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无数科学家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像天上的群星,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英国的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阐释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力学定律;德国的爱因斯坦拿出相对论,开创了力学的新纪元,在他活着的时候,还为人类留下了七大预言。
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名望颇高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人类文明不可多得的重要瑰宝,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天才,他究竟是谁呢?
牛顿与经典力学
事实上,牛顿并不是一个智力超高的天才,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但是他有个极为宝贵的品质:善于思考。
正是因为这个习惯,牛顿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当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它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这个细节,并且展开缜密的思考:苹果为什么只掉在地上,而不往天上飞呢?
这样的疑问打开了牛顿科学探索的道路,也揭开了经典力学发展的帷幕,关于苹果的问题始终萦绕在牛顿的心头,带着这样的问题,他逐渐走入了大学的校门。
成年后的牛顿,已经积攒了很多的知识,他顺利的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在这里,他了解了笛卡尔的科学理论,也学习了伽利略的科学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很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都在这段时间内迎刃而解,欧洲当时的环境,也给牛顿带来了新的机遇。
17世纪的欧洲,在科学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量的理论和学说都在这一时期接连涌现,牛顿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了自己的相关研究,他第一次把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联系起来,构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
这条理论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构成,开创了时代的先河,也冲击了陈旧的物理学体系。
经典力学的出现,代表着自然科学理论的诞生,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将物理学的进程大大推进了,正是在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发明了火箭和发射器,并且能让它们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停留在宇宙之中。
因此,牛顿是世所公认的物理天才,也是英国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本是犹太人,出生在德国,父亲是当地较为出名的小工厂主,母亲则是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他们一家的生活本该平平淡淡,十分幸福。
但父亲的工厂出了问题,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拮据起来,在这种环境下,爱因斯坦的学术氛围并不凝重,然而,在他12岁的时候,接触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
这本书令他无比痴迷,自此之后,他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数学,并且开始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展开了自己的“小小研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爱因斯坦在数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16岁时,爱因斯坦成功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并且加入了瑞士国籍,大学教育期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并且对光速运动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这就为其后来构建的一系列高速运动物理理论打下了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领域内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但发表了“量子论”,解决了光电效应的问题,而且还向苏黎世大学提交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爱因斯坦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从“量子论”到博士学位,再到“狭义相对性”原理的提出,全都集中在这一年,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要知道,这时的爱因斯坦,年仅26岁。
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爱因斯坦的很多理论都没法实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也被逐一证实。
综上,爱因斯坦在学术领域内开一代先河,为物理学和数学领域带来巨大的贡献,被称作德国最牛的天才也毫不为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爱因斯坦具有“中国情缘”。
1922年,爱因斯坦收到日本的邀请前去讲学,这期间,他两次路过上海,并且在上海停留了三天左右,他见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事件都被记录在《爱因斯坦文集》当中。
1938年,为了帮助我国进行抗日斗争,爱因斯坦在美国2000多个城镇开展了援华募捐的活动,可以说,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
1955年,爱因斯坦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的家人遵照遗嘱,没有举行葬礼,也没有给他建造坟墓和纪念碑,反而将他的遗体推进了火葬场,他的骨灰,撒在了无人问津的地方。
两弹元勋钱学森
说到我国军事力量的提升,不少人都会想到钱学森,他作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军事力量和物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功不可没的助力。
钱学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这就导致他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再加上他对科研领域情有独钟,因此,他的学习之路也顺风顺水。
钱学森先是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随后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留美的机会,此后,他只身一人前往大洋彼岸,学到了很多的先进知识。
留学期间,钱学森受到了西方学生的歧视,但他毫不在乎,因为用实力说话,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果然,在他出色的成绩面前,这群自诩不凡的西方学生闭上了自己的嘴,而钱学森也顺理成章,取得了博士学位。
凭借着出色的成绩和优秀的实验成果,36岁的钱学森留在了麻省理工担任教授,照理说,他本可以凭借这个“教授”的身份,在美国各个大学中“横着走”,用各式各样的实验成果和论文,收获满满的美金。
但钱学森并没有这么做,当他得知华罗庚要回国的时候,立刻向院方递交了辞职申请,准备报效祖国。
但是,钱学森研究的是航空领域,这个专业在当时十分金贵,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美国方面想尽了办法,希望让钱学森留在美国。
美方威逼利诱,用尽各种手段,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内,还将钱学森关进了监狱,最后,他的老师冯·卡门千方百计帮他周旋,周恩来总理也答应美方,用五个美国俘虏换钱学森的一条命,就这样,钱学森有惊无险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第一时间投身于火箭和导演的研究工作,但当时的中国科学界既没有人才,也没有设备,可以说是一清二白。
面对此景,钱学森没有多说一句怨言,他心无旁骛、苦心钻研,最终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导演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出现大大提成了我国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同时,也震撼了整个世界。
结语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天才,我国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我国最需要的地方,为人们的生活添砖加瓦,为国家的复兴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