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随父母住在昌潍地区的昌邑县,我奶奶家在济南,而姥姥家则在更远的邯郸,每到春节我们多半要去探望老人,所以自小我就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火车的具体印象大约是在我五六岁之后,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候火车都是绿皮车厢,速度很慢,我们出门要先从乡下坐班车到潍坊市,然后再坐火车去济南或邯郸,一折腾都要一天多,所以我记忆中的坐火车多数都是在夜间。

夜里的车厢里灯光幽暗,窗外更是一片漆黑,只有火车轮敲击铁轨发出单调的咣当声让人昏昏欲睡。

不过火车经过桥梁时还是挺有意思,那嗡嗡的声响让人紧张又兴奋,这时候我会立刻趴到窗边向外张望,会看到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面以及河堤上好像还盖了一层白雪,显得特别清冷、空旷。看了老半天发现这条河有些奇怪,嗡嗡的过桥声早已过去,火车为什么还一直在河的中央呢?这时身后有一个人起身拿东西,河随即不见了,哦,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河,是车窗反射的车内亮光!既然精神了,那你继续看夜景吧,把脸紧紧贴在车玻璃上,使劲儿寻找旷野中的点点闪亮,不过那时候实在太落后,广大乡村都没通电,村庄田野根本没有一点光,满眼只是黑漆漆的夜。随着火车的晃动,我仿佛感觉夜幕又变成了无边的大海,火车是在海岸线奔驰,让人又充满了另一种幻想。

火车到站可以乘坐带有折叠棚的人力三轮车去倒长途汽车,但到达小站就很尴尬了,记得每次到达历城站,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在夜色中走七八里的山边小路,扛着大包小包,又困又乏又紧张。

拥挤也是那时候坐火车的特色。人多车少,多数情况下又没座号,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向车门挤,希望占领一个有利位置。我最担心的是挤不上车,所以每次检票都十分紧张,由此形成的条件反射还一直延续到我二十多。

车辆仍吃紧怎么办?加开“焖罐”!我“有幸”坐过一次由封闭货物车厢代替的临时客车,车里面黑洞洞的,只有一人多高的小窗户上能透进一线光亮,它没有任何设施,冰凉的地板上散落着一些石头和干草,人们坐在石头上或甘草上,并相互挤靠在一起来抵消车厢的摇晃。作为六七岁的孩子,我对这种车厢还是充满了新鲜感,东看看西瞧瞧,因为在电影上见过运兵都用这种车厢。

后来有了我弟弟,我被留在奶奶家生活并在济南借读了几年小学。奶奶家就在铁路不远处,那里还有一个五等小站,叫韩仓站。铁路上天天都有好几趟客车经过,对火车一直充满神秘感的我也变的司空见惯,不过火车还是给我和伙伴们带来了很多乐趣,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没有钟表,孩子们就靠火车来报时,我们还时常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声音,判断下一趟列车有多远。

还有一种火车比较的奇特,它叫“市郊车”,可能是用来接送通勤职工上下班的吧。记得它的车厢两头是敞开式的,顶上有长长的帽子盖,下面带着一圈铁栏杆。每次火车到站还没停稳,就有一些小伙子跳下来,有些人则故意在火车开起来之后才跨上去,显得非常“洒脱”。我叔叔带我去大明湖时坐过一次市郊车,把着护栏边走边看景,感觉确实奇妙……

1980年我考上大学又回到济南。大学四年乘坐最多的是慢车,记得有一趟车叫501,这是一趟夜间行驶的车辆,从济南到潍坊不到200公里的路程要走六个多小时,从济南站开出不远就来的北关站、黄台站还有历城站、郭店站等等等等,每站必停,停的让人心焦,特别做到后半夜开始犯困了,迷迷糊糊刚睡着就听得轰隆隆一阵车厢间的撞击声,火车停了下来,然后就听到乘务员大声呼喊某某站到了,抓紧下车。车上一阵忙乱。然后汽笛一响,火车又开起来。一宿迷迷糊糊、晃晃荡荡,灌了一耳朵的站名,什么尧沟、昌乐、朱刘店、潍坊……最让人抓狂的还是给快车让道,那时候胶济铁路线还是单线,慢车要在某些站停靠在一边,给后面的快车或对面的客车让道,若快车晚点了,慢车则要停上数十分钟,颇有些被“歧视”的感觉。不过这个车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到潍坊的时候是凌晨4点多,可以立刻赶赴几里外的长途汽车站买到上午回家的汽车票。当时从潍坊发往下面各县乡镇的车次很少,去晚了当天就坐不上了。

工作以后条件好了许多,出差跑长途就可以乘坐卧铺车了。不过那时的卧铺车条件也很差,特别是夏季,即便是开着车窗也会把人热出一身汗。记得86年去湖北十堰市开会,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卧铺车,车外热乎乎的风不停地吹进来,吹得人浑身发黏,简直能把凉席粘起来,回想起来也是蛮受罪的。不过更受罪的是返程,我转乘的是武汉到青岛的特快,也许是旅游季节的原因?车上人多的难以想象,不但过道挤满了人,车座之间也站着人,有些人实在没处落脚只好坐到椅子背上,至于喝水上厕所只好忍着吧,更可乐的是,每个座椅底下竟成了最受追捧的空间,一些常客自带凉席,一上车就直奔座底,铺开席子进去呼呼大睡,让人既羡慕又学不来。

