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是个阳光灿烂的夏日。这天早上9点刚过,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到了萨拉热窝市,准备参加一个军事演习。傍晚,一个年轻人在参观人群中慢慢向前靠近,突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等旁边的警察和军官缓过神来,年轻人就对准斐迪南夫妇扣动了扳机。两声枪响后,子弹射进斐迪南的脖子,第二颗子弹洞穿索菲的腹部,双双当场死亡。这两枪震动世界的枪声,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次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萨拉热窝事件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的导火索)(1)

王储斐迪南和其妻子中枪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及日本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程度是不平衡的。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越了英法等国。 1870年的时候,英国的工业产量还占了世界总产量的1/3,工业产品出口量占2/5;到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钢铁产量以及生铁就超过了英国,10年后,德国的钢铁产量也超过了英国,位居世界第三;到1913年的时候,英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比例从1900年的29.7%下降到了21.8%。因此,在19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结束了其独霸世界的时代;美国经济则迅速赶超,到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的总和。 此外,德国的经济也迅速发展。在1900年后的14年中,德国生铁产量增加了1倍多;到1914年,德国开采和消费的铁矿石、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达70%;德国和奥匈帝国机器制造行业的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俄国总和的一半;德国的一些工业巨头的电机厂已经闻名世界。

以经济背景为基础,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世界殖民地的瓜分。至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所瓜分。虽然中国、波斯和土耳其等国家虽然还保留中立的姿态,实际上也已经成为半殖民地或进入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虽然英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第三,但其殖民地遍布整个世界,在大战爆发之前,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了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到39350万人。而经济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其所占的殖民地面积才3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也就970万;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德国的殖民地为2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200万。英国、法国和俄国的殖民地范围极为广大,而美国、德国和日本这3个“后起之秀”却只有可怜的一小块殖民地。因此,帝国主义之间重新划分殖民地领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各国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德国取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然而法国不甘心《法兰克福和约》带来的屈辱,决议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因此,法、德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 德国为了改善和法国的关系,决意改善同俄国的关系。虽然奥匈帝国和俄国在争夺巴尔干地区存在矛盾,但在德国的压制下,不得不妥协。1873年,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缔结协定,成立“三皇同盟”。但这个三皇同盟不久因“东方危机”而产生了分化。 1875年,土耳其统治下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等国发动起义,争取独立。不久,俄国打着“援助斯拉夫同胞”的旗号,插手巴尔干事务。1877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并很快进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市 英国、奥匈帝国此时害怕俄国独占巴尔干地区,因此向俄国提出警告,俄军被迫停止军事行动。1878年3月,俄国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规定:保加利亚等国家独立,土耳其割让喀斯以及阿达罕给俄国。 俄国在巴尔干势力的加强,引起了英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强烈不满。同年6月,俄、英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该会议结果使得俄国原先已经取得的利益大为减少,而英国、德国等国则从该会议中得到了好处。俄国对此非常恼怒,俄国和德国、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三皇同盟”形同虚设。

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对抗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力量,在1879年缔结了秘密军事同盟。规定:在缔约任何一方受到俄国进攻时,另一方就要以自己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如果一方受到除俄国之外的国家的攻击,另一方保持中立;但是如果攻击的国家受到俄国的援助,则未被攻击的一方应该全力援助另一方。 1881年,意大利和法国在争夺突尼斯的战争中失利,两国关系恶化。意大利感到自己力量弱小,需要依靠外援支持。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3国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规定:意大利如果被法国攻击,德、奥需要全力支援;德国如果遭受法国攻击,意大利同样予以帮助;奥匈帝国则全力阻止俄国援助法国。 三国同盟建立以后,俄国和法国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双方开始合作。1891年,法国除了向俄国提供财政支持之外,还和俄国缔结协定,规定当法国受到德国或者意大利攻击、俄国遭到德国或者奥匈帝国攻击时,另外一方全力支援。

