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千纪(或称前第5个千年)时代,亚洲、北非和欧洲南部的人类已经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在小亚细亚半岛城市已经普遍建立,铜器开始使用,车轮被发明出来, 畜牧业在欧亚大陆逐渐普及,中国进入农耕时代,全世界的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7百万。

文化

温查文化Vinča)是欧洲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流域以及 马其顿,其足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和小亚细亚均有发现。 这些定居点通过远程交换仪式保持了高度的文化一致性,但可能不是政治上统一的。 各种风格的变形和拟人雕像是文化的标志,温查符号(Vinča symbol)也是这样,其中一些推测是原始写作的最早形式。 虽然传统上不被认为是铜石并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一部分,但温查文明提供了铜冶金最早已知的例子。

绳纹陶文化是中欧、东欧铜石并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某些考古文化的总称。

中欧、东欧铜石并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某些考古文化的总称。在北欧,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主要流行于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其共同特征是有以绳纹为装饰的陶器和作战用的磨光穿孔石斧,故又称“战斧文化”。除此以外,各文化间的差异颇多,故至今难以确定其起源和民族归属,但通常认为其创造者是欧洲最早的一批印欧语系部落,即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波罗的人的祖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为“上宅文化”

前王朝时期又称史前埃及,是埃及文明的第一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公元前3000年结束。 约前40世纪,埃及人开始在各地建立城邦,当中包括底比斯、孟斐斯、布陀、希拉康波利斯、厄勒芬廷、阿拜多斯、提尼斯、赛伊斯、索伊斯、 赫利奥波利斯、布巴斯提斯、坦尼斯,前王朝时代如是开始。 直至前31世纪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前王朝时期结束,早王朝时期开始。

前王朝时期在时间上跨越的尺度在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1)

史前埃及

埃及大规模考古发掘就确定了,但后来关于埃及前王朝时期探索的进程十分缓慢,导致前王朝时期究竟何时结束的争议。 因此大家用各种如「原王朝时期」、「第零王朝」[1]来命名此时期和埃及早期王朝。 考古学家在上埃及发现绝大多数关于前王朝时期的遗址,因为尼罗河的淤泥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沉积得更为严重,掩埋大部分的遗址。

南亚语系旧称孟—高棉语系,也译作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或澳亚语系),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 该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比哈尔邦和尼科巴群岛、孟加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用户约1.17亿,包括越南语、高棉语、 孟语、佤语等一百多种语言。 其中越南语用户约有9300万、高棉语用户约有1700万,这两门语言是众多南亚语系语言中仅有的具有国家唯一官方语言地位的南亚语系语言。

南亚语系历史悠久,其中越南语、高棉语和孟语很早即有成型的书面文字。 传统上把南亚语系划分为孟高棉语族和蒙达语族(又译扪达语族)两个语族,但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了其他的划分方案,例如有的学者新增了尼科巴语族和马六甲语族; 又有学者认为他应该和苗瑶语合并为一个语系。

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层,名称来自大坌坑遗址。 该文化的分布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和附近岛屿一带。 从各遗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测年代不一,大致上约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间。

因出土的文物于陶器口有绳纹,又称为绳纹陶文化。

发明与发现

恒河(梵语:गङ्गा,印地语:गंगा,乌尔都语:گنگا(Ganga)国际音标发音:[ˈɡəŋɡaː]

; 坦米尔语:கங்கை,孟加拉语:গঙ্গা Gônga,玄奘译为殑伽河)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印度北部及 孟加拉国。 恒河全长2,525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恒河也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 恒河流域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有超过4亿人口居住于恒河流域,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90人以上。

恒河源头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发源自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 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与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汇合,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分为多条分流注入孟加拉湾。 在西孟加拉邦,恒河南岸的一条人工水道将大约50%的水流引向了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剩余继续流往孟加拉国的部分被称为博多河。 博多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贾木纳河汇合,最终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并在入海区域形成了恒河三角洲。

恒河对生活于其流域中的数百万居民至关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2)

恒河在赫尔德瓦尔

重要,他们依赖恒河获取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许多过去的省会及帝国首都曾设于恒河沿岸,如巴连弗邑、曲女城、瓦拉纳西、安拉阿巴德、 穆尔斯希达巴德、蒙格埃尔、巴哈拉姆普尔、加尔各答等。 恒河中生活着大约140种鱼类,90种两栖动物,以及其它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例如极危物种恒河鳄和恒河豚。 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圣河,印度教中也有称为「恒河女神」的神祇。

