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丛锦簇水滨生,东湖绿道正葱茏。从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的“严冬大考”,到4月8日武汉“解封”,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再到宣告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时节如流,决战决胜之地史诗般的抗疫历程,成为感动世界的人类共同记忆。

武汉抗疫亲历记(多位外国青年讲述湖北抗疫亲历)(1)

资料图 新华社 王辉富 摄

本报记者近日赴武汉采访,邀请多位外国青年讲述湖北抗疫亲历,走近他们十分珍视的一段青春记忆——艰难时刻,他们选择同中国人民在一起,无数次由衷喊出“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加油”。无分国别、种族的守望与祝福,透出坚毅而温暖的力量。

留在湖北,从来都不后悔

回望隔离生活,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本报记者得到的最多回答是“不后悔”。

奥莱利昂·维亚德,来自法国,“90后”小伙儿,供职于名为“虚拟博览会”的法国在线商务展会集团。北京、武汉,都留下了他求学、工作、生活的足迹。他1月中旬离开武汉,本是到妻子娘家所在地湖北随州过年,没承想,疫情突如其来。他放弃撤侨机会,决心担起责任,同中国家人共渡难关。如今他说,事实证明自己做对了,远在法国的父母更为他庆幸,因为湖北胜了,武汉胜了……他感叹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赢得这场战争的国家!”

努尔·胡达,来自巴基斯坦,“90后”姑娘,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读水生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完成了论文答辩,本计划1月29日学成回国。可是,离汉通道于1月23日关闭。何去何从?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般的窘迫感顿时向她袭来。所幸,中科院水生所的大门仍然对她敞开,她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导师像对自己女儿一样继续关心帮助她……讲起这个过程,胡达心里暖暖的。

“留在武汉,这是正确的决定。”对本报记者作出这个回答的,还有中科院水生所巴基斯坦博士生桑吉·库马尔、印度博士后阿妮拉,武汉大学摩洛哥博士生哈娜妮·塔米克(她愿意中国朋友称她何晓娜)、塔吉克斯坦本科生达弗拉托夫·哈伊里金(中文名字叫卫东),华中师范大学阿尔及利亚硕士生苏莱曼尼·艾敏(中文名字叫莫晗)、肯尼亚博士生拉斐尔·姆瓦泰拉……他们都为自己的坚守而备感骄傲。

不约而同,他们没有过多向本报记者描述隔离生活的难耐,而是十分诚恳地说,最想表达感谢!

体验过不同国家生活的维亚德说,遇到大灾大难,独在异乡的外国人往往遇到更多困难,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得到如此温暖的关怀。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一个个暖心时刻:随州外办安排送来口罩、消毒液,片区警察主动上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国全民抗疫中的一员。”维亚德的肺腑之言,也是在湖北亲历抗疫的很多外国人士共同的感受。

深受触动,感念人间大爱

回眸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最触动他们的是什么?

“仅用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全世界都很受触动:一是因为看到中国政府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挽救生命;二是因为看到中国实力非凡,为则必成”“这么短时间,这么多方舱医院建起来,设施配备好,病人收进来,实在太惊人!”“4.2万余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赶到湖北救人,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又是不约而同,他们由衷赞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世罕见的强大力量。

透过点点滴滴的真善美,感知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行动,感念人间大爱情怀。

胡达说起口罩。医护人员摘下口罩的瞬间,抓住了她的心;民众自发地、不留姓名地给民警送口罩,也深深打动了她。

阿妮拉说起医生。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女医生,在工作间隙跟母亲通电话的瞬间,深深印入她的脑海。她说自己不怕留在武汉。即便万一被感染,她也完全相信中国医疗水平,相信中国医生能治好。

莫晗说起捐助。从电视上看到一位老者把全部积蓄捐出用于抗疫,那个场面令他难以忘怀。

何晓娜说起故事。每一天,她浏览中国媒体报道的大量激励人心的故事,备感振奋。她向武汉大学捐款抗疫的故事,又被老师讲述给学生们听,口口相传,对她的感谢和赞誉随之纷至沓来。

库马尔说起社区。谈到2月中旬自己耳部发炎时社区工作人员对其格外照顾,他说那是如同家一般的美好感觉。

维亚德说起“邻居”。驰援湖北的江西医疗队后勤保障人员与他同住随州宾馆,他由此更直观地体会到中国医护团队的非凡付出和重要贡献,也更认识到自己安心配合隔离措施,就是参与抗疫的切实行动。

娓娓道来记忆中弥足珍贵的一个个片段,无不深深感怀。拉斐尔这样概括:那些毫不懈怠、昼夜值守的医生、保安、宿舍管理员、志愿者,“都是我们所依赖的无名英雄,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真实情况,就是中国很棒

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作为亲历者的他们,对此作何评价?

