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电梯机房要贴哪些表(商超物业服务之空调与通风的管理与维护细则)(1)

物业电梯机房要贴哪些表(商超物业服务之空调与通风的管理与维护细则)(2)

1.通风有哪些形式?

全面通风分为全面送风、全面排风和进风与排风都有的联合通风三类。全面机械进风系统由进风百叶窗、过滤器、空气加热器(冷却器)、通风机、送风管道和送风口等组成,通常把进风过滤器、加热设备或冷却设备与通风机集中设于一个专用的房间内,称为“通风室”。这种系统适用于有害物发生源比较分散,并且需要保护的面积比较大的建筑物。全面机械排风系统由排风口、排风管道、空气净化设备、风机等组成,适用于污染源比较分散的场合。联合通风,是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2.风管如何进行保温措施?

为了减少空气在风管输送过程中的冷、热量损失,以及防止低温的风管表面在温度较高的非空调房间内或空间结露,空调工程的风管都要保温。

目前,使用的保温材料种类很多,如软木、聚奔乙烯泡沫塑料、超细玻璃棉、聚氨酯泡沫塑料和石板等。

对于敷设在非空调房间或空间的风道,一般保温层厚度取30毫米,风道表面刷沥青后与软木(或石板)相粘贴(聚苯乙烯板材也可采用胶合剂粘结),聚氨酯泡沫塑料和超细玻璃棉等柔性材料可直接包扎。保温材料外面一般常以玻璃布或塑料薄膜包扎,或覆以复合铝箔作防潮隔气层。

3.风道如何进行布置?

在居住和公共建筑中,垂直的砖风道最好砌筑在墙内,但为避免结露和影响自然通风的作用压力,一般不允许设在外墙中而应设在间壁墙里。相邻两个排风或进风竖风道的间距不能小于1/2砖,排风与进风竖风道的间距应不小于1砖。

各楼层内性质相同的一些房间的竖向排风道,可以在顶部(阁楼里或最上层的走廊及房间的顶棚下)汇合在一起。对于高层建筑,尚需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工业通风系统在地面以上的风道,通常采用明装,风道用支架支承,沿墙壁及柱子敷设,或者用吊架吊在楼板或桁架下面(风道距墙较大时)。布置时,应力求缩短风道的长度,但应从以不影响生产过程和各种工艺设备不相冲突为前提。此外,对于大型风道,还应尽量避免影响采光。

敷设在地下的风道,应避免与工艺设备及建筑物的基础相冲突,并应与其他各种地下管道和电缆的敷设相配合。此外,尚需设置必要的检查口。

4.通风机的安装有些什么要求?

离心式通风机作为送风和排风的主要设备,常安装在室内地面上或平台上,也可以安装在屋面上,但一般下面都有减振基座和减振器组成的减振体系。减振体系放在土建做好的凸台上即可,不需特殊固定。如果放在屋面上,要注意做好凸台与屋面接缝处的防雨措施。风机机号在5号以下者,还常用钢支架安装在砖墙或砖柱上。离心式通风机安装,根据不同的风机规格由设计人确定。

5.通风防烟系统如何组成?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对加压空间的送风。

通常是依靠通风机通过风道分配给加压空间中必要的地方。这种空气必须吸自室外,并不应受到烟气的污染。加压空气不需要作过滤、消声或加热等任何处理。

(2)加压空间的漏风。

任何建筑物空间的维护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严密的漏风途径,如门缝、窗缝等。因此,加压空间和相邻空间之间的压力差,必然会造成从高压侧到低压侧的渗漏。加压空间与相邻空间之间的严密程度,将决定渗漏风量的大小。

(3)非加压部分的排泄。

空气由加压空间渗入相邻的非加压部分,必须使空气与烟气顺利地流至建筑物外。如果没有设置必要的排泄途径,则加压空间和相邻部分之间,将难以维持正常的压力差。一般由机械排烟系统或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系统相配合。

6.什么是机械排烟?

机械排烟,就是使用排风机进行强制排烟。它由挡烟壁(活动式或固定式挡烟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防火排烟阀门、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组成。

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个设计优良的机械排烟系统在火灾时能排出80%的热量,使着火区域温度大大降低,从而对人员安全疏散和扑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机械排烟部位的确定、防烟分区的划分、排烟口的位置、风道的设计等,必须审慎考虑。

7.机械排烟有几种方式?

机械排烟可分为局部排烟和集中排烟两种方式。局部排烟方式,是在每个需要排烟的部位,设置独立的排烟风机,直接进行排烟;集中排烟方式,是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在每个区内设置排烟风机,通过排烟风道排烟。

局部排烟方式投资大,而且排烟风机分散,维修管理麻烦,很少采用。采用时,一般与通风换气要求相结合,即平时可兼作通风排气使用。

8.排烟系统如何布置?

