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总结(不学无术之徒为何不敢觊觎翰林院)(1)

旧时的翰林学士,从学问的角度来说,就如今天的两院院士吧?

我发现,古代官场,在制度溃坏、风气败坏的时候,卖官鬻爵的事情很常见,市侩小人只要有钱,也是可以买个官儿当当的。然而,自翰林院被列为国家学术机构、储才机构之后,要说有一个不学无术之徒,通过请人捉刀、砸钱行贿的方式进入翰林院,那还真闻所未闻,至少极其罕见。

著名相声艺人刘宝瑞创作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倒是讲到一个市井文盲阴差阳错混入翰林院的荒唐故事——

话说明朝天启年间,山东临清有个纨绔子弟,叫做张好古,此人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来,却因为听信算命先生的胡话,以为自己“可做国家栋梁之材”,便带足了金子,骑着高头大马赴京赶考。

到了京城,已是半夜,张好古不小心撞着了九千岁魏忠贤的马,魏忠贤问他:“这小子啊,黑更半夜的,你闯什么丧啊?”

我不敢说历代那么多翰林学士中没有滥竽充数之辈,但可以肯定地说,能够进入翰林院(学士院)的,基本上都是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其中不乏当时最顶尖的饱学之士,像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明代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学问大家,皆是翰林学士出身。

事实上,翰林学士主草诏、修史、经筵侍讲、编订典籍、充皇帝顾问,没有真才实学之人,哪里混得下去?一个不学无术的土包子,想拿大钱砸开翰林院的大门,放在古代,真的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有人说,那是因为古代的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掏大本钱捞了个翰林学士的头衔,又不能用来申请大笔课题经费,得不偿失,不合经济人理性,所以古人才不会想到以行贿进入翰林院。

这是历史白痴才会讲出来的大笑话。自宋之后,翰林院(学士院)作为国家储才机构,一直就是清要之所,一旦有幸成为翰林学士,不但地位清贵,而且意味着前途无量,明代时更有“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如果翰林学士能够用钱购买,保准有无数人在翰林院门外排起了长队。

那么,为什么古时的土豪、白丁不敢对翰林学士的诱人头衔生出非分的觊觎之念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第一,学问不像女子的乳沟,挤挤就能有;而是像孕妇的肚子,只要里面有货,迟早都要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学问这东西,非常不容易滥竽充数,靠造假和行贿进翰林院,即便一时蒙混过关,露馅也是早晚的事。

第二,古代官场监察机制就算再败坏,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上的羞耻心还是有的,一个翰林学士若被发现原来是白丁,之前的学问是冒充的,学术成果是请别人捉刀的,那即使制度上不会对他进行惩罚,这个冒牌货也必然脸面丢尽,被士大夫群体笑话,连走路都抬不起头。

这是一种无形的学术风气,可以对所有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们构成强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敢生出非分之念。有这种风气在,不管翰林学士的选拔是以考试的形式,还是以投票的形式,都可以将张好古们拒之门外。假如张好古们也敢来觊觎翰林院了,不怕露馅,不用担心会被取笑,那只能说,整个学风都溃烂了。

来源丨网络

版权申明: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本平台注重传播,版权归原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系moheizhibai进行删除,感谢原作者启蒙文字。欢迎读者诸君关注“墨黑纸白”公众号:moheizhibai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