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猫》这篇小说(散文?)里,郑振铎家一共养了三只猫。

三只猫在家里所受的待遇却截然不同——第一只活泼可爱,是两个月相伴的小侣;第二只更活泼更可爱,是家人“所爱的东西”;第三只猫懒惰不好看,在家里一直没有多少存在感,就连最爱猫的三妹,也不愿意搭理它。

可是,三只猫的亡失,带给“我”的伤痛,却完全相反——

第一只猫死亡的时候,“我心里也感到了一缕的酸辛”,但是没过多久,母亲就从舅舅家要来第二只猫。

第二只猫被偷走之后,“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并且“好久不养猫”,但是当第三只猫出现之后,我们还是接纳了它。

可是第三只猫死了之后,“更难过得多”,而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过想来也属正常——第一只猫是病死的,属于自然死亡范畴,算是天灾;第二只猫是被偷走的,而且未必会死,属于人祸;但是第三只猫却是被“我”冤死的,“我们”给了它活下去的希望,却又亲手扼杀了这份希望,所有的过错都是因为“我”自己。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1)

(图转网,如侵删)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我”害死了第三只猫,毕竟,当时“我”仅凭着主观臆断就打了它,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第三只猫之所以会死,跟“我”那一棍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诚然,第三只猫的死,“我”有着无法逃避的责任。

但凡“我”能细心一点,看看猫嘴里到底在吃着什么,它就不会挨那一棍子,也就不会“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如果“我”能在打了它之后,发一发善心,原谅它“吃鸟的本性”,在惩戒之后加以教导,它也就不会流离失所了;

如果“我”在得知真相之后,再去找一找它,也许我“还有改正的机会”……

明明有无数改正错误的机会,“我”都没有去做,等到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感觉到无尽的懊恼和自责。可是这样的懊恼和自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究其根本,就在于从故事一开始,“我”都只是把猫当成了家里的宠物,如果能讨自己欢心,就是“小侶”和“所爱的东西”,但是,如果它不能讨自己欢心,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背锅侠。

但是,如果把所有罪过都归罪到“我”身上,多少也有些不公平。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2)

(图转网,如侵删)

首先是妻,这场悲剧,从一开始就有着妻的影子。

看得出来,相比三妹,妻喜欢鸟远甚于猫。

所以,她在买回两只芙蓉鸟的时候,“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但是对于猫,她的态度截然不同,发现猫盯着鸟笼子看,她还专门提醒张婶——“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虽然我不是第三只猫,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经常盯着鸟笼看,但是我想,当张婶把它从桌子上捉下来的时候,它应该会知道这鸟它惹不起。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家养过猫,只要反复强调,它们还是知道轻重的。毕竟,简单的口腹之欲和生命安全之间,大多数动物都会做出最简单的利益权衡。)

但是妻不这么看,知道鸟被吃了之后,她马上就给猫定了罪——“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不仅是猫,连带着张婶也被责骂了一番。

本来“我”就已经认定猫是凶手了,再加上妻这番证词的推波助澜,第三只猫的罪名瞬间就坐实了。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3)

(图转网,如侵删)

其次是张婶,如果说妻的恶是猜忌,是不信任,那么张婶最大的恶就是沉默。

在这个家里,张婶无疑是最了解第三只猫品性的人。不必说第三只猫是她拾来的,也不必说第三只猫跟她接触最多,单单后文里的一个“又”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黑猫来吃鸟的时候,张婶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但在我的直觉里,从一开始,张婶就觉得第三只猫是冤枉的。

但是当“我”和妻暴怒的时候,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诚然,张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和“我们”夫妻地位悬殊太大,没有平等对话的资格,而且就算她说了,“我”也未必会接受,但是说了总比不说得好。

我一直觉得,故事中的张婶,其实也是“另一只猫”,在这个家里,她也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作为这个家庭里的底层,她本该和第三只猫抱团取暖,可是她没有。

虽然是张婶给了第三只猫一段时间的安宁生活,但是正是因为她的沉默,却又害死了第三只猫。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4)

(图转网,如侵删)

还有黑猫,所有的悲剧都是因它而起。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从张婶的话里我们不难判定,黑猫才是“芙蓉鸟事件”真正的凶手。

“作案”之后,它马上仓皇逃离,最后却让第三只猫背了锅。

只是,对这个真正的凶手,我却很难生出恨意——之所以四处流窜“为非作歹”,很可能它跟第三只猫一样,没有自己的家,所以它才会这么做。

当然,在这件事上,三妹也并非全然无辜——

从前两只猫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家里,三妹是最爱猫的人,但是这个爱猫人,爱的并不是猫本身,而是猫的皮囊。

前两只猫之所以能讨她欢心,是因为它们长得好看且活泼,面对第三只猫的时候,三妹却没有此前的耐心——“对于它也不加注意”,“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得不到期待中的关爱,第三只猫才会“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也才会看到芙蓉鸟之后,对芙蓉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像一位老师所说,也许在第三只猫心里,早就把芙蓉鸟当成了玩伴也不一定。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5)

(图转网,如侵删)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外因。

第三只猫之所以不讨喜,之所以被怀疑,它自己也有着一定的责任。

首先是它的性格不讨喜。因为颠沛流离,所以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如果它拥有话语权,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高冷,但是在这样一个地位悬殊的环境中,它这样的表现,只会更加让人不喜。

如果刚来家里,是因为饥饿的缘故,但是在“我”家人的照顾下,它明明已经长成“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其次,是因为它对芙蓉鸟的兴趣,让人不得不怀疑它。明明张婶已经把它抱下来了,可是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

身为弱者而不自知,却总是做着让人怀疑的事情,换作我们自己站在“我”的位置上,看到它这一连串的表现,估计也会对他产生怀疑。

当然,硬要用人的思维来衡量猫的想法,也多少有些强人所难。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6)

(图转网,如侵删)

忽的想起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这世上大部分的悲剧,都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有几分道理。

“我”是加害者不假,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站在“我”的角度,估计也会做出相似的举动。

妻是传谣者不错,但是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还有张婶,她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又怎能奢求她为一只猫辩解。更何况,这只猫就是她捡回来的。

黑猫是为了生存,三妹也有不喜欢第三只猫的权力……

至于猫自己,作为一直哑巴畜生,思维方式本就个人不同,它又怎会懂得人世间的这些弯弯绕绕,去讨得主人的欢心呢?

这样想来,第三只猫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其实是一种必然,就算不考虑猫的原因,单单改变人的思维局限,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就算没有“芙蓉鸟事件”,也会因为其它的什么事件,要了它的命。

郑振铎猫是经典吗(关于郑振铎猫的再思考)(7)

(图转网,如侵删)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