上,有很多人就愿意去当回小白鼠,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
当然我知道买双离合的用户里,有一部分是“无知”而买的,自己当了小白鼠也浑然不知,“中招”后才恍然大悟。这是最让人惋惜的,因为TA没有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不妨把我这篇文章转给TA看,看完之后TA依然维持决定,那决定无论是什么,我都全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