如今,恒河被严重污染,对其流域中的人类与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严峻威胁。 在瓦拉纳西流域所测得的水中粪生大肠杆菌水平超过印度政府所订标准值100倍以上。 但以清理恒河为目标的「恒河治理计划」,由于贪污、技术不足[a]、缺乏良好环境计划[b] 、印度传统及信仰[c]及缺乏宗教上有利支持[16]等因素,至今仍遭受重大挫败。

水稻拉丁语:Oryza sativa)是禾本科稻属的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又称为亚洲型栽培稻亚洲稻[1],简单来说也可以说是「稻」或「稻作」。

依分类学而言,亚洲型栽培稻大致可区分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3)

科勒药用植物

籼ㄒㄧㄢ 稻(印度型,indica)、 粳ㄍㄥ 稻(日本型,japonica,温带粳稻)与爪哇稻(爪哇型,javanica,热带粳稻)三个亚种。 [2]全世界有半数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3]。 其基因组由12条染色体上的4.3亿个核碱基对组成,也是一种易于在基因工程中被修饰和改造的植物。

大西洋,即亚特兰提斯洋(英语: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 原面积8221万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确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万2千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与南冰洋接连。

象形文字(英语:hieroglyph),是一类古代书写系统中的字体。 这类语标文件通常是具有象形特征,用于书写记录事件[1]。 新柏拉图派哲学中,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象形文字也被视为神秘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 很多新柏拉图派也因此相信象形文字具备神秘性。 不同于英语,象形文字其发音与内容不具备一致性。 而在埃及,通常只有法老等具有高级身份的人们能够阅读和书写象形文字。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4)

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汉字三套象形文字系统演化历史的对比。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5)

浮雕上的埃及象形文字 雕文:毒蛇、猫头鹰 、面包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物质[1]。 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 由于金属的电子倾向脱离,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带正价电,但当温度越高时,因为受到了原子核的热震荡阻碍,电阻将会变大。 金属分子之间的链接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链接,这也是金属伸展性良好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银、铂、铋可以游离态存在。 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 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

属于金属的物质有金、银、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6)

锻铁厂内烧红的金属

铜、铁、铝、锡、锰、锌等。 在一大气压及25摄氏度的常温下,只有汞不是固体(液态),其他金属都是固体。 大部分的纯金属是银灰色,例外金、铯为黄色,锃为蓝色,铜为暗红色[2]。

在一些个别的领域中,金属的定义会有些不同。 例如因为恒星的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天文学中,就把所有其他密度较高的元素都统称为「金属」。 因此天文学和物理宇宙学中的金属量是指其他元素的总含量[3]。 此外,有许多一般不会分类为金属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高压下会有类似金属的特质,称为「金属性的同素异形体」。

水牛(学名:Bubalus bubalis),也叫亚洲水牛,古名(「」,拼音:chen2,南京官话: chen2,直深切,音同「沉」),是一种大的偶蹄动物,因早期农业所需,驯养的水牛在亚洲非常普遍。

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 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弯曲; 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 腿短蹄大,适合耕作; 役力、泌乳量和耐粗性都比黄牛高; 乳脂率8%左右,乳脂白; 肉质较粗。

在亚洲,水牛主要用来作为劳动力; 在欧洲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它被用做奶牛或食用牛。 今天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和泰国还有野生水牛,澳大利亚北部也有野生的水牛。 在东南亚的野生水牛的来历不是很清楚,它们可能是又变野的驯养的水牛的后代,也可能是本地原来就有的野生水牛的后代,或是两者的交配产物。 今天野生的水牛已经相当少了。 另外,美洲野牛在部份中文翻译为水牛,但并非水牛。

水牛的分类还有争议,Mac Greger于1941年认为水牛只有一种,下分两个亚种:B. bubalus arnee(河水牛)和B. bubalus carabanesis(沼泽水牛)。 其他专家将两者分为相互的独立的种类。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7)

生活在东亚的水牛

水牛奶较牛奶的含脂量高,因此较容易保存。 意大利著名的马苏里拉起司及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特产双皮奶就是用水牛奶制成的。

不像黄牛,水牛在印度教文化代表邪恶,是祭女神的供品; 依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次于巴西、澳洲、美国,目前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牛肉出口国,而出口的就是水牛肉(但印度教徒本身多不食用)。

