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件事。

一,郑爽的事,已经不只是“瓜”的范畴;

二,22岁的大凉山B战UP墨茶因病去世;

三,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由于长期疑遭受家里的索取,心理压力很大。2019年十月,在钱塘江遇到涨潮意外去世。事后公司对家属补偿了6万元,但三天后其父母突然索赔41万,原因是要给弟弟买房子? ——该段,来自微博话题“现实版樊胜美”的描述。

2021年第一个月里,以上三起事件先后登上热搜。

乍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如果三起事件你都品一品,就不难发现有其共性——

是的,我指的就是“原生家庭”。

郑爽墨镜(郑爽墨茶和洛洛)(1)

02

一个个看。

郑爽的事情官媒早有定论,毋庸置疑。之所以我要强调这么一句废话,是写给杠精们的,免得下面又说我给郑爽“洗白”。洗白,洗白,整天就这些唠比饭圈词,洗什么白,你家祖传三代生产洗衣粉的吗?

好。息怒。讨论正事。

郑爽代孕弃婴的所作所为众所周知,就那样了,凉透了活该。我关注的是,这样的郑爽是怎样出现的?家庭和社会在郑爽成长与发展中有何影响?……如果不能去反思这些问题,那么郑爽就不会是孤例,下一个郑爽也许不会出现在娱乐圈,但可能出现在其他行业。

好在在郑爽身上,探究这些问题并不难。因为明星曝光多,留下的资料也多。尤其郑爽的父母还积极参与过综艺节目。(这里推荐视频博主@船长梁晓玲 对郑爽的多期视频分析,甚至早在去年,梁晓玲团队就在节目里明确表示郑爽存在心理障碍,应该立刻停掉工作休息)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

郑爽12岁便被母亲送去四川独自练舞,缺乏安全感,这种被动的过早的“独立”,导致郑爽青春期心理过早闭合,形成缺陷型人格,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越发加剧。

郑爽的父亲非常热衷于参加综艺露脸,在节目里曾表态“怀念郑爽小时候的样子,一直那么小多好啊”,面对长大后的郑爽,观察父女俩的互动方式,称郑爽的父亲为一堵冷墙不为过。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报道过一篇郑爽母亲的专访,由此得知,郑爽母亲从小对郑爽严格控制,将郑爽打造成明星是母亲一直以来的目标,其母亲最大的愿望是与青春郑爽互换人生。

换句话说,郑爽的父母,二人均将女儿视为工具人。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郑爽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全感,母亲的严格让郑爽从小自卑,父亲跟墙一样的寥寥回应,让郑爽很难得到与父母真正的沟通;年幼的独立生活使得青春期心理过早闭合,这导致郑爽没有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意识的探索,因而成年后始终无法达成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共洽,直播事件、综艺发脾气都是体现……最终,缺陷型人格发展到对待生命都冷血的程度,实属可恨又可怜。

当今天的郑爽被视为冷血的“怪物”时,不要忘了,再奇怪的怪物都不会是一天养成的,在我看来,郑爽父母对女儿从小到大的控制欲与工具化,才是头号罪人。

明星如郑爽,依然是一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郑爽墨镜(郑爽墨茶和洛洛)(2)

03

22岁的B站UP主墨茶因病离世,我们可以得知其家庭条件并不差,但墨茶与父母关系不和,几无家里资助;一个人租房外住,求职不利,甚至身份证都被老板折断,最终在贫病交加中不幸离世。

这起事件目前争议较多。

但从中依然能够看到,家庭在墨茶的生活里是严重缺位的,严重到病入医院做手术都不愿跟家里联系的程度,我们无法得知更多家中事,只能说,一个存在原生家庭创伤的年轻人,如果再遇到职场打击,其实是很脆弱的。

在杭州工作的洛洛,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重男轻女,长期向洛洛所要工资,这种压力使得洛洛不堪重负,再加上当晚与男友吵架,心情落魄,被钱塘潮水带走。

这种姐弟家庭并不少见,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姐姐从小都分外懂事,因为爸妈从小便会要求“你是姐姐,要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留给弟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这似乎是天经地义。