90年代中期出现了空调车。记得这个车前面都带着K字号,车速能够到达120公里/小时,颜色多是彩色的,橙色,红色或者蓝色,非常的神气漂亮。此后坐火车出行真正成了一种享受,速度快了一倍多,也不再拥挤了。随之还兴起了许多“夕发朝至”的车次,如济南到烟台,济南到上海都是当天晚上上车睡一觉,第二天一早就到达目的地,非常的舒服。一时间坐K字头客车出行成了时尚。我甚至一度以为 K就代表空调的意思,直到近几年才留意到自己认知的错误。

K字号列车热门的同时,双层空调客车又横空出世。济南到青岛的Y11/12次“齐鲁号”旅游特快,以其鲜亮的橘黄色调和气派的双层造型吸引力无数赞美的眼光,之后各省会城市相继又开通了进京快速列车,我们济南开通当日往返首都的k35/6双层客车,一度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我98年春天到北京去开会坐了一次K 36客车,走进车门、经过中间过道,向上6级台阶就进入上层车厢,向下6级台阶则进入车厢下层,天生喜欢复杂空间的我上上下下把车厢转了个遍,然后坐在中间层过道的折叠椅上,美美地享受着车厢内外的别样风景。

2005年元月份,我因公去了一趟日本,在东京和大阪住了半个月,期间坐了一次新干线。第一次见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大家伙确实有些激动,走进车厢,环境比较柔和安静,它车窗不太大,座椅靠背比较高,每个靠背上还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小把手,这是当时比较突出的印象。它开起来非常平稳,当看到车厢内显示时速250公里时,也颇为感慨,心想我们啥时候也能有这种列车、也达到这个速度?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车日语也读作“新干线”。

2007年左右,我看到济钢区域的胶济铁路开始修建高架桥,因为地面上的双线铁路客运货运车辆混用,严重制约了客运的速度和运力,所以才为客车专门开辟了一条专用的线路。2008年夏天专线通车,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国产的“子弹头”从头顶呼啸而过,激动之情无与伦比。当时这个白色的子弹头有个很哲学的名字叫“和谐号”,意思是这八个车厢都有动力,大家共同带动列车前行。

不久我因公去青岛开会,兴致勃勃的享受了一下动车组。走进车厢发现它比新干线要气派许多,车窗非常大,车厢更为宽敞明亮,各种结构线条也硬朗,看在心里更为敞亮。特别是车厢连接处的洗手房和厕所,精致豪华程度不输给四星宾馆,让人印象深刻。座椅的空间要比 B737和A320大的多,走道也更宽更顺畅。这个车开起来一点儿也不晃,特别是没有了传统火车咣当咣当的噪音,这是铁轨已经改为无缝轨的功劳。看着显示屏上的速度也到了每小时250公里,兴奋自豪之情难以言表。我与同行的富厂长一边聊天一边看风景,“毫无防备”的就到了青岛。

之后我们国家高速客运事业突飞猛进,2011年就开通了京沪高铁专线,当年秋天,我送大学毕业的儿子去北京转机赴卡迪夫读研究生,首次乘坐高铁。当看见显示屏上车速到达每小时350公里时,心里还是颇为紧张,因为当年7.23温甬线动车组撞车坠桥事故刚过去不久,所以对动车及高铁还是有些忌惮。望着正在熟睡的高出我一头的儿子,我心里默默祈祷老天一定保佑大家平安。

后来高铁在全国全面普及,给国民带来极大便利,也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我们还不断向国外输出高铁产品和技术,赚取了大量外汇,也提高了中国影响力。

作为一名电气高工,我深知高铁自动控制的难度和分量,它不仅需要最尖端的电子技术、最高新的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还要有科学严谨的制度及操作规程,最重要的还要有人的综合素质做保证,高铁的成功与安全精准运行涉,涉及到无数学科和行业,它能最真实反映出我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确实值得骄傲。

去年秋天,结束了在上海儿子家半年一度的带娃的生活,懂事的儿媳照例提前给我们买返程票,她说还是再坐飞机回去吧,舒服一些。我说坐高铁吧,高铁省事,总时间也差不了多少……

坐在宽敞舒适的复兴号上,可以欣赏一下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也可以看看南京东面的群山环绕,不久就见到长江大桥,待江面上一艘艘巨轮变成小点,便可以打个小盹了。此时我早已不再关注火车跑到多少快了,也不再担心是否安全,身心十分放松。一觉醒来,巍峨的泰山已在眼前!伸个懒腰、整整行李,再过十分钟就到济南了,是快!

李白当年曾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绝世佳句来赞美他的“轻舟”之快,而近两千里的沪济之旅,“复兴号”才用了一个多“时辰”,这速度,如果诗仙再世的话,不知会用什么流丽妙语来感叹?

老宝,2022.1.25写于济南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1)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2)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3)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4)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5)

想起那段回忆(旧事回忆坐火车)(6)

壹点号 泉城老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