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馆木鱼”源于合浦廉湖书院(曲樟乡的荷树坪村),伴随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据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韩鹏初介绍,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合浦乡间民女金牡丹与当地廉湖书院一位书生相爱,正待择日结良缘。廉州府张五老爷见金牡丹聪明美丽,遂将她强抢回府,欲占为妾。
为此,廉湖书院师生发动民众抗议,要求归还金牡丹自由。但目的不达,学生数人反被监禁。是时,考期逼近,监外学子一边发动民众与官府抗争,一边给狱中同学送油灯和课本,供他们复习功课。
数日后,官府迫于民众压力,终于释放了金牡丹和被收监的学子。金牡丹与恋人喜重逢,被释放的学子如期投入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喜讯传遍了大廉山麓和六湖垌。有识之士受书院师生的义举感动,纷纷捐献钱粮资助学费。
为答谢民众支持,书院师生筹办了一个“特别宴会”,不但宴请支持者,而且邀来乞丐一起共宴。席间,众人同唱书院师生事先谱写的本地客家方言木鱼调《牡丹花》,唱颂民众合力抗暴助弱,营救民女的正义举动。
此后,一传十,十传百。房前屋后,街头巷尾,船上树下,田间路边,珠乡大地都唱遍。“牡丹花”便在公馆乡间生根开花。别具地方特色的曲艺说唱——“公馆木鱼”就这样流传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馆木鱼”表演。
“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阿哥思想转过向(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从今不做调皮王(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
当央视CCTV4《魅力故乡》特别节目——《公馆木鱼·金牡丹》播放时,《月光光,照地方》独特的旋律响起,竟让人热泪盈眶。
传承曲目《金牡丹》。
《月光光》本是客家人耳熟能详的一首童谣,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哼唱出来。而有珠乡客家金牡丹之称的北海合浦客家民歌手廖烈莲,将此童谣改编成表演唱形式的“公馆木鱼”。这一原生态的客家民间传统演唱节目,在2011年北海举办的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晚会上演出,惊艳四座,此后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等播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今,“公馆木鱼”已多次在央视频幕上亮相,并被列为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馆木鱼”表演。
民间传唱六百年
“公馆木鱼”是合浦客家人传世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问世于明朝嘉靖年间,在北海市合浦县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据称当时大批客家人南迁定居于合浦公馆、闸口、曲樟、白沙一带,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公馆廉湖书院的事件,编写出一套名叫“牡丹花”的曲调,用客家方言演唱,边唱边借助木鱼为道具伴奏,称作“公馆木鱼”。
表演中使用快板等伴奏乐器。
“公馆木鱼”最早创作的时候只有木鱼作为打击配乐,后伴奏乐器逐渐添加了二胡、三弦等。唱词句末拖腔常用“金牡丹女哪”和“牡丹花”等衬词,故又有“金牡丹”“牡丹花”之称。
一直以来,“公馆木鱼”流传于合浦客家人聚居的乡镇,用客家话演唱,以客家山歌为基础作词,表现形式活泼,曲调明快流畅,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传说典故、斗争故事、爱情婚姻、新人新事、社会评说等客家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乡间遍地开花。
不论何时何地,劳动、休闲还是欢喜悲伤,客家人都能用“公馆木鱼”的形式随意唱上一段,以山歌来表达情感,可谓既能在田间地头随意发挥,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一展风采。因此,“公馆木鱼”深受群众喜爱,随客家人流传了一辈又一辈。
粤剧花旦来传承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音乐逐渐多元化的影响,民间传唱“公馆木鱼”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更加不会随时随地唱上一段“公馆木鱼”了。“公馆木鱼”这朵民间曲艺之花濒临“枯萎”的境地。
颁发传承人证书。
此时,廖烈莲勇敢地站了出来。
廖烈莲是土生土长的公馆客家人,如今已年过半百,作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馆木鱼”第四代传承人的她,依然活跃在珠乡的舞台上。
廖烈莲教小徒弟学习“公馆木鱼”。
廖烈莲曾是合浦县粤剧团的担纲花旦,其父亲廖梓材和母亲叶素兰都是“公馆木鱼”的第三代传承人,廖烈莲从小耳濡目染,年幼的她脱口就能唱上一曲“公馆木鱼”,且有模有样。
