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许多人不得已过起了独自一人自我隔离的生活。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这样一位艺术家,这样的隔离生活简直就是他艺术作品的翻版!

他长期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对艺术界来说,他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

他1974 年 7 月 13 日跳船到美国,坚信做艺术就应该到世界艺术中心去,在费城上岸后花 150 美元打车到纽约,直到 1988 年美国大赦,做了 14 年非法移民。在自己位于纽约的工作室内外,创作了五件《一年行为表演》系列,成为华人乃至世界行为艺术的极致和先驱。

他就是谢德庆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

谢德庆于1950年12月31日生于台湾屏东县南州乡,1967年从高中辍学,开始学习绘画。服完义务兵役(1970–1973)之后,他在台湾的美国新闻处画廊举办了第一次个展,之后停止绘画并开始从事以“行动为基础”(action-based)的艺术创作。

谢德庆的《一年行为表演》以其极端的实践,让他在国际艺术界名声卓著。全球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称谢德庆为行为艺术“大师”。

在这五个“一年行为表演”中,他订下一套严格的自律守则;这些行为表演以前所未见的形式,将体能耐力暴露在极端的时间条件下,完整体现了艺术做为一种生命的历程。

谢德庆采访

01

“笼子”(1978-1979)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3)

在这个作品中,他建造了一个11.6 × 9×8 英尺的木笼子,并将自己孤独监禁于其中一年。这期间,艺术家不交谈、阅读、写作、听收音机,也不看电视。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4)

在这个两面是松木制作的栅栏、两面是墙的笼子里,只有一张小床,一个洗手池,一盏小灯,一面镜子,以及一个马桶。

一位律师公证了这整个过程,并确保他在一年的时间内从未踏足笼外。他的室友每天来给他送食物、取走他的垃圾,并为他拍一张个人照片,以此记录这一行为过程。

这就是一个监狱。

而且还绝无放风的机会,连看天窗的机会都没有。

从1978年9月30日下午6点走进那个笼子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谢德庆能做的,就是等待一天接着一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过去。

笼子里没有自然光,谢德庆靠什么分辨白天和黑夜呢?

一个办法是从三餐里判断:面包牛奶表示这是早上,芥蓝牛肉饭意味着一天开始走向尾声。另一个办法是听笼子外的声音:这幢公寓的其他房间毕竟不是空无一人,他们的响动也大概能透露一些信息。

头两个星期里,这个28岁的年轻人还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但不久后他就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散步”——谢德庆开始想象笼子是一个社区,床代表家,另外三个角则代表户外,所以,仅仅是在笼子里走两圈,就可以满足“出门”和“回家”的需要。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5)

当然,他也要“工作”。每天,他都在墙上划一道印,就像原始人结绳记事一样。

与此同时,此次行为每个月会一到两次地在上午11点和下午5点间接受参观。

“……只要能够把时间打发了。那一天当然很长,一定要靠想来度过那一段时间,所以度日如年嘛……比别人度一天不容易,那一定是很不容易。”

“一定会想得很多,但头三个月就把一生里面所能够想的都想完了。……反正就是你一天用头脑去想事情,最后才说,啊,我又度过一天了。我还是不错啦,理直气壮起来,让我去把它完成。”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6)

“一个老太婆,我想她大概是没事干,就专门串门,画廊什么地方她都去……然后她有来,然后她也不晓得展示的作品在哪里,然后她就跑到笼子这边问我画廊在哪里?她根本不晓得她实际上已经在看作品了。当然我连动都没有动……”

问:“你自己说过在那一年里面,40%的时间都比较消沉。”

“ 在那种情况下,你一定要用那种消沉的能力你才能度过,你如果太积极,你会在那里边很不好过。”

问:“你有过后悔的情况吗?”

“我是没有,但是我晓得,就是后悔也不可以出来,因为(出来)后遗症会更大,就是说不管做错了或是什么,都要把它完成。那一点是确定的。做一半出来,除非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做艺术了,如果我还在做艺术,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完成。”

02

“打卡”(1980-1981)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7)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8)

每小时打卡一次,持续一年。

并且他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了整个过程,照片中他逐渐变长的头发显示了时间的流逝。最终的纪录在六分钟内将他一整年的行为呈现出来。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9)

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神经质地看手表,晚上做梦也会梦见打卡,甚至梦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也因此不用再打卡。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0)

为了保证自己能被准时叫醒,他还买了12个闹钟,甚至自己研制了一套闹钟系统,把一种电话用的吸盘安装在手表上,然后再连接一个扩音器。

但谢德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很快就练成了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也能打卡的本事。如果你看那个将他一年的打卡行为浓缩到6分钟里的录像,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根本是闭着眼睛在打卡的。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1)

从某种程度上,谢德庆变成了一个禅修者——他需要把自我的意识降到最低,绝不去计算打了多少次,而是将打卡当成生活本身那样自然。

“我觉得任何工作都有点象打卡,一般人都在继续打卡,比如说一个人的工作就是打卡,跟另一个工作没有区别,跟工厂的老板要一个工人数螺丝没有区别,工人的工作是数螺丝,而我的工作就是打卡,就象一个贵族要你把伞拿住,你的工作就是为他打伞,这都没有区别,我的作品还是触及到了存在的荒谬……”