台湾牛较可靠的纪录是由荷兰人输入,在那之前台湾可能无牛。

啤酒(意大利语:Birra,德语:Bier,英语:Beer,西班牙语:Cerveza,法语:Bière), 又叫麦酒,雅称为液体面包, 利用淀粉水解、发酵产生糖分后制成的酒精饮料。 淀粉与水解酶经常由谷类作物发芽成麦芽、淀粉转化成单醣后烘培取得(酵母菌无法直接分解淀粉[1]),因此啤酒最常见的原料是小麦与大麦(但是也有以玉米、 高粱或稻米来制造的。

啤酒是世上历史最悠久,普及范围最广的酒精饮料之一。 大多数的啤酒厂家利用加入啤酒花的手段形成独特苦味并起到防腐作用,但是质量好的啤酒花并不会苦、还会有甘醇的香味; 另外,也有啤酒添加香草或水果等改变风味。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8)

啤酒

最早在美索布达米亚壁画上曾经发现,因古代啤酒中会残留谷粒,因此画中人物使用苇管从酒罂中吸取啤酒。 很多古典文献也曾提及啤酒生产及配送,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提及啤酒及酒吧的法律,类似的还有《给女神宁卡西的圣歌》。

如今,啤酒酿造工业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工业项目,从私人酒坊到跨国企业,无数大小规模的酿酒机构遍布全球。 啤酒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如世界各地的啤酒节,啤酒酒吧文化等。

美索不达米亚(亚拉姆语:ܒܝܬ ܢܗܪܝܢ,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阿拉伯语:بِلَاد ٱلرَّافِدَيْن)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 的称谓,μεσο意为中间,ποταμία为古希腊文中河流之意,转化成为「(两条)河流中间的地方」。 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 ,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出现泛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水源和土壤提供种植粮食的必需品,成为孕育文明的基础,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 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 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 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 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 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9)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5]、三四千年前苏美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 、距今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摩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 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 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又称作细石器时代,是位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年代,它开始于约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然后结束于农业的出现。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10)

中石器时代工具

环境变化[编辑]

全新世(Holocene)(旧称冲积世(Alluvium,该词汇现指冲积层),日语称完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 [1]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业革命后应该另分为人类世。 其名称源自希腊语「ὅλος」(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ός」(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

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详细研究全新世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至关重要。 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积物纪录,树轮,石笋及其他洞穴沉积物,高沉积速率的深海沉积物等。

格陵兰岛的冰芯记录提供了年纪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它显示了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后全新世气温很稳定。 但这种稳定的气温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研究表明[2][3]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同样很明显,并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目前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原因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历法

儒略日Julian Day)是在儒略周期内以连续的日数计算时间的计时法,主要是天文学家在使用。

儒略日数Julian Day NumberJDN)的计算是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中午开始,包含一个整天的时间,起点的时间(0日)回溯至儒略历的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点(曾在格里历 是公元前4714年11月24日,这个日期是三种多年周期的共同起点,且是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的一个起点。 例如,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古埃及的历法包括太阴历和准太阴历等,大体上将每年分为3个季节: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同时以365天为1年,1年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另外再加5天作为节日。比现行的阳历只少1/4天。古罗马的儒略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

创世记》(希伯来语:בְּרֵאשִׁית,意为「在开始之时」; 天主教译《创世纪》; 东正教译《起源之书》; 唐朝景教译《浑元经》[1])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 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区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11)

犹太教圣经正典《塔纳赫》 及基督教《旧约圣经》 目录

天槍三(牧夫座θ)是在牧夫座的一顆主序星,距離大約47光年。它的傳統英文名稱是Asellus Primus /əˈsɛləs ˈpraɪməs/(拉丁文的意思是「新生的驢子」)[10],在佛蘭斯蒂德命名法的序號是牧夫座23。

右枢天龙座α,英语:Thuban)也称为紫微右垣一,是在天龙座内的一颗恒星。 虽然在北半球的天空中不是一颗耀眼的恒星,但在历史由于曾身为北极星而十分重要。

虽然在拜耳命名法中称为天龙座α星,但是视星等只有3.65等,比座中最亮的天龙座 γ星(2.23等)暗了许多,在有光污染的环境下经常会看不见。 在天龙座中排序在第一,完全是因为他曾经是北极星的缘故。

千年前古人识破地球的秘密(地球所发生的改变)(12)

右枢的位置

在良好的观星环境下,右枢很容易经由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在群星中间找到。 许多人都知道利用北斗七星勺口外侧的天枢(大熊座α)和天璇(大熊座β)两颗星可以找到现在的北极星,但是鲜有人知道内侧的天玑(大熊座γ)和天权(大熊座δ)的连线指向右枢,就在天权前方7.5度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