一直以来,廖烈莲专注于自己的粤剧表演,并未正式研习并上台表演过“公馆木鱼”。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廖烈莲带着家乡的“公馆木鱼”,参加广西举办的“三月三”山歌比赛,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我很惊喜,但是那时候几乎没什么人认识‘公馆木鱼’,我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难道就这样让它流失了吗?如果再没人唱就根本没人认识了。一定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它。”
于是,自此之后,只要有机会,廖烈莲都坚持将“公馆木鱼”带上舞台,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它。除了流传下来的曲目,她还自编自演了《屋夸系南珠故乡》等曲目,都获得了好评。
2011年,廖烈莲将自己改编的公馆木鱼《月光光,照地方》搬上了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晚会的舞台;2012年,“公馆木鱼”被列为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廖烈莲成为“公馆木鱼”的第四代传承人;2012年5月,为保护、传承、利用“公馆木鱼”非遗项目,廖烈莲筹建成立了“公馆木鱼”传承基地,并于次年组织创作团队创作了《金牡丹》这一传承精品曲目。
《金牡丹》获得“八桂群星奖”银奖。
经过一众创作人员的努力与创新,《金牡丹》不负众望,先后荣获北海市群星奖金奖、广西第十七届“八桂群星奖”银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作为特别节目全程录播、推介。“公馆木鱼”还登上过央视国际频道的《走遍中国》中的《劳义——家乡的年味》和《客家足迹行》之《古树参天山歌悠扬》,多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她独特的浓郁地方文化气息。
众手呵护“金牡丹”
“公馆木鱼”,这流淌在客家历史文化长河里的一涓清流,在客家人的不断大胆创新下,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珠乡社会各界的曲艺爱好者纷纷在舞台上传唱、表演“公馆木鱼”,合浦县更是积极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推广,并将其作为合浦县部分景点的固定节目进行展演,为外来游客展示珠乡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在北海、合浦的各种舞台上,经常能看到“公馆木鱼”的身影。唱曲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表达乡愁乡恋乡情,也有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祝福,更有对社会真善美的传颂。
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公馆木鱼”
“现在认识‘公馆木鱼’的人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我们的推广中来。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转变。”廖烈莲告诉记者,“但金牡丹艺术团并非编制团体,我们所有的资金都得自己去找,从创作到排练,都需要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我们也留不住人。”
“公馆木鱼”进校园。
为了让“公馆木鱼”不流失,廖烈莲积极与学校合作,在校园内教授“公馆木鱼”,让孩子们认识学习。对于愿意学习“公馆木鱼”的年轻人,她倾囊相授,将所学知识教授给他们,并希望他们能学好留在家乡,继续传承。
廖烈莲告诉记者,目前学习、传承“公馆木鱼”的人才太少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留住人才,这是“公馆木鱼”以及所有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其表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更多的有心之士积极参与进来,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为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年轻人能将“公馆木鱼”更好地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公馆木鱼”,这枝珠乡大地流传了600多年的“金牡丹”,是客家民间文艺一朵瑰丽的奇葩,在传承人与有心之士的带动、浇灌下,正在逐渐复苏。但她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滋养,从而为世人绽放吐艳,为珠乡大地增添一抹别样的风采。
往期精彩荐读
北海冲浪队为广西夺下首枚金牌,小将沈怡输送国家队!
北海警方“霹雳行动”:对严重道路交通违法犯罪顶格处理
【脱贫攻坚】山梓村摘下“穷帽”忙致富
立法有力,“五指成拳”护佑北海生态
执行总编 | 周承雪
审核 | 李维维
网络编辑 | 徐阳
校对 | 李潇榕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