只是又有多少父母明白,“太早懂事”对孩子而言,其实不是乖,而是一种残忍。

在姐弟家庭里,弟弟似乎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爸妈的关爱,但姐姐再大也依然是个孩子,姐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但她们很早就被要求“懂事”,于是姐姐认为,那我努力变乖变得懂事会看大人眼色,那么爸妈就会喜欢我,就会给我多一点关爱,对吧。

所以你看,姐姐再大,姐姐也是个孩子啊。她的懂事,不是“真”懂事,而只是为了得到爸妈关爱的迎合性的“懂事”。

于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长大,“懂事”是姐姐认为的唯一一条能够让爸妈满意的路径。

这就是为什么长大后已经到了城市里打拼出一番成绩的樊胜美们,却依然被身后那个重男轻女的家止不住地吸血,樊胜美们难道不知道这是不公平的吗?

只是因为,从小,樊胜美们习惯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习惯了懂事,习惯了让着弟弟——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从小到大,她多么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懂事”得到爸妈的关爱,获得父母应予的安全感。

是的,樊胜美们对背后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又爱又恨,恨是因为父母的不公带给自己太多苦难,爱又是因为骨子里多么渴望父母能够真正接纳和关爱自己。

这正是原生家庭的残忍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太多人哭诉着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旁人义愤填膺地劝道“那就与那个家一刀两断”,但其实很多樊胜美做不到“一刀两断”,因为身为一个孩子,内心最深处总是渴望被父母拥抱的。这是基因里的人性。

究竟要何等的悲凉,才能真正走到与父母“一刀两断”境地。毫无疑问,走到这种境地,亲缘一场,于各自都是彻骨寒的悲哀。

郑爽墨镜(郑爽墨茶和洛洛)(3)

04

新一代年轻人能认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毫无疑问,是进步的。

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两代人的教育水平和信息资讯差距巨大。

在今天,我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自杀的背后,是发病率逐渐上升的未成年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一辈父母,习惯打压式教育,习惯冷嘲热讽对待孩子,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式的傲慢。恕我直言,这种无知的傲慢,迟早会让你付出代价。

而孩子惩罚父母最惨烈的方式,相信你已近在很多新闻里见识过了。

我们之所以对“原生家庭”如此关注,是因为,当一个孩子来到世间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而原生家庭,也就是他的父母,会给这张白纸描摹上最初、最基本的图画。

如果你是幸运的,那么你的父母会小心翼翼为你描摹出适当的图画,你会在关爱和温暖里成长,于是从小你便可以获得爱与自由的能力。

但如果你是不幸的,父母在你的白纸上乱涂乱画,随意撕扯,那么你的心当然就会皱皱巴巴,甚至出现个窟窿,从小没有获得应有的安全感,而是透着冷风和暴力,长大后也容易封闭起自己,你太怕再受冷风吹,你不想让别人看到你皱皱巴巴的心,于是你总是紧绷着自己,面对爱情与婚姻,别人也很难进入你的心。

原生家庭的创伤,可以伴随一辈子,如果没有后天决绝的努力,几乎是没法治愈的。

但同样,原生家庭带给的幸福,也可以是一辈子,在爱与幸福里长大的孩子,从小便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幸福一生的密码。

05

所以,你理解我的意思吧,“原生家庭”,其实是个中性词。

今天在网上,随处可见年轻人们对父母的控诉,对原生家庭的哭诉。

甚至在“你为什么不愿意结婚?”这样一个问题下,最高赞回答是——

“大概就是‘我不想成为我妈那样的女人,也不想找一个我爸那样的男人’”

足见在原生家庭影响下,对亲密关系的失望与恐惧。

但面对网络上如今呈现的一边倒的对原生家庭的控诉,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会给你留下阴影。

这句话的逻辑理由在于,没有父母是完美的。

既然不完美,那就存在做错事情的可能,那就存在对你造成伤害的时候,有伤害,就会留下阴影。

于是,在这里,我只是提醒,也许你需要分清楚“原生家庭的日常伤害”与“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换句话说,请勿因为父母让你伤过一次心,于是你就要把自己对号入座“樊胜美”,这不合理,也脱离事实是吧。

继续。

我当然承认,并且同意,父母的失责,所带来的原生家庭创伤,于孩子是多么严重的人生悲剧。

但同时,我依然提醒一句——

作为孩子,在你如今拥有表达权利的时候,你当然可以以孩子的身份天然站在道德高地上,以“原生家庭”为由,对父母的所有过错进行审判。

但我依然提醒你一句,一句《请回答1988》的台词——请你记得,“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当父母就很容易吗?太难了,我甚至认为是天大的难事。

