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中国20世纪最有学问的人,这么说应该没有多少人有反对意见。很多人对胡适感兴趣是近些年的事,很长时间来,由于种种原因,封锁了或者有意回避胡适的信息。

提到胡适这个人,人们感兴趣的主要是他的情感,比如说他的婚外恋,比如说他这么一个新派人物还维持着旧式的婚礼,穿西装的胡适娶了一个小脚女人江冬秀。

23岁小伙娶46岁退休教授(她16岁嫁48岁男人22岁守寡)(1)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

很多人都说他是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这样,胡适的母亲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封建专制家长愚昧昏庸的印象。这些天,我看了很多胡适的资料,对他的母亲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一、成亲前的冯顺弟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873年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冯顺弟的父亲曾经被太平天国抓去服过劳役,脸上还被刺了“太平天国”4个字。

23岁小伙娶46岁退休教授(她16岁嫁48岁男人22岁守寡)(2)

冯顺弟的父亲

这是一个本本分分、生活拮据的农民家庭,冯顺弟父亲最大的愿望是盖起几间瓦房,但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

冯顺弟到了16岁时,到了该找婆家的年纪,媒婆到家里来提亲,提的竟然是一个48岁的中年人,在当时这岁数就跟老头差不多,那人叫胡珊,又名胡铁花,中过秀才,教过私塾,还当过江苏的候补知府。

他曾经娶过两位夫人,都先后离世了,冯顺弟的父母不太同意这门婚事。

一是因为胡铁花两位前妻给他留下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大儿子和大女儿比冯顺弟还大,女儿一过门就要给别人当后母,旧时代高门大户的后母是很难当的。

二来女儿嫁过去是做填房,虽然不是小老婆,感觉还是不如找一个年纪相当的做原配夫人。

第三,害怕别人说闲话,说他们贪财把女儿卖给了一个老头。

但是冯顺弟很体谅父母,嫁给当官、有钱的人家,对家庭有帮助,父亲盖房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其实冯顺弟在14岁逛神会的时候,在很多人中见过这位人称“珊先生”的人,胡铁花在乡邻中的口碑非常好,有一句话说:“珊先生还没有到家,烟馆赌场都关门了”,意思是烟鬼、赌棍都害怕胡铁花,说明他是个好人。

于是冯顺弟就请父母做主让她嫁到胡家,她宽慰自己的父母,说48岁年纪也不算太大。1889年,16岁的冯顺弟与48岁的胡铁花成亲了。

23岁小伙娶46岁退休教授(她16岁嫁48岁男人22岁守寡)(3)

婚后,胡铁花教冯顺弟读书识字,也帮老丈人家盖了新房,他们夫妻生活很美满,两年之后胡适出生。

有些资料上说冯顺弟是自己做主主动嫁到胡家当填房,当时给我的印象,她像一个风风火火的侠女一样,其实冯顺弟的性格非常温顺,少言。

冯顺弟从小就非常懂事,父亲去村外挑石头盖新房,还是小女孩的冯顺弟,总是在村口迎接父亲,见到父亲之后,她会从筐子里取出一两块石头抱回家中,她想要减轻父亲的负担。她善良,温暖,会关心人,处处为别人着想。

二、22岁起守寡的冯顺弟

1895年,胡适4岁时,胡铁花因脚气病死于厦门任上。22岁的冯顺弟带着4岁的胡适回到胡家老家,安徽绩溪上庄村,她作为主母要打理那一大家子。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呀?胡适的大哥是个有名的败家子,赌博、抽大烟,在外欠了一屁股债,他经常回家拿东西变卖,家里的烛台、香炉、酒壶,都会被他顺手牵羊出去典当。

胡铁花在世的时候气得拿剑要砍这个逆子,冯顺弟都跪着替他求情。胡铁花去世后,胡适的大哥就更加有恃无恐了,他屡屡以胡家的名义在外面欠赌馆和大烟馆一屁股债。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里这样记载: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帮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封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見这些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2]

胡适的两个嫂子总是不和,闹意见,她们的孩子和胡适年岁相当,遇到孩子争执或一些家务小事,两个儿媳总是给后婆婆冯顺弟脸色看,指桑骂槐,当着她的面故意打骂孩子。年轻的当家主母冯顺弟默默忍受着这一切,从不给人难看的脸色,不说一句指责的话。

实在忍不下去了,她躲在自己屋里哭泣,哭早逝的丈夫,哭自己可悲的命运,媳妇听到后也会过意不去,端茶进来算是赔礼和解,如此家里会太平一阵子。

因此胡适懂事后对于看人脸色这事就特别反感,他曾说: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他也从小从母亲哪里学会了无论何事都不给人脸色的好品性。

季羡林说胡适: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1]

胡适的母亲也不是一味任人欺负的老好人,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她年轻轻守寡,还要操持一个大家族,胡适的五叔曾在背后说了他母亲的闲话,她为了自己的名誉不依不饶。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甚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甚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2]

这段话出自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也教会了胡适大事要讲原则。

三、冯顺弟是怎样教育胡适的?

胡适自幼聪颖,父亲胡铁花很早就亲自教育,胡适不到3岁就认得1000多个字,胡适读到的第一本书是他父亲手抄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他教育幼小的胡适,要学会做人,努力成为“圣人”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学识是否渊博在其次,养成良好的品性才是首要问题。在大方向上培养了胡适塑造高尚人格的自觉性。

现在有很多人说孩子负担重,教育太早揠苗助长、后劲不足,看看胡适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

胡适3岁就进了私塾,那时候一般孩子的学费是一年两块银元,胡适的母亲则给6块,就是希望先生逐字逐句给胡适解释清楚教授的一切知识。而且后面她每年增加一个银元,总希望先生多教些东西。

胡适也聪明好学,把读书当成乐趣,3到12岁的9年私塾教育,凝聚着先生的功劳,更凝聚着胡适母亲的心血,这期间的言传身教,严厉与慈爱有太多故事,容我下篇文章细细道来。

胡适12岁时,先生认为已经无法再教胡适了,他似乎把先生的本事都学会了。母亲又送他到上海进新式学堂读新书,6年下来,胡适的学问打通了古今

1910年,胡适19岁时,又考取了美国留学的资格,在美国留学7年,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

23岁小伙娶46岁退休教授(她16岁嫁48岁男人22岁守寡)(4)

胡适1914年照片

胡适13岁离开母亲,只身在外求学,他母亲22岁就守寡,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但她从来不溺爱,也不粗暴打骂指责,胡适终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有那么好的品性,与他母亲的关系最大。

胡适的母亲留下一张照片,那是他在美国留学时,母亲病重,担心自己挺不过去,留张照片等儿子回来有个念想。那种情况下,这位坚强的母亲没有给儿子透露自己的病情,还交待别人,如果她死了,也要帮她每月给胡适写信,假装她还活着,她就是不愿耽误儿子的学业。

23岁小伙娶46岁退休教授(她16岁嫁48岁男人22岁守寡)(5)

胡适母亲冯顺弟

我常想,当今的妈妈们真该向胡适的母亲学习,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能有她大吗?我们教育孩子的决心和毅力能有她大吗?

参考文献:

【1】子通.胡适评说八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2】胡适.四十自述{Ml.长沙:岳麓书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