(1)走道与房间的排烟系统宜分开设置,走道的排烟系统宜.竖向布置,房间的排烟系统宜按防烟分区布置。

(2)排烟气流应与机械加压送风的气流合理组织,并尽量考虑与疏散人流方向相反。

(3)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独立设置。当有条件利用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进行排烟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如设有在火灾时能将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自动切换为排烟系统的装置。

(4)为防止风机超负荷运转,排烟系统竖直方向可分成数个系统,但是不能采用将上层烟气引向下层风道的布置方式。

(5)每个排烟系统设有排烟口的数量不宜超过30个。

(6)独立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可兼作平时通风排气使用。

(7)需要排烟的地下室房间,应同时设有进风系统(机械进风或自然进风),进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并应组织合理’的气流使烟气顺利排出。

9.商场一般选择什么类型的空调方式?

(1)空调机组全空气低风速系统。

①空调机组送回风方式与风速。

送回风方式。送回风方式大多采用上送下回,或上送侧(下)回,对冬季送热风时常因层高较大而不易使气流下降时,可在设计中采用平顶风口调节装置等措施,以使冬季送热风时具有较大射程。对于高度不大而下部难以设回风口的用上回方式。送风口采用散流器的较多,但也可采用双层百页送风口,某些宴会厅或类似场所也有用侧墙喷口送风方式的实例。总之,餐厅宴会厅建筑装修的艺术要求较高,送风口型式必须与建筑装修密切配合。

经济风速。空调区域内的气流速度一般不大于0.25m/s(不吹动宴会时用的蜡烛火)。

②全空气系统送回风的消声措施。

降低全空气低风速系统的噪声,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组合式空调机组来说,可在机组的功能段中加设“消声段”,而在空调机组的出风和道上加装消声弯头、消声器和消声管。柜式空调机组,除在出风管上必须设置消声弯头和在各连接处采用软连接外,还需采用必要的消声措施。

(2)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

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设计。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方式,基本上类同于客房空调中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与客房风机盘系统设计所不同的是,客房风机盘管的送风形式多为侧送式,而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风机盘管的送回风形式,大多为上送上回形式。送风口与回风口多为散流器、双层百页风口或条缝形风口。然而雅间小餐厅也多用侧送风形式。

②新风系统设计。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新风系统设计,也可参照客房新风系统进行,只不过要注意大餐厅、大宴会厅、大功能厅新风与排风的均匀性。虽然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等公共部分人员密集,且允许吸烟,但又因是人员短暂停留的场所,所以每人新风量指标要比客房小。新风量的多少与该空调系统的新风冷量关系很大。由于大型宴会厅往往要求是多功能的,因此人数也不固定(按用途不同,人数可在O.3—1.2人/平方米范围内变化),设计时应给予安全余量的考虑,而在系统设计上则须考虑到新风和冷量调节的可能性。

(3)排风排烟系统。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排风与排烟,对于任何形式的空调系统都是必须考虑的,原因是:a餐厅、宴会厅内宾客吸烟量大;b餐厅、宴会厅、婚礼厅一天内要使用几次,必须迅速排除使用结束后尚存的气味;c新式宴会厅、多功能厅附有完备的放映设备,应使烟气不影响视线。

小型宴会厅如用单风道与风机盘管结合方式,或用柜式空调机者,可专设排烟风机(排烟口设在上部)进行全面排气。中大型宴会厅如用全空气方式者,则可利用双风机空调系统来进行排风,这样既解决了空调回风问题又达到了排烟目的(但排烟口仍应设在上部),用双风机系统调节新风量和排风量最为合理。

lO.制冷机及水泵采用什么措施来减震?

(1)橡胶减振垫。这是用橡胶材料裁切成所需要的面积和厚度的块状减振垫。要根据允许振动传递率及荷载、振动频率等因素计算后确定。将减振垫裁切成一定的形状,直接垫在机械设备之下。该类减振垫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性能好,抗老化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且可根据需要切割成任意大小,还可多层串联使用,非常方便。

(2)橡胶剪切减振器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圆锥体形状的减振器,以剪切受力为主。减振体系自振频率低,品种多,应用范围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对各种设备机组都具有减振、缓冲、消声的良好效果。单只减振器的荷载不应超过最大荷载范围(可

以接近于这个数值),若超过则减振器易损坏。而小得太多又会使频率比f/fo降低,影响减振效果,一般采取频率比f/fo=2.5—1.5,则振动传递率可降至15%一20%。如果频率比小而达不到要求时,可将两只减振器串联(小端连接)使用,则在同样荷载下,变形增大一倍,刚度降低一半,减振支座的固有频率

foA减小为(Hz):foA=fo/√2

(3)弹簧复合减振器。这是用弹簧钢制成的螺旋形构件。静压压缩量大,固有频率低,隔振效果好,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安装方便,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老化性和耐高低温性能,使用寿命长。

设计选用弹簧减振器时,应使设备运转频率与弹簧减振器垂直方向的自由振动频率之比,大于或等于2,否则会降低减振效果。弹簧减振器承受的荷载P不得超过制造厂规定的最大荷载(允许工作荷载)。

物业电梯机房要贴哪些表(商超物业服务之空调与通风的管理与维护细则)(3)

物业电梯机房要贴哪些表(商超物业服务之空调与通风的管理与维护细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