还是不约而同,他们历数“意料之外”的井然秩序——大批支援队伍火速赶来,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救治有效;空前严格的隔离措施出台,居民积极配合,生活有保障……阿妮拉所称道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肩并肩”投入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库马尔所惊叹的“严格‘封城’后还能给当地社区居民,包括留汉留学生供应外地运来的新鲜蔬菜和活鱼”,都令这些外国青年感佩不已。

“我非常欣赏‘封城’决定!这是最重要的、非常及时的、完美的决策。派中央指导组到武汉来,关心最困难的人……我是见证者,中国树立了榜样!”胡达满心称赞。

拉斐尔心里有个评判公式:闯过任何危机都缺不得一个基本要素,即老百姓相信政府行为符合人民最大利益。他认为“中国人民对本国政府非常信任”,正是基于这个判断,他在武汉很有安全感。

“我感受到集体主义力量的价值,看到中国政治制度具有的优越性。”维亚德不无感慨地说。

“我只想说,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这种在全国范围立即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方法。”何晓娜强调。

“所有的英雄们都团结在一起,每天都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病人……全中国人民都在携手努力同病毒交战。在我眼中,这就是团结的伟大象征。”莫晗讲道。

“世界历史必须记住这样一个伟大民族,为全世界人民安全所付出的伟大牺牲。”卫东打开一个更大的视角。

选择公道,反对造谣抹黑

国际舆论场,正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呈现一场正与邪的较量。他们看在眼里,决意选择公道,因为他们知道真相。

他们向在国外的家人和朋友讲述中国真实发生的事情,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制作视频展示亲眼所见,设计抗疫标语鼓舞人心、温暖人心。他们告诉世界:中国为维护人民生命权竭尽全力,中国行动卓有成效;中国没有种族歧视,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可以作证……拉斐尔的观点很有代表性:针对来自西方一些人和西方媒体的偏见,他们这些亲历者应当做讲真话的行动派。

他们看穿了抹黑中国行径背后的原因:世界上承认中国抗疫行动取得重要成效的人越多,西方一些势力就越不甘心。何晓娜认为“造谣者都是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太快的人”,维亚德认为“抹黑是因为畏惧,担心被中国进一步超越”。

“污名化中国的那些报道,都是捏造事实。我希望西方人能够选择真实!”胡达说。

“说中国人工合成病毒?完全是谣言。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们都在进行研究,根本没有人得出这个结论。”库马尔说。

“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应该聚焦抗击病毒、保护人民安全的使命,而不是指责中国。”阿妮拉说。

“中国的抗疫行动不容否定和误导,我一直这样说,相信正是中国的有力措施保护了我的安全。”莫晗说。

“有些国家的政客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不值一驳的抹黑行径上,不如多想想救人之道,多学学中国经验。”卫东说。

他们关注国际媒体报道,由衷期待西方媒体拿出良心之作。维亚德告诉本报记者,他已不愿看一些西方媒体的评论,但比较欣慰地发现法国媒体最近有报道认为,“战疫过程中,法国跟中国是最好的朋友,彼此要建立最深的友谊”。

敬佩英雄,看好中国未来

如果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抗疫亲历,他们会说什么?

