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写了个有关越南春节的文章,其中谈到了中国文化对越南的深刻影响。
比如,他们的旧历就是咱们的中国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春节过得就是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lunar new year);越南人也有十二生肖,除了兔年给换成了猫年,牛特指“水牛”外,别的都一样。
越南街头喜迎“猫年”
越南发行的2023猫年生肖邮票,确实比咱们那个蓝兔子要顺眼多了
他们过春节,同样喜好贴春联和年画。只是,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较为彻底的全民“去汉字化”,这个画风,比较清奇——在喜庆的底色下,用毛笔竖着写拉丁拼音字母,全球独此一家。
乍一看,确实有点像道长们给画的“符”。
另外,至今,越南仍旧保留着很多在咱们看来,颇具“穿越之感”的“古风”称呼。
比如,越南的国家最高科研单位,叫做“xx翰林院”,像“俄罗斯科学院”在越南语中直译,即为“俄科学翰林院”。
办公室是“文房”,酒店是“客栈”,越南的高中生叫“秀才”,大学生则被称为“生员”,本科毕业叫做“举人”,博士学位获得者是“进士”....
越南的孔庙,现在的越南人,都不认得自己家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文字了
越南的海军上将被称作“水师提督”,中将则是水师副都督、少将为水师准都督——乍一听仿佛让人感觉“大清北洋海军重现”了一般。
越南,虽然位于东南亚,但却素来被认作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一员。千余年来,他们崇尚儒学,从行政体制、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到民间节日习俗,处处效仿中国王朝。
比如下图,是正月十六越南会安古城都会举行的关公庙会。每逢这天,很多人会不惜通宵排上数公里的队伍,只为向关公献上一炷香。
还有越南的宗教,以东亚的大乘佛教为主,而非东南亚盛行的小乘佛教。另外,道教在越南也很流行。
比如下图,是2015年5月24日,奥巴马访问越南时,拜访胡志明市的福海寺的场景。不看注释的话,你很可能以为这是在中国。
相较之下,东南亚小乘佛教的僧人是这样打扮的。
基于越南受中华文化影响之深,再加上古代的很多时候,越南北方曾长期属于中华王朝的领土。结果,就有网友们唏嘘,咱们中国的大明朝,千不该万不该,最后选择放弃越南,任由他们走向独立的道路。
如今的越南版图
这个令当代网民们深感遗憾甚至产生了捶胸顿足情绪的操作,就是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的那个“弃交趾”的决定。
差不多的同一时期,也是这位朱瞻基皇帝,紧急叫停了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外交活动。
因为,在这时候的大明王朝看来,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守住越南,都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下西洋”这里就不提了,咱们下面重点说说,大明“弃交趾”的前因后果。
要把这件事儿讲清楚的话,就得先捋一捋越南和古代中国的关系。
古代中国多称越南为“安南”或交趾郡、交州,早在秦汉时期,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王朝的版图之中。
下图是东汉设置的交州,包括今中国广西和广东、越南北部和中部。
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6世纪),越南北方仍属于中国王朝的管辖区域,“汉化”程度越来越深,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汉字成为了通用文字,姓氏基本参照中国汉族传统,即便不在中国统治下的越南南方和西部地区,也开始接受汉字和儒家文化。
到了隋唐时代,越南北方领土被划为了“安南都护府”的直属辖区。
《滕王阁序》的作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在远赴安南的交趾县,探望被贬官的父亲,途经滕王阁,参加一次大型party的时候,乘兴而作的千古佳篇。
