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谜底是“猜谜”。

元宵节猜灯谜简介(元宵节习俗猜灯谜)(1)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便成了谜语。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进言时采用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廋词”(参见宋人周密《齐东野语》)。这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

秦汉以后,就形成了一种书面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说:“自魏代以来,颇诽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三国时期,猜谜盛行。

那时,有个大文学家叫蔡邕,在曹娥碑后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好多文人学士都猜不出是啥意思。曹操有个谋士叫杨修,看后扶掌大笑说:“好、好,绝妙好辞!”。原来那八个字暗喻:“色丝、少女、女子、受辛”,八个字组成了“绝妙好辞”四字。

元宵节猜灯谜简介(元宵节习俗猜灯谜)(2)

曹操也爱猜谜制谜。一次他在刚建的一个大园林里闲逛,监工的官员领他查看之后,便在新修的园门上题了一个“活”字,监工不解其意。杨修认为“门”字里有个“活”字,即是嫌其“阔”也。监工恍然大悟,便忙叫人重修。

到了宋代,谜语便成了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才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

《武林旧事》说:“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节猜灯谜简介(元宵节习俗猜灯谜)(3)

相传王安石很爱制作谜语,他的“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谜底是贺字);“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谜底是资字),都被人们视为杰作。

苏东坡更是一位善于制谜和猜谜的高手。有一次,朋友请他为名画提字,他便随手写了“虫二”两字,众人茫然,原来谜底是“风月无边”之意。

元宵节猜灯谜简介(元宵节习俗猜灯谜)(4)

在近代,有很多人专门收集谜语。1912年前后,有位姓李的文人,集灯谜之大成,写了一部《谜海》,书中收集灯谜两万多条。

时至今日,各地的文化部门或俱乐部,每当节日来临,特别是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不少地方的文化部门或俱乐部,都会举办猜谜活动。谜语已经成为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了。

元宵节就要到啦!愿鄙人的这篇不成体统的小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爱好彩谜制谜的网友们,结合当代形势,制作出更多引人入胜,激人奋进,歌颂祖国和华夏复兴的好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