我大体上不用时间这个字眼,我用生命,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底线,但是耗时间的方式是有意思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在消耗生命,消耗有限的生命,而时间据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消耗掉的只能是生命,在打卡时我特别感觉到时间和生命的这种荒谬的关系……”

03

“户外”(1981-1982)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2)

接下来,在《一年行为表演:1981-1982》(简称《户外》)中,谢德庆居于室外一年,其间不进入任何建筑物,地铁,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洞穴,或帐篷。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3)

那年纽约遭受近几年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暖,他要学会迅速生火取暖,还学会用锡箔纸把双脚裹起来,“到晚上把锡纸打开,脚会出烟”。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4)

刚好跟笼子形成一个对比,就是笼子之外,室内户外的,这样你就把整体又作了扩大,你就有触及到了一个人的处境的另外一种层面……你看流浪汉也是一种处境,还有人的一种赤裸状态,人一出生就赤裸地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所以说很多方面使这个作品构成一个很强的隐喻,它和这个世界有一种丰富的对话能力。”

“其实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没有隐居在山里面,我的每一件作品都和现代文明有着很强的联系,同时又和它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再把它颠覆。”“实际上我的每件作品都一样,本质上不变。”“我是每个层面都接触到了,如果有的话越丰富越好。”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5)

“如果说我象一个 旁观者,应该说我更象一只野狼,我的打扮完全变成了一个流浪汉,在人群里面走动,我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肮脏的流浪汉的身份,那种身份是很自由的,然而我又不是一个流浪汉,我是个艺术家,是一个旁观者,那种角度让我觉得很过瘾。……我也觉得我的自由度更大,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纽约人,因为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住,可以去生活。”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6)

04

“绳子”(1983-1984)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7)

他的第四个作品是完全没有隐私和独处的一年。这一年里,谢德庆和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8英尺长的绳子绑在一起,却相互不接触。

他们选了7月4日即美国独立日来开始这个充满束缚和牵制意味的项目,而接下来的一年,他们都见证了彼此的性格、行为差异,乃至人性上的恶。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8)

吃饭、上厕所、洗澡、睡觉,看电影、散步、遛狗、见朋友、接受采访、做一点兼职的工作……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无法分开。

“这种绝对的暴露对人所具有的破坏性,让谢德庆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那些作品简直一文不值,原先那些作品的价值已经被绳子这件作品消解了。”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19)

1984年7月4日,当“绳子”被解开,琳达便逃也似的离开了,他们两个人互相都不想再看对方一眼。直到几周之后,他们才恢复了正常的交往。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0)

“隐私就是一个人的事,夫妻两个人还有隐私,对不对?……即使一个人活下去,我觉得他也不愿意完全看到自己,就是说一个人活下去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对?没有的话,你看到自己太丑陋了你也很难活下去。所以那件作品(一点隐私都没有)有点变成破坏性的了,变成连自己都不想看到的别人却很容易看到,那也会增加丑陋。你的一切隐私变成公开的、丑陋的了,然后会把整个人过去所做的都变成一文不值,就连我前面的三件作品,都有被这件作品抵消掉那一种……这种抵消也有好处,就是你不再觉得你以前做的那个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能够完成了就好了。而不会觉得有多么如何。”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1)

05

“不做艺术”(1985-1986)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2)

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仅生活一年。

问:“为什么在做完绳子作品之后,要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仅仅生活一年。是不是感到一种身心疲倦,一种劳累……”

“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没有什么好想法,没有想法就不可以做下一个,对不对?实际上我印第一张海报,笼子那张海报,就已经有了第五张海报……没有内容,不知道是什么,但这张海报是我所有海报中最让我喜欢的,它是一张空的海报,开始的时候就出了一张这样的空海报,……是为了给笼子那个行为做的海报,还没有把笼子的内容放上去,所以这张海报的图像处还是空的,我只是觉得挂在墙壁上不错,有一天可以做个这样的,做这个就是说我的艺术作品的来源不是艺术而是生活,就变成把艺术剔除掉,把艺术不当作艺术,变成生活来促成我的作品。……变成我不做艺术的生活成为一件作品。当然这件作品要有前面的作品才成立,先有有后有无。”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3)

“我应该讲得再明白一点,有没有做艺术对我来讲都不重要,因为实际上人不必有艺术也一样活着,只有在你意识到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做一些特别的动作对不对?一个艺术家一直在做有的东西,而有的另一面无却往往被人忽视。而有和无视同一个作品的两面,所以我那些作品是把我的另一面,所谓无,一个艺术家无能做什么的那一面也带出来了,变成是一个艺术,我有点这样的倾向,就是说那一面也是我的能力,意思是说一个艺术家独特的一面,在我前面四件作品中,都已经清楚了,但一个艺术家无能的那一面,我也要展现出来,就是说把它们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后把它拉平。”

艺术家与拖延症(自我隔离每天打卡)(24)

1993年艾未未,徐冰与谢德庆

谢德庆的作品大多完美地契合了行为艺术独特而极端的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

他的五个一年计划作品都是私自表演,之后才公之于众的。不论是用照片、影响、文字还是简单地口述来呈现,它们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行为艺术总是会通过一些夺人眼球的方式起到让人印象深刻,有所感悟。

谢德庆的作品全部关于时间,创作的内容就是他如何度过这些时间——虽然是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