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

lactose intolerance

又称:乳糖不适症

定义:食用乳或乳制品时,由于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而不能分解乳糖的反应。如呕吐、腹胀、腹泻等。

学科:畜牧学_畜产品与加工_乳

相关名词:乳糖 乳糖酶 乳制品

乳糖不耐受是体质不好么(科技名词什么是乳糖不耐受症)(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乳及乳制品中含有乳糖,乳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它被人体消化吸收必须依靠小肠中的乳糖酶。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便于人体吸收。乳糖酶缺陷使乳品中的乳糖不能降解,而被肠道菌群酵解成乳酸等有机酸,并在肠道生成大量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就是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普遍存在,是全球性健康问题。乳糖不耐受症的根本病因是乳糖酶缺乏。全世界约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这种缺乏与遗传性基因突变、小肠黏膜病变等有关。乳糖不耐受症根据病因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该类最为常见,与饮食习惯不同所造成的基因突变有关。二是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该类常继发于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克罗恩病或放射性肠炎等,因肠绒毛受损伤而出现乳糖酶的缺乏。三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该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少见,患儿出生后即不能适应母乳喂养,病情严重。

乳糖不耐受症通常从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30分钟到2小时开始出现症状,但个体间差异很大,症状轻重主要与肠道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肠道细菌发酵代谢等有关。新生患儿在哺乳后1~2小时可出现腹泻,排泄物通常为水样、泡沫状,有酸臭味。

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饮食疗法。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需要终身禁食乳糖,包括一切可能含有乳糖的食品(人乳、牛乳、奶粉)。如有需要,可食用无乳糖奶粉、水解蛋白牛奶、豆奶粉、代乳粉或豆浆等。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应采取低乳糖饮食,避免空腹食用乳类及其制品。同时,还可以根据情况对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采用益生菌、乳糖酶等药物治疗。益生菌是存在于肠道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常用药物有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等。乳糖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乳糖不耐受,只是一种外源性的补充剂,并且它容易被胃酸破坏,到达肠道的实际效果较差。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目前还无法被治愈。部分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如肠炎等),修复小肠黏膜后有治愈的可能。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通过饮食调节和服药等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预后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