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掏一时爽,在想掏需谨慎!

掏耳朵可以说是最大众化的“休闲娱乐项目”了。棉签、挖耳勺,甚至是中性笔芯,想起来什么用什么;掏的时候麻酥酥的,非常舒服;掏完之后多少有点耳屎,看着十分有成就感。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1)

图源见水印

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常常导致意外。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2)

相关报道,图片来源:新华网、搜狐网、新京报

那么,耳朵应该什么时候掏呢,关于耳屎的说法里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吃耳屎会变成哑巴。”

错误。

这种说法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其主要目的恐怕是吓唬一下小孩、免得他们乱掏耳朵。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3)

不过,我们可以就此了解一下耳屎的成分。

外耳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朵眼儿”,由骨骼和皮肤组成。皮肤上分布着两种腺体,皮脂腺和顶泌汗腺。皮脂腺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里不再多说;顶泌汗腺也叫大汗腺,体积比普通的汗腺(小汗腺)大、分布则不像它们那么广,主要存在于外耳道、腋窝、乳晕、肛周等部位。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外耳道里死去的细胞,再加上外界进入的灰尘,就构成了耳屎,即医生们说的耵聍[dīng níng]。这样的成分虽然有点恶心,但不至于引起中毒——把耳屎吃进肚子里,不用担心变哑巴呦。

“耳屎油说明不健康。”

错误。

耳屎有两种:一种是干性的,碎屑状、脆脆的,颜色多为棕灰色;另一种是油性的,非常粘稠,刚出现的时候通常为浅金色,过不了多久,在氧气和细菌的作用下会变成黑色。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4)

两种耳屎,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是什么决定耳屎的形态呢?

答案其实很容易想到——组成耳屎的四种成分中,皮脂、灰尘、死去的细胞没什么特别的,你、我、他都差不多,唯独大汗腺与基因有关。欧美人的大汗腺分泌较为旺盛,耳屎多为油性;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大汗腺分泌不那么旺盛,耳屎多为干性。

换句话说,耳屎的形态是命里带来的,跟健康与否没什么关系。

“耳屎没什么用。”

有大用。

第一,耳屎可以润滑、保湿。

外耳道里的皮肤跟其他地方的皮肤一样,缺少足够的水分容易干裂;一旦皮肤干裂,就给了细菌入侵的机会。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恰恰是有效的保湿剂。

第二,耳屎具有清洁作用。

每时每刻都有细胞死亡,外耳道里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外耳道直接与外界相连,难免沾染一些灰尘。如果不想办法把它们处理掉,它们会不断堆积、直到把耳朵眼堵死。

幸好我们的身体没有那么笨。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颜料在耳朵眼里做一个记号,观察记号的位置。结果发现,记号会不断往外移动。换句话说,外耳道内的上皮细胞像传送带一样,缓慢却坚定地将耳屎送出耳朵。此外,咀嚼等动作引起的震动,可以加速耳屎的移动。

第三,耳屎可以杀菌。

听起来很让人惊讶,是吧?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些争议,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耳屎可以对付细菌、真菌。比如,有研究显示,耳屎可以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外耳道炎最常见的黑手。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5)

金黄色葡萄球菌,图片来源:pixnio

“戴耳机会导致耳屎变多。”

部分正确。

年龄、精神压力、机械因素都可导致耳屎增多。机械因素分为两种可能:入耳式耳机或助听器会阻挡耳屎的移动,导致耳屎在耳道内堆积;老用棉签掏耳朵、用很大的音量听歌曲,可能会刺激到外耳道,导致耳屎分泌增多。

“不掏耳朵,耳屎会把耳朵堵住。”

错误。

正如前面说过的,人体有一套往外推送耳屎的机制,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耳屎堆积;另一方面,我们平常掏耳朵的方式是错误的。拿棉签来说,木棒太硬,不小心可能会造成损伤,裹棉花的一端又太粗,有可能把外面的耳屎推到耳朵深处。耳屎在耳朵深处堆积,有可能堵住耳朵眼,引起外耳道耵聍栓塞。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去医院!医生那里不仅有更好的检查设备,能够判断耳屎的情况,而且有一整套对付耳屎的工具。

比如说,可以先往耳朵里滴一点液体、让耳屎溶解、变软,然后用专用的工具将耳屎取出来。价格非常亲民,而且绝对不会伤害到耳朵。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6)

外耳道耵聍栓塞,图片来源:《A Parent's Guide to Ear Tubes》

总之,耳屎看起来很小,如果处理不好却有可能引起大问题。等有空了,咱们可以聊一聊眼屎、鼻屎……

参考文献

[1]LUM C L, JEYANTHI S, PREPAGERAN N, 等.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Properties of Human Cerumen[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 2009, 123(4): 375–378. DOI:10.1017/S0022215108003307.

[2]GUEST J F, GREENER M J, ROBINSON A C, 等. Impacted Cerumen: Composition, Productio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QJM: Monthl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2004, 97(8): 477–488. DOI:10.1093/qjmed/hch082.

[3]MITKA M. Cerumen Removal Guidelines Wax Practical[J]. JAMA, 2008, 300(13): 1506–1506. DOI:10.1001/jama.300.13.1506.

[4]ROESER R J, BALLACHANDA B B.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Anthropology/Epidemiology of Human Earcanal Secre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1997, 8(6): 391–400.

[5]ROLAND P S, SMITH T L, SCHWARTZ S R, 等.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erumen Impaction[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8, 139(3 Suppl 2): S1–S21. DOI:10.1016/j.otohns.2008.06.026.

[6]WRIGHT T. Ear wax[J/OL]. BMJ Clinical Evidence, 2015, 2015[2020–05–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56173/.

[7]MAKINO K, AMATSU M. Epithelial Migration on the Tympanic Membrane and External Canal[J].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1986, 243(1): 39–42. DOI:10.1007/BF00457906.

[8]ALBERTI P W. EPITHELIAL MIGRATION ON THE TYMPANIC MEMBRANE[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 1964, 78: 808–830. DOI:10.1017/s0022215100062800.

正确掏耳朵的方式你知道吗(你还敢随便掏耳朵吗)(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