对孩子爱得少,不对;爱得稍微有点多,又被批评“溺爱”;两个孩子,多出一个老二,老大的心情怎么照顾,一碗水能端平吗;三个孩子,最大的要乖,最小的要爱,中间老二就是总被无视的“德善”?对孩子太严厉,被控诉“打压个性”;对孩子太鼓励,又被控诉“不管孩子”……说实话,那个“度”不好拿捏。就这,我还没列举许多诸如早恋之类的亲子关系之间的灰色话题……

坦白说,我看到今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年轻人对父母、对原生家庭的各种控诉,我是支持,但也是怀有警惕的。因为我不认为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分清楚“创伤”与“日常伤害”的程度界限,所以这种对“原生家庭”的控诉,存在一种变成随意发泄对父母任意不满情绪的可能性。

如果再往更深一层走去,那么其实我对这种控诉原生家庭的行为也是保持警惕的。

因为在我看来,你在网络上发表控诉,除了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之外,于你的实际家庭关系改善并无帮助。

那么这种铺天盖地一边倒的控诉,很容易成为一种空洞的喊口号。

要是有这种功夫,倒不如想办法与父母尝试进行一次深入沟通,或组织家庭活动,或者全家人都好好看看《非暴力沟通》一书学习怎么好好说话。

是的,我也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吧,很理解年轻朋友的心情,“没有哪个男孩长大后愿意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也没有哪个女孩愿意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人”。

我反对空洞的口号式的控诉原生家庭,并非要为父母的过错做辩护,而是年轻的朋友们,你们铺天盖地的控诉和对抗,的确可以“打倒”你的父母,发泄你对他们给予你的家庭教育的不满,但是恐怕你不会想到,只凭这种粗暴的“打倒”,你“打倒”了恶龙,但你自己很大概率又会变成“恶龙”。原因无他,因为那些你所讨厌的,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并未消失,也没有被“打倒”,它们依然存在于你的心性里,它们依然会“折磨”你,于是你的心性就会由此扭曲,并将这种扭曲的阴影又投影在你的孩子,也就是下一代身上,而这一切,都在你无法控制、甚至意识不到的时候潜移默化就会发生。

于是残酷的历史一代代重复,屠龙的少年自己又变成恶龙。

老话里,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叫“家风”。无他,当一代人没能处理好上一辈人留给自己的原生家庭阴影时,那么就仍会影响到下一代。

这就是为什么你简单粗暴地控诉父母、甚至打倒父母,仍然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甚至,原生家庭实在太残酷,把你逼到亲情两断的境地,也依然还没到结束问题的时候。

如果上一辈父母留给你痛苦的原生家庭创伤,而你不想再投影于自己孩子身上,那么你有且只有一个选择——

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自己这一代身上,消化掉原生家庭留给你的阴影。

郑爽墨镜(郑爽墨茶和洛洛)(4)

06

消化的办法有两种:

一是与父母达成和解。

这是因为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就可以是一种进步,很多家庭并不会闹到断绝关系的程度,只是需要各自的成长和恰当的机遇来完成和解,完成真正的接纳。

而这种和解的催化剂,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父母不羞于面子可以反省自己并主动道歉”,“孩子保持主动始终愿意留一个交流窗口给父母”。

当然我也知道,对于中国式家庭而言,“道歉”难于上青天。

第二种消化的办法,则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学习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去体验和观察,你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用教育和知识解放自己,才能把自己的心灵从原生家庭的桎梏中拉出来。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部自传体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受益于教育才挣脱出惨烈的原生家庭。我认为你应该看看这本书。

除此之外,其余的抱怨、吵闹、哭泣、喊口号、无所作为……都是没用的,也是浪费生命的。

阴影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原生家庭的阴影也没什么好奇怪,既然你都能意识并分辨出阴影及其来源,那么站在阴影里哭是没用的,想办法走出阴影才是正事。逃出阴影的过程当然很疼,但留在阴影里窒息更残忍,不是吗。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摩擦摩擦,才是人生的火花。

郑爽墨镜(郑爽墨茶和洛洛)(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