“过山车。”胡达道出了心路历程——有过对逝者的痛惜,有过隔离期间独自过生日的孤寂,但更有因“解封”后看到生机重现而顿生的欣慰和昂扬。

“收获。”拉斐尔感觉自己上了一堂有价值的课,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未来和个人奉献与牺牲的辩证思考,使其深受启迪。

“团结。”莫晗从中国行动中更深地悟到这个词的分量,这也是他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初心。

“在一起。”阿妮拉认为万众一心,是中国得以克服一切困难的最重要原因。

“当之无愧的勇者。”何晓娜深深敬佩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奋发有为,强调“国际社会应该感谢中国,学习中国”。

“赢得战争。”维亚德看到了中国的成功,更看好中国这片机遇的热土,向往未来在中国发展事业同样取得成功。

“中国胜了,中国成功了。”库马尔不仅积极评价抗疫成效,而且表示“百分百相信中国经济能很快完全恢复活力”。

卫东没有给出自己的回答,而是说:“那些冲在一线的真正英雄,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非同寻常的抗疫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

“虽然世界经济深受疫情影响,但中国经济充满韧性、日益多元,既有制造业,又有信息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能够助其抵御任何外部冲击。”拉斐尔十分肯定地认为。

“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的回答,又一次不约而同……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国家,就这样定格于他们难忘的青春记忆。其中,留下了他们同中国人民命运与共、守望相助、彼此祝福的美好一页。

延伸阅读:

​研究“包子铺指数”、帮邻居购物……在华老外这样抗“疫”

两个老外,一个在深圳,一个在上海;平日出门戴口罩,出入社区量体温,生活看似平静和相似,但他们却都“闲不住”......

76岁的比利时人豪朗·德库帮身体不好的邻居下楼购物并送到门口;美国学者万福麟打趣说要建立“包子铺指数”,反映城市日常生活的恢复水平。

我从来没想过因为疫情离开。”定居上海20年的万福麟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企业项目总监,疫情期间他给国外亲朋好友写信,讲述了他在上海的所见所闻,认为“没必要过于担心”。

在深圳的德库,自愿承担起为身体不好的邻居采购生活物资的任务,他说“能和家人、朋友以及勇敢的中国人民一起抗击疫情,我觉得是一种幸运。”

一讲起中国抗“疫”,两个人都打开了话匣子。

民众的自觉自律让人感慨

每天清晨,德库坐在位于深圳罗湖区的自家阳台上,泡一杯清茶,在电脑上查阅着最新疫情信息。自2006年起每年春节,他都会陪妻子回深圳过年,今年因为疫情,他准备留在深圳陪妻子。

德库告诉记者,起初,街道清冷、店铺关闭的景象让喜欢热闹的他有些不太习惯,但同时也让他感慨于民众的自觉自律和卫生意识,“宅在家中,出门戴口罩,就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们进出小区、进入公共场所都要接受体温检测,小区也全面加强了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这让我们更加放心。”

“当下,戴口罩除了防疫作用外,还象征了团结,我当然希望能成为当中的一分子。”美国人万福麟说,他看到,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定期用消毒剂擦拭电梯和扶手;绝大多数城市公交没有中断,城市还在运转,这些都让人放心。

城市正渐渐重拾“烟火气息”

上海徐汇区的一家包子铺前,等候的队伍渐长。每天,万福麟总会在包子铺前驻足。

“我喜欢每天在街上散步,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拍下慢慢恢复正常生活的上海。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是包子店。从昨天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与几天前相比,排队的队伍变长了,长度基本是工作日中午的正常水平。”

三句话不离经济学本行,他开玩笑地说要建立一个“包子铺指数”,用以“衡量城市恢复其国际化生活速度的指标”。

“一切都在发生着积极变化。”万福麟说,他想在街头见证上海重拾往日的“烟火气息”。

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德库开始承担起为家人和邻居定期去超市采购的任务。“我和妻子为家人和邻居购物,因为邻居的健康状况不佳,外出会冒更大的风险。”

"邻居中还有一对刚从武汉回来的夫妻,因为在隔离期不能出门,他们就把购物清单发给我,再微信转账。后来小区物业派专人及时负责这户人家,就不用我操心了。”德库笑呵呵地说。

这位和蔼可亲的比利时老人表示,他特别想为中国、为武汉做点有意义的事。他想让所有人知道,“正是武汉的付出和努力才让我们更加安宁。”

中国人的团结奉献令人赞叹

“疫情期间的一个故事让我感动不已。一天晚上(在电视里)看到,武汉的人们打开窗户,高唱着国歌,互相加油鼓劲,高喊着‘武汉加油’。”万福麟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

谈起疫情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德库说道,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线,同时承担着巨大的感染风险。“我必须要强调,其中有许多女性,她们是真正的勇士!”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人民日报 中新网

编辑:TF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