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最终失败了,让人不由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1)

从天时地利人谋来看有五点结论。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启后,源源不断。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去守街亭,可是马谡很轻松就失去了街亭,诸葛只好退兵。

2,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时候他自己发现所带的粮草不够用,只好撤退!

3,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是忽然听有人报告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由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只好退回汉中

4,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买通蜀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步谣言,说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刘阿斗大惊,急命诸葛亮回师,有只好退军!

5,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李严有书来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退兵,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严是害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唐朝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说: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可见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样的职责,他们共同记录着王朝大小事务,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两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两个著名史官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全国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务“咸决于亮”。高度集权会使他容易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随时随地都会有过激行为发生,比如他如何排挤李严;如何刘禅;如何对待仓促发动北伐等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国不置史”这个举动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蜀亡以后,即使是作为蜀汉著名史学家谯周弟子的陈寿,在当代人修当代史的情况下,奉命修编的《三国志》里也惟有蜀书因为“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各类资料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无法单独作传,最后仅仅只修了一卷便作罢了。倘若说在刘备手上的时候是因蜀汉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政权稳固度应该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诸葛亮“犹有未绸”这样简单的失误所能解释得通了,而要是从“行事多遗”这个角度去看,更会多少令人疑惑其“国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名人介绍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2)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3)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5)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作品鉴赏】

《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五次北伐为什么说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能取得成功)(6)

《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