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赵伊坪(抗日英烈赵伊坪)(1)

□包广杰

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漯河市郾城区人赵伊坪赫然在列。

1939年3月5日,赵伊坪在山东冠县与日寇的遭遇战中,不幸受伤被俘。残忍的日寇把他绑在大树上百般折磨,还将他全身浇上汽油点燃……赵伊坪烈士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1936年11月初的一天,一个悲愤、激扬的声音从豫东杞县县城一座古色古香的校园传出。一个瘦高个、戴着眼镜的青年教师正在给学生上课。谈到刚刚离世的鲁迅先生时,他潸然泪下,情不自禁朗诵起了自己写的悼亡诗。

这个教师就是赵伊坪,这座古色古香的学校是杞县大同中学,也是当时中共杞县县委秘密所在地。

1910年生于郾城县城一户私塾先生人家的赵伊坪,自幼天资聪明,14岁即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在北京育德中学,他结识了年长他3岁的进步学生彭雪枫。在彭雪枫的影响和带领下,赵伊坪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年间,他辗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办教育、办刊物等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初,赵伊坪来到杞县大同中学。大同中学是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王毅斋倡导创办,当时聚集了许多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其中就有作家姚雪垠、师陀和穆青等人。赵伊坪在这里的公开身份是训育处主任、国文教员。

赵伊坪人长得儒雅帅气,课讲得很生动。他讲起《满江红》《正气歌》时,常慷慨激昂、声泪俱下。课余,他爱拖着韵味十足的唱腔来一段家乡戏,还擅长讲故事。他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追求进步、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当时,整个校园都充满着爱国气氛,他们把教室命名为“乌苏里”“哈尔滨”“黑龙江”“松花江”等,时刻提醒师生勿忘国耻。

赵伊坪在教文化课的同时,还给学生传播马列主义,传播共产党的抗日爱国思想。他亲自动手撰写稿件,还协助学生办墙报、演新剧,并经常带领师生走上街头,查禁日货,揭露反动政府的投降政策。赵伊坪等共产党员的爱国活动,引起了杞县国民党政府的仇视和恐慌。他们以检查为名,多次派特务、流氓进行骚扰、捣乱,还暗中跟踪、监视,甚至在城墙上贴出了“打倒共产党赵伊坪”的大标语。

西安事变爆发后,赵伊坪接到彭雪枫的来信,要他尽快到山东或华北进行抗战工作。

赵伊坪准备离开大同中学时,欢送会是在深夜悄悄进行的。已过午夜,大家要赵伊坪讲几句话送给大家。赵伊坪讲了一个“红灯笼的故事”:一个古老的部落被外族打败,部落的两个儿子率领不愿做奴隶的族人在红灯笼的指引下,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团结一心打败了外来蛮族的入侵……后来,参加这次欢送会的姚雪垠据此写成了短篇小说《红灯笼的故事》。

赵伊坪讲了“红灯笼的故事”的第二天,就匆匆离开了大同中学,奔赴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赵伊坪最早从事教育活动要追溯到1926年。那年年初,不满17岁的赵伊坪在北京育德中学,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彭雪枫的率领下,参加了北京南苑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与彭雪枫失去联系的赵伊坪,回到了郾城家中。

不久,北伐军进军河南的消息传来。为配合北伐军顺利北上,中共郾城县委成立了文化促进会,并把这个担子压在了年轻的赵伊坪的肩上。创办党义训练班和农民训练班是赵伊坪从事的最早教育活动,通过几个月卓有成效的办学教学实践,年轻的他认识到教育对唤醒民众,对播种革命火种的重大意义。

正当赵伊坪在家乡准备播撒更多革命火种时,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寒流凶猛地刮了过来,“清党反共”的白色恐怖笼罩着郾城大地。党组织决定让赵伊坪等几名同志留守在城区的平民子弟小学开展地下活动。赵伊坪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争取到了平民子弟小学和县立高等学校合并。

两校合并,女子可以上学,男女可以同校。这是郾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在这里,他们秘密成立了共青团组织,他的弟弟赵晓舟等人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他的两个妻妹也成了他的学生,后来都追随他参加了革命工作。

这个合并后的学校,就是今天的伊坪小学。

伊坪小学位于漯河市郾城区一片繁华街区里,这所以赵伊坪名字命名的学校,也是一所现有学生2200多名的百年老校。学校大门上方,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亲笔题写的校名“伊坪小学”四个鎏金大字,遒劲有力。校园内,还建有赵伊坪纪念室和伊坪书屋。

在伊坪书屋迎面的墙壁上,有两行醒目的红色字体:“读书点亮心灵”“书香瑞泽人生”,中间是赵伊坪肖像的画框,下方缩印着三个向前甩臂奔跑的少年剪影,静中寓动,严肃中透出活泼。右侧一小间,陈列着一些介绍书屋的文字、纪念品和题词,其中有1996年“伊坪小学”正式命名时,穆青题录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这庄重肃穆的纪念室,在这溢满墨香的书屋中,在这琅琅书声的校园里,人们似乎又看到赵伊坪——这个瘦高个子、儒雅青年忙碌的身影,似乎又听到了他给学生们抑扬顿挫的讲课声——

他爬过高山,涉过大川

走出无光的森林,夜宿饥饿的荒原但他从不诉说疲劳、辛酸……

这是1937年在敌后的山东,赵伊坪为宣传抗日写的抒情诗《嘱咐》。

全国解放后,赵伊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遗骨安葬在山东高唐县徐庙村东头的烈士陵园,他的革命事迹也感动着成千上万的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