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心理后台的家长在交流时,不少人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辈们传统的打击式教育打掉了自信。
所以有了孩子之后,不少人暗暗决定:绝不走父辈的老路,一定要多多夸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然而,表扬孩子也会在不经意间走入沟通的误区。
心理学家通过多次的人类和动物实验证明,在某种行为后立即给予奖励,会增强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概率确实会提高。
当孩子做对了事情时,我们及时地表扬孩子确实是鼓励孩子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很多关于亲子关系的书和文章都在让大家多表扬和鼓励孩子,但是这样的鼓励和表扬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01
表扬的背后是隐形的控制
我们用前两天的文章《为什么越安慰孩子,反而哭得越厉害?》中用过的例子来讲,女孩儿丢了猫以后,哭得特别伤心。
妈妈鼓励孩子说:“不哭了、不哭了,我们闺女最坚强了。”
我们来看一下,妈妈表扬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更多的是想让孩子不要再哭了,让孩子尽快从悲伤的状态中出来,这里面隐含着操控孩子的目的,尽管此时,孩子的悲伤的情绪还没有释放完。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为了配合妈妈的表扬,强迫自己作出坚强的样子,不再哭泣。
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长大后即使心里特别难受,也会让自己做出坚强的样子。
被隐藏的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像集邮册一样,被一次次收集起来,只会在将来的某一瞬间爆发。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还是让孩子把悲伤充分的表达,悲伤只有被哀悼以后,才会结束,才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02
表扬只是一种浅层的安慰,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孩子这学期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期中考试数学没有考好,回到家以后很沮丧。
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就说“你已经考得不错了”,
可是孩子说:“我那个大题不该错的,我其实会,就是没有审清楚题,不然我能考个好分数的。”
妈妈说:“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
妈妈的表扬,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没有理解自己那种沮丧和失落的感觉,
或者说妈妈极力在否认孩子难过和沮丧的感觉,担心孩子因此受到打击,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没有了干劲儿,于是使劲儿鼓励和安慰。
如果这时候我们说:“是挺可惜的,你确实可以考得更好。”
这样,我们就认同了孩子的感觉,他可能会就这次的丢分再发泄一番,这样孩子的情绪也就发泄出来了。
而我们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很堵,那种沮丧的情绪发泄不出来,会变得很烦躁,更加难受。
03
表扬有时会让人感觉有一种被评判的感觉
因为表扬也是一种评价,表扬者可能会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接受表扬的人有一种低一级的感觉。
比如,评价式的表扬。
“棒,优秀,出色”等,都是典型的评价式赞赏。
一开始,孩子会很开心地接受,但是很快,他们会发现,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就不再是我们口中“优秀”和“出色”的孩子了。
可是,谁能保证自己永远都不失败呢?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停止尝试,只要什么都不做,就不会失败。
这样一来,“评价式”的表扬反而成为了束缚孩子的枷锁,让他们失去勇气、失去努力的动力。
所以,我们的表扬可以尽可能地少用一些你开头的句子,多用一些我开头的句子。
我们的表扬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而不是笼统地去评价。
比如:
看到孩子吃完饭主动帮我们收拾桌子,我们可能会表扬孩子:“你真勤快,真是个好孩子!”
如果,我们换一种句式:"儿子,谢谢你!我今天有点儿累,你帮我收拾桌子,我就可以轻松一点儿了。"
后面的说法中,妈妈没有刻意地试图通过表扬孩子,让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或者说直白一点,没有带着功利性地去表扬孩子,而是由衷地表达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孩子在听到后一种表达方式后,感受到的是妈妈的真诚与尊重,觉得妈妈是在用心地和自己相处,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价值。
04
写在最后
妈妈们可能会觉得我提到的这些是不是太难做到了。
其实,表扬核心就是真诚:
真正地接纳孩子的行为,真诚地表达对孩子行为的认可,表达出看到孩子行为后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自然会感受得到,不会产生抗拒的行为。
其次,在平时避免表扬孩子的天赋、智商、与生俱来的条件,比如聪明、漂亮。
这会慢慢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把自己好的表现都归功于天赋这些不可改变的部分,于是遇到挫折时容易“玻璃心”,否定自己整个人,不知道其实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现状。
而有效的表扬应该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以及一些珍贵的内在品质,比如认真、细心、坚持、肯吃苦、乐观的态度、勇敢、同情心等等。
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
家长对孩子真诚地欣赏有各种表现的渠道,除了直接的夸奖,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表达出来。
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如果,我们表扬孩子以后,孩子反而不高兴了,我们就可以反思一下:
我们的表扬中是否包含着控制,
是不是真的接纳了孩子现在的行为,
是否在居高临下的评判。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夸孩子是一门艺术,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学会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