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坚贞如一

原作作者:余世亮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1)

《吕氏春秋·贵公》记载了“管仲荐相”的故事。

在管仲临终前,齐桓公前往问候并咨询他谁可以担任国家的宰相。齐桓公问;“鲍叔牙可以担任宰相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齐桓公又问:“隰[xí ]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事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

许多人读管仲荐相故事,大多认为,这故事主要是称赞管仲出于公心不推荐好友鲍叔牙,而推荐隰朋为相。我的观点是,管仲推荐隰朋为相出于公心不假,但不推荐鲍叔牙恰恰源于私心,以避免好友鲍叔牙不能胜任宰相职务而栽跟斗。

其实,推荐人秉承的原则,就是所推荐的人能否胜任被推荐的岗位,这叫岗位匹配原则。说得直白一点,品德好,能力强的人,并非什么岗位都能胜任!

讲了管仲荐相故事,目的就是引出本文第一个故事:是仪是如何推荐人的。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2)

一、进荐人才,刻意避免首因效应的影响

《三国志·是仪传》记载,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是仪经常向皇帝进荐仕宦,但从来没有说过被进荐人的短处,意思为是仪会向孙权介绍被推荐人的长处,他适合做什么,但不会刻意指出被进荐人的缺点与不足。为此,孙权时常责怪是仪不指明事端,无所褒贬。

是仪辩解道:“圣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陌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明断。”

是仪在进荐人才时,刻意不说被进荐人的缺点与不足,他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偏见影响到皇上孙权自己的正确判断。正如是仪自己所说,哪里还敢多多说一些愚蠢的话,从而干扰陛下的圣明决定呢?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3)

(一)是仪的做法,无意中暗合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二)是仪的做法,无意中回避了人性的弱点:对他人缺点印象深刻。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缺点比优点更能让你记住,而且更难以忘记。一是因为缺点具有独特现象,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举例子,一个单位百十号人,如果有一个人口吃,你肯定能一下子记住这个人,因为他与众不同。二是为什么不好的事情很难忘却?因为人都有基本的价值取向,不好的事情与人的价值取向相抵触相碰撞,使人产生防范和厌恶,所以在心里的烙印特别深刻。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4)

假如是仪进荐人才的同时,就向孙权介绍了被进荐人的“缺点”,孙权就记住了某人的缺点,或许对其使用产生负面影响。况且“缺点”概念很难界定,完全有可能是仪认定的“缺点”并不非真正的“优点的反面”,那就更麻烦了。正如管仲向齐桓公举荐宰相时,鲍叔牙的“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则成了他的不足,从而不适合做宰相。因此,一个人才的“缺点”,最终应该由人才使用者来认定和评判。

基于此,是仪推荐人,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的优点,所以他向孙权介绍的也是这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是仪这样做,还不完全出于有利于被推荐人,恰恰是为孙权考虑。是仪所推荐的人,是否能用,如何适用,这既是朝廷人事部门要做的事,也是孙权自己应该把关的事,不能将自己的主要意志强加给他人,特别是举荐人不能影响皇上孙权的判断!

(三)不言人之短,是一种最高水平的处世原则。《三国志·袁涣传》记载,“袁涣字曜卿,是陈郡扶乐县人。父亲袁滂,曾任汉朝司徒。”裴松之在陈寿介绍袁涣简历处,注引了袁宏《汉纪》史料,对袁涣的父亲袁滂为人处世做了介绍:“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5)

意思是说,袁滂字公熙,纯正朴素而清心寡欲,始终不说别人的短处。当时正值有权势的人受恩宠的兴盛时期,有的人因为党同伐异而招致灾祸,唯有袁滂在朝廷保持中立,所以爱与恨都涉及不到他。

当然袁滂的“终不言人之短”,涉及个人修养,与是仪举荐人才时“不言人之短”有不同之处。在此转述袁滂“终不言人之短”,是想说明处世之道要讲究“不言人之短”。

俗话说,十个指头各有长短,况且有血有肉且有思想的人呢?回到管仲举相故事里,齐桓公如果选的是御史大夫(东汉时改名为“司空”),分管人事监管工作,鲍叔牙的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就是优点、是长处。因此在情况不明之时,莫言他人之短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二、为官之道: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三国志·是仪传》记载,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意思是说,是仪辅佐治国理政几十年,从来没有过错。吕壹逐个告发各文武大臣,有的一个人再三因各种罪名被告发,唯独拿不出罪名告发是仪。孙权叹息道:“假使人人都像是仪一样,哪里还用得着法律呢?”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6)

(一)徐众对是仪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有关吕壹案件,我们在第五章《吕壹克星》做了介绍,在此就不再重复。在此转述裴松之在注释《是仪传》时,引注了徐众对是仪的评论:

