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邵氏的胡金铨、张彻两位导演,引领着“新派武侠片”的时代浪潮,勇往直前。《大醉侠》、《独臂刀》、《保镖》、《龙门客栈》等作品,也都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武侠经典。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

然而,一切就如同命中注定一般,在60年代末如火如荼的武侠片,到了70年代初却被“异军突起”的功夫片,快速抢占了票房份额。

1970年,功夫片《龙虎斗》以200多万的票房成绩,打败了《十二金牌》、《五虎屠龙》、《十三太保》等一众武侠片作品,坐稳了彼时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

而1971年之后的李小龙,更是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一次又一次造就了功夫片的票房神话。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3)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4)

1973年,李小龙突然去世,可这股“功夫片热潮”却没有就此退散。70年代末,成龙凭借“功夫喜剧”的特色,在港片市场备受瞩目。

而八十年代初,李连杰也趁着功夫片的热潮,一路南下,顺利进入港片市场。 在港片票房市场之上,成龙、李连杰这“一南一北”两位打星,也围绕“功夫片”的题材,两度展开票房对决

在李、成二人的功夫票房大战之下,功夫港片市场也掀起了时代变幻的影坛暗流。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5)

成龙、李连杰的首次功夫片交锋

成龙、李连杰的首次功夫片票房对决,是在1982年。这一年,港片导演张鑫炎,与内地电影人合作了功夫片《少林寺》,而这部电影,也成为了李连杰的影坛成名作。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6)

其实,《少林寺》最开始的导演,并非是张鑫炎,而最初选定的男主角,也不是李连杰

《少林寺》在1979年就开始了拍摄工作。起初,片方选定了港片导演陈文,执掌电影的拍摄。陈文导演在拍摄时,借鉴了港片名导胡金铨的电影风格,将“京剧表演特色”与“古装片故事”相结合。

为了突出“京剧表演”的元素,陈文导演还挑选了大批京剧团的演员,参与电影的拍摄。可是,陈导的这些做法,并没有获得投资方的肯定。

在投资方的心目中,“赚钱”是拍电影的“第一目的”。1979年,胡金铨导演的《空山灵雨》、《山中传奇》,接连遭遇票房滑铁卢。

票房市场的失利,说明胡金铨导演的这一套电影拍摄模式,已经无法抓住市场观众。陈文导演在《少林寺》里模仿胡金铨的电影风格,票房结局也可想而知。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7)

为了确保电影的市场效果,陈文导演被片方换掉,张鑫炎则接手了《少林寺》的拍摄。

在影片的创作上,张鑫炎导演希望以写实的打斗长镜头,表现传统武术的魅力。为了完成写实的动作场景,张导主张启用职业武术运动员,参与电影的拍摄。于是,李连杰、于承惠、计春华、于海等人,也都应邀出演了《少林寺》。

80年代初,功夫喜剧的创作模式,在港片市场十分流行。在这部《少林寺》里,张导也为故事融入了不少“喜剧元素”,比如:男扮女装的李世民,偷偷吃肉的僧众。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8)

在内地,这部《少林寺》基本都是以“露天电影”的形式轮回放映,所以影片没有具体的上映日期。但在港片市场,《少林寺》却于1982年1月21日,走入了各大电影院线。

李连杰的《少林寺》在1982年1月21日进入港片市场。而港片市场的“本土打星”成龙,也在1982年1月21日这一天,推出了自己的功夫力作《龙少爷》。

在命运的安排之下,成龙、李连杰这两位“功夫巨星”,就这样展开了彼此间的第一次正面票房交锋。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9)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0)

作为“功夫喜剧”的领军人物,成龙在港片市场一直极具票房影响力。 1982年的这部《龙少爷》里,成龙将自己“杂耍式的喜剧打斗风格”与“运动项目”相结合,花样频出的动作场景,吸引了大批的市场观众。

最终,这部《龙少爷》在港片市场拿下了1700多万港币的成绩,位居该年度的票房亚军。而与《龙少爷》同一档期上映的《少林寺》,则以16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为了这一年港片市场票房榜上的第四名。

虽然在港片本土市场,《少林寺》的票房表现略逊于《龙少爷》,但在彼时的内地电影市场,《少林寺》却造就了一段票房神话。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1)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2)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1月21日这一天,与《少林寺》展开票房交锋的功夫港片作品,不止《龙少爷》这一部,还有刘家良的《十八般武艺》。

在《十八般武艺》里,刘家良将“刘家班”硬桥硬马的动作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片中的“十八般兵器打斗”场景,也震撼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不过,面对长镜头打斗表演之下的《少林寺》,刘家良的《十八般武艺》还是败下阵来,只收获了9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3)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4)

