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世界一战和二战主要知识点(国际史视野下一战爆发原因探析)(1)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对这场战争进行探究和反思。回顾一战的沉痛历史,列强逐鹿确实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但C位之争是不是一战的全部?本文运用国际史研究方法,跟随中外学者的研究足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进行归纳和梳理,以就教于大家。

一、国际史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运用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即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国际史是自20世纪后期以来美国学术界逐渐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目前已经形成一股潮流并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打破以往历史研究中“民族—国家”分析框架的约束,以整个国际体系或者文化背景作为研究的参照系;研究范围涵盖跨国或多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物质、消费、情感等方面;强调利用多国档案和多元资料,以“自下而上”的方法,以“文化”因素、“弱势群体”等作为研究的突破口。[1]可以说,史学界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对一战原因的探索已经扩展到了种族、宗教、大众心理、战争观念、宣传舆论等各个方面”[2],有助于推进一战史的整体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一战起源

一般而言,中国学者普遍接受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的论点,认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以及新老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竞争,是引爆资本主义世界大战的根本动因。而目前国外学者则倾向于把以下五种表面上相互关联的因素并称为一战的“共因”:除了显而易见的帝国主义外,还包括军事互助体系、军国主义、民主主义和作为导火索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3]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杰克·列维和约翰·瓦斯奎兹合编的新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从多角度对一战爆发原因和蔓延过程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权力、盟国、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以及政治人物等多方因素,对一战前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军事决策过程的影响。[4]

在德国历史学界,“大国分摊责任说”逐渐形成共识,取代了舆论一致的德国“完全责任”说。对此,《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德国‘完全责任’的政治命题从学术角度看是站不住脚的……1914年的主要责任在柏林,也在维也纳和圣彼得堡。”[5]

俄罗斯学者雅希莫维奇认为:“战争是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冲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是日益加剧的帝国主义趋势的直接后果。”而列维亚金却持不同观点,他指出:“在谈论一战起因时,重要的是不能陷入宿命论,不能认为国际生活或个别国家发展中的某些矛盾(作为战争起因来考察)必然要导致悲剧的产生。”[6]

美国肯尼思·华尔兹教授重点从人性、国家特性和国际体系性质等三个层次分析战争的起源问题。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在国际体系层次上的表现是德国的崛起和同盟体系的僵化……而国际体系中新旧力量的博弈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国家层次上,同样有两个重要因素对于战争的爆发有影响:一个是奥匈帝国内部的危机,另一个是德国内部的政治形势,即德国内部社会矛盾紧张导致其领导人过于急切地追求世界霸权。这两个因素使得民族主义兴起以及霸权转换迫在眉睫;而在个人层面,一战前各国的军事领导人都普遍有迷信进攻的观念,偏爱快速动员和大规模决战,对战争的速战速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加剧了事态向战争的演变。小约瑟夫·奈的论述比较全面地勾勒了导致一战爆发的三个层次的因素,是运用层次分析法解读一战起源的完美代表。[7]

本质上讲,一战是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力量和各种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冲突和较量,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等方面不协调和不均衡的结果。[8]

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热情的推波助澜

关于种族主义对一战的全方位影响,美国的迈克尔·艾达斯通过探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充满偏见的制度框架是如何以多种方式酿成了这场遍及欧亚的战争[9],证明种族主义也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俄国Б.Л.哈夫金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战线( 1914—1918 年) 》一文中也指出,俄国是在“捍卫东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口号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0]Л.B沃洛布耶夫则强调了战争起源中的民族主义因素:“我们的史学研究传统上认为小民族是列强的牺牲品。这种立场未必完全正确。首先,不能降低他们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积极意义(塞尔维亚人、捷克人和爱尔兰人等),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是欧洲本来已经爆炸性局势中的不稳定因素。”[11]

俄罗斯历史学家认为,各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对各大国决策者的决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比如Е. Ю.谢尔盖耶夫在《一战研究中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一战的爆发伴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当时参战国的大部分居民都被这种情绪浸染……士兵、军官、女护士和神职人员在前沿阵地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以及包括俄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掀起的志愿军运动,都证明了民众情绪的高涨。[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越来越狂热的帝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十分微弱,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当时的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13]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

