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近年得到广泛应用的居民杠杆率是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按季度发布的,该指标的计算方式与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各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基本一致,都是住户贷款与名义GDP的比值。

该指标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保持稳定,基本围绕62.1%微幅波动,5月11日,NIFD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居民杠杆率为62.1%,持平于上年同期。

居民加杠杆的逻辑是对的(居民去杠杆值得担忧吗)(1)

居民部门的贷款与存款之比也常常用来度量居民负债水平。在具体计算中,我们选用了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本外币)中的住户贷款与住户存款。

数据显示,住户贷款/住户存款的波动较前述算法更大一些,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尽管如此,自疫情发生以来,住户贷款/住户存款总体上仍上升,特别是2021年居民部门的“加杠杆”更为明显,不过,今年前4个月表现出一定的“去杠杆”迹象。

从季度来看,2022年一季度录得65.12%,环比回落3.7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虽然2012年以来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环比下降,但今年一季度环比降幅创下历史新高,远超历年同期均值(1.06个百分点)。

从月度来看,2022年4月录得65.32%,较3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个百分点。虽然自2007年有统计以来,每年4月份都会出现环比上升,但今年4月份环比回升幅度创下历史新低,远低于历年同期均值(1.22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居民部门“去杠杆”还不明显。今年以来,住户贷款/住户存款仍然高于2020和2019年同期。一季度分别高出1.35、1.79个百分点、4月份分别高出0.21、0.81个百分点。

居民加杠杆的逻辑是对的(居民去杠杆值得担忧吗)(2)

前述住户贷款与住户存款是存量概念,从增量来看,1-4月份,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住户贷款规模为10387亿元,同比下降了66.39%,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住户存款规模为71479亿元,同比上升了40.72%。

考虑到新增贷款和存款规模的变化关联着短期的投资和消费,上述变化确实值得警惕。但从存量来看,住户贷款与住户存款同比仍在正增长,虽然住户贷款增速下降明显,4月份仍录得8.85%,同时住户存款增速4月录得12.12%,但二者比值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

目前来看,上述住户贷款/住户存款的微幅回调,短期内还难形成趋势。一方面,存款的增加,有疫情冲击下社会消费被动减少的原因。今年3、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同比均出现负增长,1-4月累计同比增速由正转负(-0.2%)。如果以2021年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138373亿元、累计同比增速按照疫情前2019年增长8%作为2022年前四个月的正常消费,那么前四个月少消费逾1.1万亿元。扣除这一因素后,住户贷款/住户存款会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各城市政府正在陆续加大力度支持房地产业,央行也降低了首套房贷款利率,未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将会有所加速。5月份,商品房成交套数已经回升。

更应该关注居民的杠杆结构

疫情发生以来,住户贷款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从贷款用途看,2020年以来,经营性贷款增速显著加快,尽管随着治理经营贷变房贷的现象后,经营贷增速放缓,但仍显著快于住户贷款和消费贷款,由此推动住户贷款中的经营性贷款比重持续上升、消费性贷款的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短期贷款中经营贷的比例上涨幅度更大,今年4月份已经比疫情前高出12.5个百分点。

从贷款期限看,疫情发生以来,住户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总体上了一个台阶,但过去的两年多,不同时间段仍有不同变化。202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显著抬升,2021年1月-10月有微幅下降,2021年10月以来,中长期贷款占比再次上升。

居民加杠杆的逻辑是对的(居民去杠杆值得担忧吗)(3)

居民杠杆自疫情以来出现的结构变化,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一是经营贷款特别是短期经营性贷款占比上升。这虽然会给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周转资金,但是,在当前因为散发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这类贷款也可能成为双刃剑。如果不能获得预期收入,原本为了应对短期周转问题的贷款可能会在到期还款时成为新的问题,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二是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过低、在短期贷款中占比下降过多。4月份,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2.48%、短期消费贷款在短期贷款中的比重较疫情前2019年12月下降了12.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短期消费贷款对社会消费的撬动作用下降。

三是当前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规模过低。在住户贷款中占比过半的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速持续下降,2022年一季度增速降至8.9%,当季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仅为5000亿元,是2015年二季度以来最低;在住户贷款、住户消费贷款、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22年一季度与疫情前2019年末相比,个人住房贷款的前述三个比重分别下降了0.97、5、4.71个百分点。这可能意味着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购房需求仍未能满足,进而拖累房地产相关需求。

谁应该“加杠杆”?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其实并不是一个占优的“加杠杆”主体。

居民杠杆率一旦超过临界值,加杠杆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的临界值多在50%以下。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2020年居民杠杆率数据显示,我国为61.8%,从国际对比看,已高于新兴市场的54.2%。

对于微观主体,在当前大环境下,风险偏好会有所下降,减少负债、增加储蓄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顺周期行为,虽然在宏观上可能不利于短期恢复经济,但可能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的稳定性。NIFD发布的居民杠杆率数据显示,我国历次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居民杠杆率往往会有明显下降。当然,货币信贷政策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保障有抗风险能力、稳定预期和贷款需求的人及时有效地获得贷款。目前,央行已经就放松信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果要在短期内通过“加杠杆”进行逆周期操作,不如由抗风险能力最强的政府来加杠杆,而且政府“加杠杆”可以立竿见影。如果以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进行国际比较,2021年三季度,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5.5%,远低于新兴市场的63.3%、所有报告国的93%、发达经济体的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