1982年,是华语功夫片的一次创作高峰。这一年,成龙的《龙少爷》、李连杰的《少林寺》、洪金宝的《败家子》、刘家良的《十八般武艺》 相继诞生。

可是,在佳作频出的“繁荣景象”背后,华语功夫片却悄然走入了发展低谷。进入1983年之后,成龙、洪金宝等人,相继转型到现代动作片的拍摄之中。只留下了刘家良、李连杰,在功夫片的题材创作之上坚守。

1986年,刘家良、李连杰合作的《南北少林》,成为了80年代华语功夫片最后的挽歌。该片之后,华语功夫片的题材淡出观众市场,李连杰也跌入了事业低谷。

1982年的《少林寺》、《龙少爷》、《十八般武艺》似乎也在无形之中,见证了80年代华语功夫片由盛到衰的时代落幕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5)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6)

成龙、李连杰的二次功夫片对决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90年代初。由于程小东的影坛崛起,“吊威亚打斗”的动作设计风格,开始在彼时的港片市场风靡。

在这种“威亚打斗”风潮的影响之下,武侠片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功夫片也在全新的动作设计理念之下,重获新生。

此时的李连杰,也凭借《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等作品,迎来了自己电影事业的“第二春”。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7)

1994年,李连杰、袁和平、陈嘉上联手,对李小龙的经典功夫片《精武门》进行翻拍,打造了风格硬朗的经典功夫片《精武英雄》。

在这部作品中,陈嘉上导演弱化了《精武门》里浓郁的复仇主题,尝试以“大时代之下的思想变革”为核心,探讨“科技的进步”与“武者时代的落寞”

深刻的思想主题,跳脱于刻板印象的角色塑造,大大提升了《精武英雄》的艺术水准。而袁和平摆脱传统功夫打斗场景,以“搏击风格”设计的动作桥段,也为这部《精武英雄》的动作戏码,增加了诸多亮点。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8)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19)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0)

在李连杰推出《精武英雄》的同时,1994年的成龙,也组织拍摄了一部功夫经典,那就是《醉拳2》

如果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是对传统港式功夫片的冲破窠臼、变革求新。那么,成龙这部《醉拳2》,明显就是“八十年代港式功夫片”的集大成者

成龙的《醉拳2》在思想主题的表达之上,与李小龙的《精武门》颇为相似。二者都是将大时代之下的民族矛盾,映射在一个小人物的个人恩仇之上。“国仇家恨”双重动机之下,主人翁大打出手,展现武者气魄、民族气节。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1)

除了在思想主题上,遵循传统功夫港片的设计,《醉拳2》在动作场景上,也成就了传统功夫港片的打斗巅峰。

在《醉拳2》里,成龙的“成家班”与刘家良的“刘家班”强强联手。笑闹不羁的杂耍式打斗硬桥硬马的刘氏拳脚设计,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精彩异常的动作场景,也让这部《醉拳2》抓住了庞大的观众群体。

1994年,《醉拳2》凭借豪华的阵容,精彩、密集的打戏设计,在本土港片市场拿下了40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而这一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却在港片市场之上遭遇了票房重挫。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2)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3)

先锋性的尝试,总是很难被当时的市场观众所理解,李连杰的《精武英雄》便是如此。在思想主题的表现上,《精武英雄》打破了功夫港片的传统。在动作场景上,该片也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

这些风格上的创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不错,但在当时,却不被市场观众所理解。1994年的港片市场之上,《精武英雄》只拿到了1400多万票房成绩,便草草收画。

虽然在票房成绩方面,《精武英雄》与《醉拳2》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作为90年代功夫港片的两大巅峰,这两部作品在众多功夫片影迷的心中,却都有着不可撼动的银幕地位。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4)

成龙李连杰年轻和现在对比(李连杰的功夫片对决)(25)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2年的成龙、李连杰,因为《龙少爷》、《少林寺》首次展开功夫片票房交锋,而这两部作品之后,80年代的功夫片创作潮流,也由盛转衰、归于平静。

1994年,成龙、李连杰因为《醉拳2》、《精武英雄》,再度对决功夫片。而这两部作品,又意外地见证了90年代功夫港片的时代落幕

1994年之后,功夫片迅速成为了港片市场之上的小众题材,被港片创作者们快速遗忘。而《醉拳2》、《精武英雄》,也成为了90年代功夫港片最后的两座高峰

2000年之后,港片逐步衰落,功夫片更是成为了时代的眼泪。2008年,《叶问》的票房大卖,虽然再现了华语功夫片的辉煌,但却未能掀起新的功夫片创作浪潮。

随着“叶问”系列的完结,功夫片的题材再度归于沉寂。曾经在华语影坛闪烁一时的“功夫片”题材,不知道在未来的大银幕上,是否还有绽放光芒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