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国南方的广东、香港和台湾地区还保留着一项传统活动——扶乩。
扶乩,又称为扶箕、扶鸾、飞鸾,是一项充满争议性的神秘活动。
它最早起源于宋元士子对科举考试的求仙问卜,在清末时却与民间信仰结合,迅速开始宗教化并走向鼎盛。
在民国时期,扶乩遭受了宗教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考验。
- 宗教外部,民国政府将之斥为迷信,对之打压;
- 宗教内部,则因扶乩手利用神谕为自己谋私利,让部分人建议永久禁止扶乩。
民国街道
此后,扶乩走向衰落,现今只在少部分地区有所保留。
现今的扶乩,又分文乩和武乩,文乩求仙问卜、武乩驱邪镇鬼。
相较之下,文乩更符合扶乩最开始的模样。
最初,扶乩起源于民间习俗“迎紫姑”。
紫姑,即紫姑神,是唐代寿阳刺史的小妾,因为被正室嫉妒,而在正月十五日被杀死在厕所之中。
此后,天帝怜悯其不幸,将她封为司厕之神。
因为人们笃信紫姑能未卜先知,所以在此后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
“迎紫姑”的仪式,则和笔仙类似。
- 准备一畚箕,然后扶乩请神降临,以畚箕移动画出的痕迹作为神的指示。
畚箕,功能多样,可用于收垃圾、铲粪便、打猪草,也能用作农用工具
演变成扶乩后,则专以一丁字形木架为乩架,木架下垂悬一木笔或锥子为乩笔,乩笔下再配置一沙盘,称为乩盘。
乩笔在乩盘中写出的文字,即被视为神谕,也被称为乩示、乩训。
这一套流程,原本只是民间信仰的产物,并不算多么流行。
但在宋元时期,士子们却将这一套用在了算科举考试的成绩和试题上。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被打开。
此后,虽然明清法律都规定,“严禁扶鸾”!
但扶乩却仍旧在民间保持着相当高的热度。
到了清末时期,不少官绅的加入,更是将扶乩推向了历史最高潮。
宋代建筑
也正是这段历史,让扶乩从一个地域性的活动,迅速席卷全国,并开始和各地民间信仰再次深度融合。
根据历史考据,清末时的扶乩团体主要有三个——道院、同善堂和悟善社。
这三个团体,都是在短短一两年内,就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
以道院为例,道院1922年1月立案成立,至1923年7月,已拥有75个分会,势力遍布11省。
但直到这一时刻,扶乩时的血腥场面似乎都还不多见。
山东即墨红万字会遗址。道院,即红万字会。
笔者个人倾向于认为,武乩,是清末之后扶乩再度糅合了民间信仰的产物。
武乩的场面,往往令人看了毛骨悚然!
里面充斥着原始宗教的痕迹,血祭、暴力。
乩童,也就是扶乩手,武乩时往往要以法宝砍头,将自身砍得血肉模糊。
民间称之为,不见血、不出堂。
意思是,不见鲜血,请不来神仙降临。这其实,就是血祭,与原始萨满教有诸多相似之处。
民间还将这种形式的降神称为“出马”、请来的神称为“出马仙”。
如此“出马”,现今也确实不多见了。
鄂伦春族,萨满出马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