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的吗?2022年10月20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是意识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是意识的(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是意识的

世界是物质的吗?

2022年10月20日

哲学告诉我,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近观施一公教授《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视频,使我对这个世界又产生了新的认知,重新激活了这个隐藏在我脑海里沉睡多年的话题,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在于我们的认知,世界只能在我们的认知中改变。

施一公教授说,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施一公教授通过近期科技前沿的最新发现成果来表明人的认知的有限性,进而表明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这也是符合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更是强调了世界对立统一于物质和意识,是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解读,并没有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遵循唯物辩证法。一朵花开在山谷里,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虽你存在,无我无相。探究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其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如何真实地认识世界的本源,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客观存在的意义,也只有到实践、创新、奋斗中去,才能更好地提升意识的物质力量,改变主观世界,进而提升自己认知水平,达到适应自然、改造世界的效果。

一唯实践出真知。如何准确地认识世界?实践,去接触它、认识它。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思维的准确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泽东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者,而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品行的人。他的经典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摸清了农民的情况,看到了农民中所蕴蓄的革命力量,认识到动员组织农民参加革命、组织农民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为其后来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它是要在实践检验中才能产生的。”归根到底,“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才是辩证唯物的完整认识论,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迈开双腿,投身实践,去接触世界,增加见识,才是唯一的正道。

二唯创新才能向前。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刻也离不开创新,一直以来,创新的位置摆的很高,但由于我国脱离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残余的思想还在制约着创新。从历史上看,建立新中国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过程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改造世界推动向前发展的不二法门。在思想上,毛泽东主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在驳斥王明“左”倾路线时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的。”改造世界方法就在于变革,尚变的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湘江评论》中他呼吁:“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在方法上,他主张对待变革的目标要有清醒地认识,摸透情况。近代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蚕食和侵占,毛泽东敏锐地感觉到,欲改造中国与世界,首要的对自己的民族和风土人情有个清醒地认识,他在答周世钊的信中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其次,他主张寻求变革的关键,就量寻找世界大本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与堂弟谈及旧社会的制度时,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后来思考我父亲和二叔7亩田之争,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毛泽东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表达再明确不过了:谁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谁就得到了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毛泽东的创新之举来源于中国大地,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是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创新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不但为中国人民立了奇功,而且还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其实,创新的关键就是先把基础的东西搞透,即“脚下土地”的情况。中科院何祚庥院士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医院95%以上的设备都是进口的,都是以基础物理学原理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创新要从基础做起,掌握了基础,才能突破。

三唯奋斗者胜。意识的作用在于转变成物质,这转变要先从内心变起。物质的世界客观存在着,我不了解,它的存在与我无关,我也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与之关联,进而才能创新,才能改变。有人说,你只能挣自己认知领域内的钱,斯哉此言。如何突破认知?实践,实践就要克服困难,创新更要克服习惯性动作,怎么办?唯有奋斗才能实现。毛泽东认为,奋斗才能改变旧面貌。学生时期的他,面对旧中国的落后状况,他在日记中立下人生誓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从此,艰苦奋斗与他一生相伴。进京路上,他指出“我们不当李自成,”1950年3月1日,访问苏联结束后回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在沈阳同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人谈话中说道:“这次我和恩来同志路过东北,主要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做表率。”毛泽东认为,只有奋斗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他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他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其目的就是破除一切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号召每个人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1938年12月1日、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先后在抗大第四期毕业典礼、第五期开学典礼大会上讲古代的那个白胡子老头愚公移山:“不要因为失掉武汉、广州这些城市而哭泣,我们是长期战争,总归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这样下去,何愁抗战不胜,建国不成?这个道理是中国古代一个老头儿发明的。”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尤需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个问题是个人的认知。客观存在的物质,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就是我们的认知中。施一公说,现在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面对那么多未知的世界和不期而遇的大变局,迈开你的脚步,就会丰满你的感觉,相信你的力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你我皆可行。丰富多彩的大舞台,你试过吗?你知道自己的潜力吗?

世界之大变局,无论怎样变,但最基本的本源不变。复星的总裁郭广昌说:“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在告诉你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这种感觉告诉你的读万遍报纸都得不到的。”多去经历,就会内心安静,就能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参阅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重温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

人民网2020-07-01 16:17人民网官方帐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