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是中秋节,节日前一天是八月十四便是“迎月”。

八月十四迎月,老人说“迎月备三物,喜乐添福禄”,迎月有啥风俗?三物分别指啥?

1·中秋节的来源

八月十五中秋节,和春节、清明、端午合称为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被列为法定假日。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秋节、拜月节,仲秋节等,源自古人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秋分节气的“秋夕祭月”“报秋”演变而来。

辛酉年11月是什么月(八月十四迎月迎月备三物)(1)

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已经有了“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活动和仪式,不过这些活动还是在秋分节气进行;到唐代时八月十五过节已经相当流行,也出现了不少传说和诗句,“月饼”一词也从宫廷传至民间。

一直到了北宋时期,八月十五才被正式命名为“中秋节”。

虽然经历了历史和朝代的变迁,但中秋节的意义却一直未变,至今也依然保留着祭月赏月,团圆吃月饼等的习俗。

不过中秋节祭月的主角通常由家中女性,男性则不参与。清代诗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讲“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民间也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女性中未婚女子中秋祭拜,可以求美貌、求佳偶;已婚女性祭拜,一般为求子嗣为主,民间十五“照月”的习俗就是为了求子嗣;而有子嗣的女性,也可求家庭和美。

2·赏月、迎月、送月

在《周礼》中并没有中秋赏月、迎月和送月一说,因为那时祭月的目的还是农田“秋报”。重点在于求风调雨顺,天下无灾。

辛酉年11月是什么月(八月十四迎月迎月备三物)(2)

不过宋代已经有专门写八月十四的作品,也有了“迎月”一说,比如陈起的《迎月》诗:“尊酒贪迎月,人生醉后佳。夜来窗不掩,吹落一瓶花。”以及范仲淹的《八月十四夜月》“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等等。

到清代晚期,中秋节的主体已明确为三天,八月十四为迎节又称迎月,十五为正节或拜月,十六叫送月(追月)也为余节。

虽然八月十四的迎月节,重点在于为中秋当日做准备,但不少人认为这天不应该被忽视。

一是因为中秋节为至阴之时,有诸多禁忌。万物之中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所以月圆之夜必是至阴之时,男人很多事不便参与,而迎月则少禁忌;二是因为中秋夜月圆满,《吕氏春秋》中讲“满盈之极必有亏损,全则必缺、盈则必亏”。

相对来说八月十四则更符合传统观念,凡事不求盈满,小满是圆满。所以有些地方迎月的仪式要比中秋节更隆重、热闹。

3·迎月备三物

一是备时物:

八月十四这天,晚辈或下属要提前备下月饼、瓜果等送给尊长。此日出嫁的女儿也可回娘家送时物,走时娘家也以时物相赐,以祈女儿举家团圆美满。

辛酉年11月是什么月(八月十四迎月迎月备三物)(3)

但至晚要返回婆家团聚,《帝京景物略》中也有“归宁女子此日返回夫家团圆”的记载,民间也有“吃乱月饼妨公公”的说法。

二是烧斗香、焚月纸:

旧时八月十四,店铺皆供应以斗香、月光纸等物,也有香火店用线香编成香斗,或者用纱、绢等糊成斗状,中间放进香屑,民间无论贫富、僧俗都会购买,然后在月光下点燃,和月光纸一起焚烧烧斗香、焚月纸。

三是买新酒:

《东京梦华录》中讲“中秋节前,诸店卖新酒”。老话说“中秋夜,无酒不成节”,但也讲究“中秋不饮陈年酒”。

在过去,中秋节前,十三、十四两夜,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店也会把各种时物摆到外面,此时酒铺门前总要排队。此时桂花酒正香,果酒正甜,正是饮新酒的好时候。

所以中秋佳节之前,八月十四迎月节,要为中秋做准备,给尊长送时物、烧斗香焚月纸,提壶买新酒,以应节气。

八月十五月圆为望日,十四就是即望,十六则为既望。此时月亮引力已比较强烈,所以晚上要早点回家,不可长久在外逗留,特别是驾车行船之人,更应早早回家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