这位青年才俊王勃的目的地——大唐安南都护府的“交趾县”,就是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当年表现不好的中央高级干部,往往会贬到那里去做基层官员。
到了五代-北宋这段时期,中原大地分崩离析,各个割据政权内斗不断,“十国”中的南汉与交趾爆发了大战,遭到惨败,重伤元气。
这就是越南如今非常引以为豪的一次古代“反侵略战争”——“白藤江大捷”。
即便如此,交趾依旧在向南汉称臣并求封节度使的“合法身份”,但对内却悄悄地开始称王,不过并未立下国号。这段历史,被越南人记载为“吴朝”(建立者姓吴)。
自这时起,交趾开始由一个割据的“藩镇”向独立国家转变。
再后来,宋灭掉了南汉,“吴朝” 也被“丁朝”替代。
“丁朝”很有眼力见,继续向大宋皇帝表示臣服,接受宋太祖的册封,按时向汴京纳贡、汇报工作,对外以大宋“安南节度使”自称。
越南人供奉的丁朝开国君主丁部领
没过几年,丁朝发生严重内乱,姓丁的被姓黎的给篡位了,越南又由丁朝变成了黎朝。
几个死里逃生的丁朝旧老一路北上汴京,找到了宋太宗赵光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大宋出兵。
于是,981年,宋军兵分水陆两军,打着为丁朝复辟的旗号,大举讨伐黎朝,意图借机收复交趾。
然而,因为苦于“炎瘴之疾”,宋军高开低走,战事愈发不利,再考虑到北方契丹和西夏的威胁,不得不最终撤兵。
因为这次的主战场还在白藤江一带,所以史称“第二次白藤江之战”。
1009年,黎朝权臣李公蕴发动政变,自己当了君主,并迁都升龙城,即今天的河内市。
龙升城就是河内旧名
李公蕴和他的后人们,表面上对中原王朝继续“臣服”,按时进行朝贡;但私下里,却公然自称“皇帝”、“皇后”,并使用起了自己的年号。
从李朝开始(1009-1225),越南对内自称起了“大越国”,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而这位李公蕴,则被越南人视作大帝级别的民族伟人,奉为“李太祖”。目前,越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就叫做“李太祖号”。
2010年,越南为纪念河内建城一千周年,与中国合拍了一部名叫《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
为纪念河内建成一千周年,越南拍摄的电视剧《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中的越南李公蕴帝后夫妇
这部越南历史正剧由于在服装道具、建筑和礼仪习俗方面过于还原历史,非常“中国风”,竟遭到了越南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捕风捉影”的横加指责,电视剧被“雪藏”数年并进行了大量删减后,才得以正式上映。
《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中的李太祖
整个宋元两朝,中原王朝曾经多次对“交趾”用兵,但即便是征服欲非常强烈的大元,蒙元军队把现在的缅甸北方都入了中国版图,但越南仍能在蒙古大军的数次征伐下,苦苦的延续着独立的状态,堪称是个蒙古铁骑都啃不下的“硬骨头”。
500越南盾上印的,就是成功击退蒙古军队两次征伐的越南将领陈国峻
直到明初,机会来了。
1405年,越南又发生了政变,陈朝被权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建立胡朝。
同时,一些武将趁机开始搞割据,越南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内乱。
侥幸逃出越南的“皇孙”陈太平辗转老挝,再一路往北往东,跑到了大明都城南京,去寻求帮助。
陈太平跪在地上拽着明成祖朱棣的衣襟,请求大明为自己做主。
于是,原本就有意收复“安南故土”的朱棣,正好就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出兵理由。
他一面拒绝了黎季犛册封的请求;一面发兵越南,号称要护送陈天平回国,复立“正统”。
谁知,没成想,黎季犛情报工作搞的很到位,在半路上伏击了明军,不但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也给消灭了。
黎季犛的安南“象阵”
显然,朱棣他老人家可是出了名的不好惹,黎季犛算是捅了大篓子。
明成祖勃然大怒,蕞尔小国,不打就不会老实!