四、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因素被关注

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因工业化导致的民族国家发展而得到了加强。伴随高度物质文明而产生的西方民族的优越感同普遍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结合,使欧洲社会文化和心理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暴力观和战争观。[14]

社会战争心理和战争情绪对战争的爆发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参战各国普遍存在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前所了解和想象的程度。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与其说是战前各国政府宣传煽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几个世纪以来以民族优越性和自豪感为特征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15]

德国历史学界关注政治、军事人物的心理及其与战争的关系,威廉二世的战争责任问题已经争论了100年。帝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的角色定位也被普遍接受,现在的学者更关注的是“皇帝身边的人”。米歇尔·伊普肯汉斯编辑出版的《阿尔伯特—霍普曼的日记、信件和笔记:1901—1920年间威廉二世不平常的生活》;阿夫勒巴赫出版的莫里茨·冯·林克和汉斯·冯·普利森等人的日记和文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些人物都是“皇帝圈内”的核心人物……学者们试图通过描述皇帝周围高层人物战前和战争中的言行、举动,他们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历史位置、与皇帝的个人关系等,寻找与战争爆发有关的重要线索。[16]

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布莱内在《战争的原因》中强调了心理因素对于战争决策者的影响。他注重强调对决策者的心理层面分析,指出:事实上,导致战争的重要的常被忽视的因素是乐观的看法,即国家领导人怀抱对战争前景的乐观看法发动了大多数战争。总之,决策战争的人对于战争的未来前景抱有错误的乐观态度,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17]

美国教授斯蒂芬·范·埃弗拉认为,一战前欧洲各国普遍流行进攻优于防御的信念,这使得各国政要对于打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盲目乐观乃至作出错误决策,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18]

文化因素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加拿大学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在《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中认为,要证明大战的重要性,当然一定要谈到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和情感。他从宽泛的文化史角度来探讨这些利益集团和情感。在试图从宽泛的和比较的角度去评估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时,无名士兵处在前沿和中心,对普通士兵的精神状况和行为动机也应当关注。[19]

现任英国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国际政治理论教授、美国学者理查德·内德·勒博在《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引证了大量的具体史料,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做出了扎实、详细的案例分析。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常性被描述为预防性战争。这一论断的基础是所谓德国对于俄国的恐惧,这一观点是长期受到争议的。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主要的战争都是具有多重和互补的原因。[20]

A.B.列维亚金考察了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因素在战争起源中的作用:“无疑,有关为了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和国家的)利益而使用暴力是正确的和合法的观点,促使欧洲列强政府和社会舆论去用军事手段解决20世纪初期国与国关系中所积累的矛盾。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革命、革命战争和民族战争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到2O世纪初期己经深深地融入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中”。[21]

综上所述,中、德、俄、美、英等国历史学者大都从国际视野出发,认为列强逐鹿、C位之争确实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小觑,而当时已经深深融入欧洲各民族中的文化和精神因素——战争心理和情绪,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自从有了人类的利益交往关系建立及其制度化过程,以利益矛盾与冲突为最高表达方式的战争就如影随形,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人类文明交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导致战争的因素从来就不是单一结构的,在一战结束百年这个历史节点,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持续不断地开展深入研究,就是因为殷鉴不远,需要认真总结反思历史经验,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进而了解、掌握战争规律,寻求维护和平的正确之道和有效方法,打造人类和谐共存的“地球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扎实有效的历史逻辑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编辑)

注释:

[1]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光明日报》2014年7月9日第15版。

[2][3] 梁占军:《一战历史给现实的启示》,《北京日报》2018年5月14日第15版。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构、政治与决策》,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hqxx/xsh/201404/t20140404_1057747.shtml。

[5][16] 转引自徐健:《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世界历史》2015年第6期。

[6] 转引自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7][17] [18] [20]转引自梁占军:《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一战起源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3期。

[8][14] [15] 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9] [美]迈克尔·艾达斯著,王申蛟译:《种族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

[10] 转引自粟瑞雪、李志东:《俄罗斯学者关于一战问题的最新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12期。

[11][21] 转引自张盛发:《从遗忘的战争到重要的战争》,《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4期。

[12] [俄]叶夫根尼·谢尔盖耶夫著,张丹编译:《一战研究中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12期。

[13]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世界历史》2014年第1期。

[19]侯丽:《【新书推荐】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j/gj_qkzz/201808/t20180828_4550146.s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崔蕊满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