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农村仔学农业。

水产养殖的模式有很多种,对养殖场地建设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特别对于某些刚起步的特种水产来说,我们往往没有成熟的经验去借鉴,在从养殖设想转变成实际生产的过程当中,往往面对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去建设养殖池。

泥鳅网箱养殖还是池塘养殖好一点(为什么泥鳅养殖多采用池塘围网模式)(1)

池塘围网模式 (空心菜水培-----净化水质,提供泥鳅栖息场所)

养殖池建设思路:

养殖池规划建设其实就是一个仿生态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参考养殖对象的原生态环境,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去人为的满足其所需要的自然生存环境,顺应其生活生长所需。

对于设施农业中的温室、畜禽类养殖来说,也是以着相同的思维模式去规划建设其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的。

拿泥鳅养殖这个例子来说吧!为什么大多数泥鳅养殖户都采用池塘围网方式进行养殖?当然有人会说,你的说法比较片面,有很多人也在用网箱、水泥池、薄膜无土养殖的方式进行养殖,而且也好像搞得风生水起的样子。但是这些养殖方式,成功率有多高?推广率有多高?管理方不方便?养殖设备成本又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好多东西都存在着套路,这些模式的存在,往往只是在强调我们对产品的要求,往往却忽略了生命体自身对环境的需求(当然因为效益追求而加大养殖密度造成水体环境恶化属于另外的范畴)。池塘围网养殖模式的普遍性存在,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其本身也是经过血与泪的实践考验而推广开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泥鳅的生长环境: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与池塘浅水处、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泥鳅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又有哪些呢?通过多年养殖塘和野生环境实地观察:

1、生长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属温水鱼类,喜活动于腐殖质丰富的水草沟渠;

2、泥鳅具有三种呼吸方式:鳃呼吸为主,肠呼吸为辅,同时兼用皮肤呼吸;

3、钻泥特性:水温高时,钻入泥中度夏,水温低时,钻入泥中越冬,且钻泥垂直深度多在30公分以内;

4、对水流敏感性,4、5月逆水而行,8、9月顺水而下;

5、泥鳅水体中的运动:泥鳅在水体中容易成群,以个体的上下活动和群体的水平移动在水体中运动,这与其肠呼吸方式、捕食浮游动物及水生生物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6、泥鳅喜欢在塘梗周边区域活动摄食,三五成群在塘基打坑,活动区域较小时,容易在边角处聚堆;

7、泥鳅属于小型鱼类,在从小苗生长至成品的过程中,生物敌害较多:青蛙、蛇、老鼠、凶猛鸟类、水蜻蜓、蝌蚪、肉食性鱼类等。

泥鳅网箱养殖还是池塘养殖好一点(为什么泥鳅养殖多采用池塘围网模式)(2)


建塘要求:

1、保障泥鳅所需水温及水位条件:建塘深度一般在1.5米。初春一般保持水位50-60公分,随后慢慢加深水位,盛夏提高水层深度至1.2以上,秋天降低水层深度至70-80公分,冬季加深水位至最高水位越冬。

2、保障泥鳅池光热资源:鱼塘一般坐北朝南,有利于水温及光照,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保障溶氧,泥鳅属于耐缺氧鱼类,相比其他鱼类来说,可适当加大泥鳅养殖密度。

3、由于泥鳅钻泥特性,池塘底质以粘土为佳,沙质土最好不要建塘。泥鳅鳞片埋于皮下,属于无鳞鱼范畴,钻泥易使皮肤受伤感染病菌,不利于病虫害防治。

4、对水流的敏感性,要求鱼塘进排水口做好防逃措施,进水口悬空高出水面,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

5、泥鳅群体在水体中水平运动,采用地笼捕捞方式可增加起捕效率。

6、泥鳅喜欢在塘梗边活动,建塘过程中减小池塘宽度,可有效利用池塘养殖面积,同时能与地笼捕捞方式形成完美配合,减少捕捞所用的地笼数量。

7、减少生物敌害,池塘四周围网,空中架设防鸟网。


总体说来,泥鳅养殖塘建设要求:(1)水源丰富;(2)坐北朝南;(3)粘土底质;(4)进排水口做好防逃措施;(5)宽度25米左右,长度100米之内;(6)四周围网,架设防鸟网。

泥鳅网箱养殖还是池塘养殖好一点(为什么泥鳅养殖多采用池塘围网模式)(3)

水产养殖的对象往往被我们限定在固定水深、固定面积的水体之内,很多时候我们给予的条件往往是我们一厢情愿,根本没有顺应生命体自身对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特种水产养殖来说,往往我们没有相关的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就需要通过我们细心的观察,用敏锐的眼光去甄别一些事情的真伪,去识别养殖道路上的诸多套路。

活到老,学到老,我是农村仔学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