是仪因为客居他乡,在吴国任官,正遇上谗言奸邪横行,面对君王严厉刚强的权威,命悬一线,祸事危急而身处危机,却不与众人随声附和而陷害他人,不苟且偷生而丧失义气,可以称得上忠勇公正的贤人,即使是祁奚请求赦免叔向,辛庆忌求助朱云忠诚而不谄媚君主,勇敢而不畏惧权势,公而不忘私,正直而不与邪恶之人结交,凭借这四个品德,再加上文思敏捷尊崇待人而谦虚谨慎,言行和顺,并尽力保护先后两位太子(即孙登、孙和),洁身自爱,这不是很好吗?

(二)陈寿对其偶像都没敢用“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的评价。陈寿的《三国志》除了帝王级人物外,只有诸葛亮和陆逊是一人一传。然而,陈寿却在《三国志》里对是仪的评价,特地用了“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的评价,足以说明陈寿对是仪的认可!

当代伟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理,是仪辅佐治国理政几十年,从来没有过错,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7)

与是仪同时代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当数诸葛亮,他也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错”,其实诸葛亮也犯过错误,比如,错误用了本不该用的马谡作先锋,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造成蜀国重大损失。

陆逊所犯的错误似乎比诸葛亮还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大家应该记住,陆逊最后是忧郁而死,或者说是被孙权活活气死,这说明陆逊在为人处世上要比是仪差好几个档次。

三、仁者不忧:有大德必得其寿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8)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三国志·是仪传》记载,“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意思是说,到了是仪卧病不起时,留下遗嘱交代用不上油漆或颜色的棺材,用一般人所穿的衣服入殓,办理丧事一定要简省节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诚恳邀请“躬耕于会稽”的是仪辅佐自己,为此是仪来到吴县,留在孙权身边,专门掌管机要事务。之后,他也曾介入军事领域,但在是仪的强烈要求下,是仪得以安心做个文官。

作为孙权的心腹,他既要做府中料理政务,总揽众官员之事务,并办理相关诉讼案件,还完成出使蜀国与提升两国盟好关系,又要兼任宫中负责省尚书事务,兼职担任众公子读书、学习,承担辅导太子孙登、鲁王孙霸任务。总之,是仪辅佐孙权治国理政几十年,从来没有过错,这太不容易了!

为此,陈寿在《是仪传》中对是仪个人修养的评价用了四个字:清恪贞素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9)

清恪,是指廉洁恭谨;贞素,就是指贞纯素朴。具体来说,是仪从政廉洁,为臣贞纯,为人恭谨,对己素朴。

按照徐众的说法,是仪为臣忠诚而不谄媚君主,勇敢而不畏惧权势,公而不忘私,正直而不与邪恶之人结交,并尽力保护孙登、孙和两位太子;为人尊崇待人而谦虚谨慎,言行和顺,洁身自爱。

《礼记·中庸》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长寿。孔子就说过,“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仁者寿,即德者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10)

现代医学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

三国是一个国人平均寿命不高的时代,刘备说过嘛,“年过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他活了63岁,所以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年寿都不及他,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才活了54岁。曹操好一点,活了66岁。吴大帝孙权更长寿一些,他活了71岁。东吴的一个倔老头张昭,硬生生活了81岁,与是仪一样长寿。

德是养生之根,德高寿长。生活在三国动乱时期的是仪,能够活到八十一岁,也算是个罕见的长寿者,这也印证了“仁者寿”的科学性。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11)

在是仪、徐详、胡综合传里,陈寿总评:是仪、徐详、胡综都是孙权时期承担政务振兴事业的人。他们各自受到信任,用一座大厦来作比方,他们大概起的是屋顶上面椽子的辅助作用吧!

《道德经》里有句名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本文主人公是仪,就是一位没有私心的官员,他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

用“肩上有责,心中有民”之语,评价是仪也不为过。故我将“是仪评传”系列文章,取名为《心中有民》。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12)

注:

①祁奚,别号祁黄羊,春秋晋国人,以“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唯贤是举出名。

②叔向,即羊舌肸,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曾被范宣子所囚,是祁奚求情而得以重用,他却没有向祁奚道谢就回去了,因为他知道祁奚救他是为了国家利益。

③辛庆忌,西汉将领,曾叩头流血冒死进言救下以下犯上直言进谏的朱云。

④朱云,西汉将领,曾直言进谏请求斩杀汉成帝信任和敬重的老师张禹,被皇帝下令处斩,他紧紧攀住殿上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栏杆折断了。后来被辛庆忌求情救下。

⑤除“仁者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为什么会有数九(是仪心中有民九)(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