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制作、播放的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宝”热潮。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41处不可移动文物(一件镇国神器出土于湖北随州)(1)

那是1978年的事情了。当年2月底,武汉空军某部要在随州城郊修建一个雷达修理所,在一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一阵轰鸣过后,大家发现小山包本是红砂岩,却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大家意识到,这里可能藏着一座大型古墓。

开山炸石工作立即停止。3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派来的考古人员进行了钻探发掘。钻探发掘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兴奋:这里是一座大型古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6倍!但由于墓坑上层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无法进行原封不动地保护,只能进行抢救性发掘。

于是,这座被命名为曾侯乙墓的大型古墓,在沉睡地下2430多年后,出现在公众面前。

41处不可移动文物(一件镇国神器出土于湖北随州)(2)

曾侯乙墓共出土了15000余件文物,包括各种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这些文物中有6239件属于青铜器。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青铜器应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打击乐器,能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创下了多项纪录。此前,中国各地已经出土了40多套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数量最多(共 65 枚)、重量最重(达3500千克)、音律最全(十二律齐备)、音域最广(跨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1个八度)、保存最好、音质最高、做工最精细的一套编钟,属于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被称为“镇国神器”。

顺便一说,曾侯乙墓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只是一名诸侯,按照礼乐制度,没有资格享有这套编钟。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诸侯们的蔑视和破坏,的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

41处不可移动文物(一件镇国神器出土于湖北随州)(3)

曾侯乙编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被视为“国宝”。如今,曾侯乙编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曾侯乙编钟名列其间。

《国家宝藏》在介绍曾侯乙编钟时,提到曾侯乙编钟被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78年建军节上,演奏了《东方红》《楚商》《一路平安》等曲目。第二次是1984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春江花月夜》《楚殇》《欢乐颂》等中外名曲。第三次是1997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的音乐会上,演奏音乐家谭盾创作的《1997:天地人》大型交响曲。

事实上,曾侯乙编钟原件只演奏了前两次。

41处不可移动文物(一件镇国神器出土于湖北随州)(4)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学家李纯一、黄翔鹏等人曾经前来随州,对这套编钟进行测音。测音结束后,音乐学家们用曾侯乙编钟现场演奏了一曲《东方红》。演奏完毕后,文物专家立即以保护文物的角度提出,曾侯乙编钟不适宜于演奏音乐。如果非要演奏音乐,建议采用复制品。

有关方面历时5年之久,耗费了100多万元,复制了一套曾侯乙编钟。这套复制品不仅在外观上酷似原件,音乐性能上也能与之媲美。所以,《国家宝藏》提及的第三次在香港的高规格演奏,实质上是由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完成的。

不仅如此,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还曾经漂流过海,到日本、卢森堡等国展览,担任重要的文化交流使命。

【参考资料:《国家宝藏》《中国民乐:编钟打击乐器》《古历史上的最大发现——曾侯乙编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