随即派遣大军远征安南,打着光复“陈朝”的旗帜,用了几个月就灭亡了刚建立的胡朝,生擒了黎氏父子及其宗族成员,并将他们拉到南京城进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这么一来,越南政权竟然冷不丁地出现了真空。
先朝的“老陈家”已经被胡朝斩草除根,杀了个干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
而大明兴师动众的出兵,也是下了血本儿的,总不能算个“义务劳动”吧。
永乐五年正月,有1000多安南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拜见明朝驻地最高将领张辅,表示道:“现在陈氏后人都被黎季犛杀干净了,安南无主,但是这块地方本来是中国的交州,所以我们请求明国朝廷让我们并入内地。”
顺水推舟之下,“为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初一,朱棣颁布《平安南诏》,正式宣布改安南为交趾,“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
越南从“大越国”又改回了旧名“交趾”,再次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行省级辖区,
这就是明朝恢复交趾省(布政史司)的由来。
然而,再度被并入了中国的版图的交趾,此时已经有了400余年的独立国家的经历,他们在以中国为师,仰慕中华文化,效仿中华制度的同时,也早就形成了比较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并不甘于沦为中国的郡县。
从最开始被“收复”起,越南当地的反抗行为就没有停息过。
更糟糕的是,大明王朝对当地的治理水平非常差劲。
据史料记载,在那段岁月中,大明派去交趾布政史司的官员,多为一些“边缘化”成员,素质普遍偏低,交趾各州县充斥着两广、云南的岁贡生、落地举人出身的官员,以及内地发配来的大批戴罪官员。
毕竟,在长江、黄河沿岸的那些“发达地区”的城里人眼中,此处妥妥的属于交通不便,瘴气横行,不适于人类居住的蛮荒之地。
被组织上派到这里任职的大明官员们,不少人怨气很深,日常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都有问题。
而且,交趾布政司征收的苛捐杂税数目繁多,后期甚至到了“无物不征”的地步,金银器物、象牙珠宝、海外奇珍异兽尽数被地方官员搜刮,一部分由他们中饱私囊,另一部分则被送往大明内地。
此外,明人还把他们的一些地方民俗给定义成了“蛮夷之习”,要强行斩断越南人的文化传承。
各种不得人心的举措,激起了越南人的普遍民愤,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后,当地的民众就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
这导致,越南此起彼伏的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甚至严重影响到了明军在北方边境对蒙古势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这时的蒙古仍旧属于大明最优先的军事斗争目标
1418年,黎利起义爆发,越南各地响应,势力迅速壮大,靠着本土优势,叛军遍及越南全境。
之后的近十年,明朝派兵轮番镇压,但均早遭到了重大挫败;而黎利在与明军的交锋中,却凝聚了大量人心,越做越大,并自封为王,还模仿大明,建立了一套小朝廷。
最终,1427年,明朝与黎利议和,明朝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次年,黎利重建大越国,并接受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册封”,越南进入到了黎朝(1428—1789年)时代。
至此,越南从大明的“行省”,又恢复到了“藩属国”的身份,被重新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俨然一个“低配”版明王朝的模样。
现代越南人cosplay黎朝官员
而这位黎利,则被视为全越南的民族英雄,塑像遍及全国,接受着越南各界群众的顶礼膜拜。
当今越南人祭拜“黎利大帝”
老实说,大明对越南的统治,其实是非常力不从心的——20多年间,明政府一直在前仆后继的镇压平叛,消耗了大量元气。
此时,越南的民族认同和独立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再同化他们的可行性并不高。
这个,看看他们对“民族英雄”的定义,就可见一斑。
如果像一些西洋殖民者那样,把当地土著居民统统杀光,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不可行的。咱们做事讲究底线和良心。
更何况,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条件不到位,单靠军事杀戮,是无法消化越南的。
或者像沙俄那样,由政府牵头安排大规模移民,进行民族大换血。这搁到越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之中,也很难施行。
别说普通家庭移民,就算是大明军队本身,就已经非常吃不消了。
越南多山林,湿热的气候和瘴气、虫蛇,还有各种热带传染病,这让明军死在瘴气、疟疾、蚊虫毒吻叮咬、陷阱和水土不服的人数,远高于与越南人战斗中死亡的人数,更别提当地人剽悍的民风....
这种环境,别说宋元明清王朝在征讨越南时普遍遭到惨重损失,就连现代美军都没能例外。
再者,明朝迁都北京后,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边境,对于南方战事的维系十分吃力。
而且,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明朝在当地严重缺乏群众基础。这种环境下,要强行让他们接受中国王朝的统治,确实属于非常不现实的做法,自然会遭遇誓死抵抗。
更重要的是,算算经济帐,明朝这边,也是稳赔不赚的。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估算,大明为了维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每年的军费超过了300万两白银;而明朝拼命地从越南征收到的赋税,一年最多也仅就区区的7万两而已。长此以往,对明朝财政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来自于北方蒙古人的威胁始终存在,南北两线的大规模驻军,实在是难以为继。
想单纯靠政治和军事促进融合,维持统治,必然是个亏本买卖。时间长了,财政方面就吃不消了。
所以,当年大明对越南,并非是不想要,而是实在要不起。
这么看,1427年大明撤军越南,对于这时候的明朝自身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种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