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交往是否具有社会性(浅谈社会性动物)(1)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这段话被作者引用来说明核心观点。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蚂蚁、蜜蜂到猴子、猿类,许多其他生物也具有“社会性”。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它们有何不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社会情境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所谓社会情境,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受到别人的影响。同样一个人,放到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社会性动物》是阿伦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偏见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文情怀。读了这本书,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当“认知失调”时,人本能地会为自己辩护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它指的是人们在同一时间内面临两种互相矛盾的、不兼容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是某种看法、信仰、行为等等。

当新认知和旧认知发生冲突时,就会面临“认知失调”的处境。而在这种情况下,人本能的反应是为自己辩护(为自己的某种行为或观念找理由)。比如某个证没考出来是因为题太难而不是自己不努力。

人们通过自我辩护来应对认知失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二是尽量拉近两种认知之间的巨大差距。

动物的交往是否具有社会性(浅谈社会性动物)(2)

第一种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有熬夜的习惯,但在因为熬夜生病住院后,他就坚决认为熬夜有坏处,并且为此开始试着戒了熬夜的习惯。

第二种,拉近两种认知之间的差距的自我辩护来解决认知失调。比如,一个男人千辛万苦只为追到心中的女神,终于抱得美人归,女神成为自己妻子后却发现,女神身上有很多他不能接受的缺点,这时就在“追到女神是最大梦想”和“女神原来不是自己写想的那样”之间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失调,这个男人开始试图拉近这两种观念之间的距离,比如“女神不爱做家务,但她每天打扮得很漂亮,和她一起出门自己也很有面子”,“女神花钱大手大脚,但这能促进自己更加发奋向上,在事业上取得更高的进步”。由此可见,其实修正自己的观念,有时对人们的身心愉悦更有好处。

动物的交往是否具有社会性(浅谈社会性动物)(3)

人们从众的目的是什么?

从众,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会现象。比如有些人排队几小时,只是为了买一杯“网红奶茶”。

具体来说,“从众”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群体成员的压力或是来自他人的影响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从众的目的是为何?

从众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通过跟别人保持步调一致来获得他人的好感。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找来九个人模拟陪审团,其中三个人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三个人各司其职,一个负责和另外不知情的六个人唱反调,一个附和,还有一个先反对后附和。试验结束后,斯坦利沙赫特让他们相互打印象分,结果发现,那个附和大多数人意见的人分数最高,而唱反调的分数最低。这就说明人们从众的原因和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大多数人的好感,避免被孤立。

动物的交往是否具有社会性(浅谈社会性动物)(4)

除此之外,从众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保自己做的是对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知该如何做选择时,常常会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比如,荒野里的分岔路口,一边是有脚印的,另一边是没有脚印的,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已经有人走过的那条路。

人与人产生的社会关系中,“说服”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因为“说服”涵盖了两个方面:说者和听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和谐共存,但出现矛盾、纷争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你试图将世界历史梳理一遍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将这些历史串联起来的,是一场有一场的战争。人,天生是有攻击性的,有时,人会对一些残忍的行为表示习以为常、无动于衷,甚至会认同。比如当美国人被采访到,美国报复利比亚恐怖主义行径因此对利比亚这个国家进行疯狂轰炸,这样的行为,他们怎么看。采访结果显示,71%的人赞成这种报复式的轰炸行为,只有31%的人认为这种轰炸式的袭击会对遏制恐怖主义有效。

在支配社会生活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感觉与社会脱节会导致人们失去调节情绪和控制注意力、行为和冲动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某个群体中存在归属感,我们希望与他人有一个良好的关系。而一旦我们被拒绝或者被某个群体排斥了,我们往往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在学校中被排斥或被孤立的学生往往成绩不太好,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并且会很敏感;在公司中,如果领导让我们讨论周五聚餐吃什么,而部门其它成员讨论的时候没有带着我,我往往会会生气,感觉我不属于这个部门,我也会比较抗拒参加这个聚餐。

被重视需要:人类具有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强烈动机,希望自己在所在社区中有社会地位、有积极的声誉。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无论是对别人、对家人还是对周围的世界。

我们希望自己在自己家的小区中、家人亲戚中、领导同事中或者同学们中得到重视,或者说是在某个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存在感。在某个群体中越被重视,越具有存在感,我们便越倾向于和这个群体产生联系。

如何与人拉近关系

作者说,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他好,而是让他帮你的忙。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想发展人际关系,常见的一种思路是为对方付出。

比如,你想和一位异性发展恋爱关系,可能就会夸赞他,送他礼物,帮他做事,以求打动对方。然而,心理学研究却发现,这种刻意对对方好的做法,未必总能奏效,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虽然我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刻意去这么做,我们可能会怀疑对方隐藏了什么动机,或者有什么附加条件,于是就会提高警惕性。

要发展跟对方的关系,与其刻意讨好对方,不如换个思路,请对方帮你个忙。帮完你之后,你们的关系反而会拉近许多。这是因为,态度很多时候是对行为的事后解释。如果对方帮了你个忙,那么对方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为什么要帮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好的人!”他会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比如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曾经有一位政敌,总是和他作对。为了把他争取过来,富兰克林想了个办法。他听说这个政敌的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有的书,于是便给对方写了个纸条,借这本书。对方把书送了过来,一周之后富兰克林再把书还回去,顺带写了封信,表达了感激之情。这件事过后,他们再次见面时,这位政敌居然主动和富兰克林打了招呼。后来两个人甚至发展出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已经做了更加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们让被试做一个实验,得到了一大笔报酬,然后让实验人员问其中三分之一的被试,说自己的实验经费紧张,能否从报酬里捐一部分出来。另外三分之一的被试收到了同样的请求,但问他们的人不是实验人员,而是一个与实验无关的人。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可以留下这笔钱。之后,所有的被试都填了一份问卷,询问他们对于实验人员的评价。结果显示,给实验人员捐过钱的人,对实验人员的印象也最好。那些捐钱给无关的人,或是留下钱的人,则没有这种印象。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为什么我们要接受信息,或者换句话说,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社会动机使我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言论和行为的影响?一个人如何对某个民族、某种宗教或种族群体产生偏见?偏见与喜欢类似?还是恰恰相反,涉及一套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许多人对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

因为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受他人的影响;影响他人;高兴、开心、悲伤、厌恶、沮丧,或者被激怒——我们的天性就是对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提出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尽管大多数业余社会心理学家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并达到他们自己的满意程度,但这些偶然的“检验”缺乏细致的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又是怎么被说服的,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又容易在哪些情况下产生攻击行为,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持我们的亲密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命题,然而看似高深的理论,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这些心理学常识,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避免很多麻烦和矛盾,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及能够在面临他人、社会、世界发生的事情时,能以更理智的思想和角度去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