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但看死有多少价值,意义几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

  人固有一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但看死有多少价值,意义几何。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自古以来,军人最醉情于胜利的美酒,而祝捷的酒杯里总是浸透着血色的悲壮。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任何一种牺牲都是不平凡的,而军人的牺牲更显壮怀激越、撼人心魄。刀光剑影里,“宁可前进一步死,也不后退半步生”;战马嘶鸣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旌旗猎猎下,“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牺牲,如长虹贯日,如江河行地,如日月行天。

  牺牲,用生命承载了军人的血性。无论是“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的英勇无畏,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无论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决绝态度,还是“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的前赴后继……这种牺牲精神,融入血脉、刻进筋骨,化作舍生忘死的一往无前,成为军人群体的精神图腾。

  军人,用牺牲书写着生命的不朽。湘江一战,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掩护主力部队成功渡江后,陷入重重包围,几乎全军覆没,被俘后撕开伤口,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电视剧《亮剑》中,只剩下单人单马的骑兵连长,仍高喊着“骑兵连,进攻”的口号,完成了最后的冲锋。轰然倒下的是躯体,昂然矗立的是丰碑。这是何等的震撼心魄,这是何等的感天动地。

  然而,牺牲是军人的最高付出,并不是军人的最大奉献。军人生来为战胜,执干戈以卫社稷。建立“莫遣沙场匹马还”的赫赫战功,换取“不教神州起烽烟”的和平安宁,这才是军人的真正价值。如果在关键时刻,以死亡规避失败,即使以命相抵,也无法了断败局,洗去耻辱。

  甲午战败,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镇远”管带林泰曾、继任管带杨用霖自杀……身后留下一纸《马关条约》以及规模空前的割地赔款。军人能这样向国家和民族交代吗?

  庚子事变,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受命抗击八国联军,京城从皇帝到百姓都对其寄予厚望,但刚到通县张家湾就自杀了,留下遗书——“天下事从此不问罪臣”,全军不战自溃。军人能这样完成使命任务吗?

  一寸山河一寸血。新中国是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的,人民军队的胜战之路是用牺牲铺就的。从“八年喷血斗豺狼”,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再到“抗美援朝倡正义”,广大指战员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向死而生,征服无数天险;枪林弹雨,留下血色苍茫;气贯长虹,铸就不朽传奇。

  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壮烈。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正是这无私无畏的流血牺牲,染红了党旗国旗,染红了万里江山,沉淀为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之钙。

  如今,烽火远去,硝烟散尽,但军人并未远离流血牺牲。张超、余旭、申亮亮、李磊、杨树朋、张楠、刘景泰……一个个浸染鲜血、耳熟能详的名字,支撑起中国军队的脊梁。“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寄身锋刃、死亦国殇,国家爱之、人民敬之,丹心昭日月、功勋铭江河。

  “英雄雨打风吹去,太平岁月最蹉跎。”一些人醉享太平、醉生梦死,丧失理想信念、丧失党性原则、丧失法纪敬畏、丧失道德底线,终被绳之以法。“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是奋斗就会有牺牲。军人的热血,当为民而洒、为国而流,留下千古绝唱、万代风流。

  “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百年前邓世昌的铿锵话语,言犹在耳,惕厉后人:效命沙场,英魂永驻。如果自杀逃责,则为人所不齿,即使一死了之,也无法洗脱罪名。

监 制:李云龙

主 编:夏小晨、张 勇

责 编:董青青、文 芳

编 辑:田 园

主管 | 政工悦读理论宣传学习中心 主办 | 红星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