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财安
开埠以来,香港之所以得以生存并持续繁荣,主要是因为其在外国与咱们国家的商业贸易往来中担当桥梁角色。百多年来,这个独特的角色从来未有改变,只是行业、形式与重点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时至今天,香港赚取境外收入的支柱行业有4大类,分别是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转而带动特区内其它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是香港经济动力所在。
在作出战略判断时,特区政府与社会应该认清形势,实事求是,一定要避免不符合实际情况、夜郎自大的思维,不然会害惨自己,甚或坠入深渊。香港的面积有1100平方公里,人口726万,2021年GDP接近3700亿美元,占世界GDP的0.38%。咱们国家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万以下通常不说),人口14亿(亿以下也通常不说),中国的2021年GDP则有17.7万亿,是世界GDP的18.45%,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交易伙伴。我们无需使用电脑,只要简单地瞄一眼,就可以看到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体量不在同一个台阶,根本“无得比”!
下一个问题是,外国人为什么要跑来香港做生意,在香港设立公司地区总部?是贪图香港的楼价比天高?是因为香港的地方辽阔、出产丰盛?还是因为喜欢香港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冷干燥?答案很简单,就是瞄准中国内地的庞大市场与商机,作为中国特区的香港是连接内地的一个重要视窗、桥梁,还有才是因为香港的高效与国际化,可以提供他们与中国进行贸易所需的方便与服务。谁是主,谁是辅,一目了然。
试想想,如果把香港证券市场里的内地公司与集团股票剔除,市场里的公司数目、总值与每天交易额还剩下多少?如果把内地公司每年在香港进行的融资额、与离岸人民币有关的交易额剥离,香港的金融服务业还剩下多少?恐怕“连渣都没得剩”,立时分崩离析。
只要我们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访港旅客的数字作出比对,就会看到2020年1月份时还有320万人,但一个月后只剩下10万人约3.1%不到,这是因为内地实施了严谨的防疫措施,内地旅客几乎一夜绝迹。当时,其它国家的旅客还可以自由来港,但也就剩下那么一丁点人。
2022年7月,香港访港旅客回升至48048人,其中的40091人(83.4%)来自内地,剔除这个数目,其它国家的访港旅客也只有区区的7595人。香港自8月12日开始放宽入境的检疫日期至“3 4”,访港旅客的数目是有所回升,但数字比预计的差了不少,而且仍然是内地旅客占大多数。美西方国家现在陷入经济苦海,恐怕连哭的时间也没有,跑来香港这个与内地正常通关遥遥无期的小地方干什么?数字是不会说谎的,所谓放开海外旅客来港会大幅度提振经济,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伪命题。
香港一日不“动态清零”,就一日与内地正常通关无望,就会与国家的经济引擎渐渐疏离,也会失去了大部分国家与海外连接的桥梁作用。这样的话,不但内地旅客会继续门可罗雀,连带其它国家的旅客也不会单为香港本土蚊子大的生意额前来。他们倒不如直接与深圳、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直接接触,反正内地的英语与开放程度与日俱增,跟香港也差不了多少。如此的话,香港的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等支柱行业就被渐渐替代,形势岌岌可危。
桥梁的唯一作用是连接两端,失去了连接内地这一端功能的话,桥梁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此路既然不通,人们自然会去寻找另一条桥梁来代替,然后把新的桥梁逐渐扩大、完善,最终使新桥比旧桥更畅通、更方便、更廉宜。日后,原有的桥梁纵然修复好,重新投入服务,不但极有可能难回昔日的盛况,恐怕连好好地生存也成问题。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不同场合都曾代表中央发话:“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对香港来说,这句话的意义不是狭义的单指政治制度,而是广义地适用于方方面面,包括经济领域。长期与内地不能正常通关,实际的效果就是与根疏离,与本脱钩,那香港如何能够叶茂枝荣呢?
今天,香港一些眼光短浅的蠢人为了眼前的小利,与那些所谓专家及在暗中捣乱的“”团伙一词同轨,亦进亦退地逼迫特区政府,呼喊全面开放对西方旅客的来港检疫措施,把现在已经是合理宽松的“3 4”改为等于是躺平的“0 7”,却对“动态清零”及与内地通关只字不提。
在此希望特区政府能够继续正确地认识“一国两制”精神,在中央的支援下尽快达成“动态清零”。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旦香港能与内地正常通关,连接国家的经济大动脉,外国人就会蜂拥而至,何愁生意不兴旺,人才不涌来?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政之道在于有主见,明真伪,现在的所谓舆论不过是人造的虚假民意,特区政府千万不要被其迷惑!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