在三国同盟和法俄集团对立的同时,双方都争取英国加入自己一方,但英国由于和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到了20世纪初,德国经济的追赶,使大英在欧洲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全力对付德国。随后,英国和法国接近,试图调整双方的关系。在这情况下,英国和法国签订合作协约。 英法关系的改善,促进了英、俄关系的改善,加上日俄战争后,俄国在远东对英国造成的威胁减少,英国和俄国在反德的斗争中日益接近起来。1907年,英、俄也签订了合作协议。英、俄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英、俄、法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给世界和平造成了很大阴影。随后,两大集团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 同时,随着欧洲技术革命的开始,一些突破性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重机枪成为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大炮的射程也提高了3倍以上,潜水艇开始大量装备在各国海军,飞机也被引入战争。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从双方经济军事力量来看,协约国有一定的优势:英、法、俄三国包含殖民地人口在内的总人口达到了7.045亿,陆军兵力总额达到了977.7万人,三国总共有飞机700来架,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而德国和奥匈帝国包含殖民地在内的总人口只有1.3亿,陆军总兵力为634万人,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1908年,奥匈帝国以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是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对塞尔维亚垂涎已久,梦想着有一天把它列入自己的版图。 1914年6月28日,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一会,从车厢走出的斐迪南大公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篷汽车内。随后,这一队敞篷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政厅驶去。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前往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此举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团体,组成一个7人暗杀小组,准备暗杀斐迪南夫妇。 下车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城内。这时,埋伏在路旁的一个暗杀小组成员向车队投掷了一枚炸弹,但此炸弹只炸坏了跟随在斐迪南夫妇座车后面的一辆汽车,导致一个军官受伤。投弹者随即跳入了河中,随后被捕。 这声爆炸,把斐迪南大公着实吓了一大跳,他虽未受伤,可脸上那最初的得意神情一扫而光,索菲夫人更是惊恐不已。车队继续驶到了市政厅,浑身发抖、不知所措的萨拉热窝市市长正站在那里迎接。在听完市长的欢迎词后,大公决定改变原定去博物馆的行程,先去医院探望受伤者。 车队司机并未预先得到已经改变行程的通知,因此当车队到达拉丁桥时,司机被命令停下来,准备向左转开往医院。这时,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在距离大公两米的地方向坐在车上的斐迪南大公射击,导致斐迪南大公夫妇死亡。 这对于对塞尔维亚觊觎已久的奥匈帝国而言,萨拉热窝事件是个难得的机会。

奥匈帝国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摧毁塞尔维亚的战争,但又害怕遭到俄国的干涉。就在斐迪南夫妇遇刺后的第二天,奥匈帝国以备忘录的形式向德国征询意见。威廉二世得知此消息后,说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认为自己已做好战争的准备。 7月5日,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奥匈大使,表示德国希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德国全力支持奥匈作战。这时,俄国和法国公开宣布支持塞尔维亚。 英国外交大臣一边对德国驻英国大使说“将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一边又和俄国大使说“德国认为俄国是自己的主要敌人”,极力怂恿俄国对德国作战。应该说,英国的态度,给战争准备不足的俄国壮了胆,又给德国造成了错觉,使德国认为自己不愿意卷入战争。 1914年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趁法国总统和总理坐船去俄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并要求48小时内给出答复,排除了进行谈判的任何可能性。通牒要求取缔一切反奥组织,清除军队和政府中的反奥官员,奥匈帝国派人审判刺杀案件等。应该说,这是对塞尔维亚主权的严重干涉。塞尔维亚政府还是委曲求全,除了通牒中有关奥方审判刺杀案件外,其余都接受了。 最后通牒引起了俄国、法国、英国的惊慌。当天,俄国就召开大臣会议商讨对策,法国宣称支持俄国。而英国则建议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开会,以解决塞、奥争端。由于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以塞尔维亚没有全部接受通牒条件为由,于7月28日,宣布对塞尔维亚作战,炮击贝尔格莱德。 奥、塞战争爆发后,俄、法等国纷纷宣布国内总动员。俄国宣布总动员的第二天,德国宣布对俄作战。同日,德国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18小时给予答复,法国拒绝了德国的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 德国为取道比利时而进攻法国,捏造说法国飞机越界轰炸德国铁路,需要借道比利时。由于比利时保持中立原则而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德国8月4日越过边界袭击比利时,进而攻击法国。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于4日晚对德国宣战。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个必然的偶然事件,即反抗是必然的,反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则是偶然的,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而帝国主义之间发展不平衡则是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当时伦敦的《日监报》评论说:对欧洲来说,这场暗杀事件犹如一声惊雷。此后,奥匈帝国和德国就以此为借口向协约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